《智能工厂》第三百八十二章“猛犸”计划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内容-- 第三百八十二章“猛犸”计划
    撤出华北的计划悄然进行,在击退了敌军的攻击之后,安阳再次恢复了平静。而自愿军也在秘密整理行装,打算乘坐大型运输机撤离安阳。
    城中还有三万百姓,其中有半数愿意跟着离开,剩余的都是在安阳有着田产的中等富裕家庭。他们并不愿意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重新开始,并且因为消息闭塞的缘故,也不太日本人的残酷。
    而说到残酷,**党和各地军阀土匪,只是在性质上与日军有所区别,在迫害民众的程度上没有多大差异。
    每日都有上百架次的大型运输机来往与安阳,这种被命名为猛犸i的华联第一代军用运输机,就是此次撤离行动的主要交通工具。
    为了保证撤退计划的顺利进行,自愿军还大张旗鼓的摆出一副反攻的架势,军队频繁调动。不断有军用运输机将一个个空的大木箱运抵安阳,伪装成是军事物资的样子。
    在返程之时,却偷偷将一部分军队开始撤离,之所以没有优先帮助当地居民撤离,主要还是出于保密性的考虑。安阳城内,也有不少日军的暗哨和密探,还有一些带路党。如果撤离华北的计划泄密,将会为本次行动带来很大的危险。
    超过上百架次的猛犸i型军用运输机停靠在机场里,矩形上单翼翼展55.2米,其翼面积达300平方米,机长米,它没有沿用传统运输机那种修长细削的机体,而是显得肥胖臃肿,机身侧窗减少,小型的尾撬位置挪后。
    这种运输机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分为两种款式。
    d0型无武装,d1型除了拥有货舱门机枪外,中翼背部后缘还有两个由航空机械士使用的高射机枪的泡形旋转枪塔。
    d1型的货舱还可搭载相当常备燃油量一半的油箱,通常运载12吨货物时的航程为750千米,而运10吨货物时航程可延伸到1000千米。
    当超重起飞时也还要使用过氧化氢燃料的助飞火箭。在运送人员时可搭载120名武装士兵或60个伤员担架及卫生兵。撤退作战时可运送200名以上无武装人员。运输燃油之类液体货物时可运载50至55个容量250升的油?
    猛犸i型拥有肥大的肚子,就是他最大的特色,目前共生产了一千四百一十七架,其中百分之超过一半用于本次撤离行动。
    这种由滑翔机发展的大型运输机虽然因苯重的机体和缓慢的速度成为战斗机最好的猎物,但它那大容积、低底板的货舱、可开放的机头门扉和多轮起落架的设计被认为是日后主流新时代军用运输机的鼻祖。
    说起猛犸i型,研究计划也是几度波折。
    1931年秋,由于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战而退,东三省快速沦陷。华联想要将触手深入北方,却苦无门路,在国内各方的一片反对浪潮之下,将三个轻型步兵师的送往华北就已经是华联所能做到的极限。
    漫长的补给线,将使自愿军陷于无法生存的困境,故而开发一款具有足够运载能力的军用运输机就成为了军方必须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华联最高防御部决定延迟抗击日本的正面作战行动,以集中精力准备兵进河北的的计划。钟泱凭着对历史的认知,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使得华军如何能在在北方的各大主要城市进行空降登陆作战。
    这样就需要能运送大炮、坦克、卡车和大批伞兵的大型滑翔机。
    1931年10月12日,华联航空部向天宇集团和兴华社下达迅速研制供可以进行远距离空投作战用的大型滑翔机的指令。航空部技术局当时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第一点是必须能搭载当时华军坦克战的主力—装备75毫米炮的灰狼ii改型坦克或自行火炮及其乘员、燃油、弹药。
    第二点是必须能运毫米高射兼反坦克火炮及拖车,以及能够运载100名以上全付武装的士兵。
    航空部技术局要求两家公司在两周后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并进行生产100架的准备工作。这个大型滑翔机的发展计划有一个秘察代号—“蒲公英”作战。
    华联航空部指定兴华社设计全木质构造的滑翔机,而天宇集团则设计金属骨架蒙布构造的滑翔机。两家公司开始竞争性试制,这也是产经联内部的竞争体制所决定。
    天宇集团和兴华社都有各自下属的航空工业集团,不过在飞机的研发上,还是天宇集团的实力较为雄厚。可兴华社也不相差多少,尤其是最近在钟泱的技术支援下,发展势头也是凶猛,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
    兴华社由冯?诺依曼博士领导的设计组于1931年10月31日提交的设计图还残留着德国1920年代中期g38运输机的身樱成为机体主要部分的厚重主翼的翼?2米,翼面积达925平方米,宽9.5米的主翼中央部为木质多梁构造的货舱。
    操纵士的单座舱在中翼的左舷。中翼两端前缘突出旋转机枪塔。而下方前后配备4个钢质滑撬用于着陆,起飞时则使用可分离的、8吨重的具有32个机轮的滑跑台车。
    虽然在钟泱的技术支援下,刘浩然的科研团队很快就掌握了先进的全金属飞机制造技术,但制造木质飞机非其所长。加之匆忙收购的木材材质不良,粘合剂也很差,很难达到设计强度。
    结果在强度试验中,1号主翼梁在设计强度的50%、2号主翼梁在60%时就折断了。为增加强度而补加的结构又增大了机体的重量。
    同时,那极小的尾翼使空军的几位主将都担心它在空中将会像秋叶一样的不稳定。在一开始,兴华社将这款试作机开始命名为“鱼鹰”,后才改名为“猛犸”,一种史前的巨象。
    1932年2月,猛犸的原型1号机完成,对于运载量20吨的要求,它只达到16吨。在试验装载灰狼ii改坦克时,货舱承载底板又遭损坏。经过构造强化后其运载量更是降至11吨,与原本的要求越离越远。
    另一方面,刘浩然领导的兴华社下属航空科技公司的设计组在规定的最后一天提出了改进过的“猛犸”。
    它以一个长11米、宽3.15米、高3.32米的箱形货舱为中心,前面的机头是可向两旁张开的贝壳形货舱门,能直接装入大体积货物。为方便车辆进出,货舱底板离地面很低并设计了特殊的坡道。
    货舱底板用坚固的骨架加强,可承载22吨货物。货舱地板面积约40平方米,整个货舱容积达108立方米。在中段增设辅助隔板后,可运送200名全付武装的士兵。
    这样的设计,非常新颖,与现存的所有军用运输机都大为不同,是一种颠覆传统设计理念的产品。正是这种开创性,使得华联空军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蓝天。
    改进后的“猛犸”,其货舱上方是一根钢管焊接n型构造的金属机翼大梁,用木制的翼肋保持它的翼型。
    主翼前缘为木质胶合板外壳,其它部分为布蒙皮。主翼梁钢管支持架向后延伸铰接着全翼展的动翼,动翼分为四段。
    左右外侧两段为副翼,内翼两段为带调整片的襟翼。整个主翼的内翼段水平而外翼有上反角,内翼外伸的三分之二处到货舱底部骨架间有大型支柱加强。
    从货舱向后延伸的后机身为钢骨蒙布构造,而全木质的尾翼间也用支柱加强。机身下部左右有四个钢质着陆滑撬,机身尾端也装有带缓冲装置的尾撬。
    为了起飞滑跑,把ju90主起落架的轮子装在主翼支柱下两侧作主轮,机头下装主起落架的轮子作前轮,起飞后这些轮子将被投弃。操纵士的座舱放在主翼前缘位置的货舱天花板上,视界良好。
    机上乘员组共5名,其中操纵士1名,通讯士1名,搭载指挥员1名,机枪手2名。机上固定武器为机头货舱门上部左右伸出的7.9毫米高射机枪。货舱还有供搭乘士兵用枪射击的小?
    华联航空部在经过审查后,月6日发出包括原型机在内生产200架的指令。“猛犸”设计组不分昼夜地加班进行细部设计,图纸一出就交生产部门。产经联内的联合金属公司负责制造钢管焊接的机身骨架和主翼大梁。
    粤海商业协会的下属家具厂制造木质尾翼、主翼翼肋、前缘外壳和主翼与机身接合部整形材,最后由兴华社的重工厂完成组?2月底航空部把它的机型番号改为,而成为后来兴华社一种火箭动力飞机的番号。
    得到生产命令的14个星期后,1932年2月初,组装厂完成“猛犸”的原型1号机,还有62架同时在生产线上组装,其中11架己进入最后组装阶段。
    2月25日,原型1号机载4吨配重由ju90曳航试飞成功。除舵感较重外,操纵性良好,没需修改设计的缺点。为了减轻操纵士的负担,设计人员提出由两人操纵的建议。从生产的第101号机起,改为双座驾驶舱。
    以后,单座驾驶舱的称为a型,双座驾驶舱的称为b型。
    为了进行“猛犸”的实用测试,从担任空降作战的第九航空军中为“蒲公英”计划抽调人员,编成特殊分遣队。其中有很多参加过滑翔机实战的滑翔机操纵士和曳航机驾驶员。
    在此之前只有采用由3架双发重型战斗机曳航一架“猛犸”的“三驾马车”方案,同时按设计猛犸还要使用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起飞助飞火箭。也就是6至8个推力550千克或4个推力750千克或两个推力1000千克的火箭推进器。
    它们悬挂在“猛犸”主翼支柱外侧的中翼下方,起飞后投弃回收可再次灌装燃料使用。但这种火箭性能不稳定,起动不一,效果不佳,可又不能不用。
    “猛犸”着陆滑降速度140千米每小时时,要在地面滑行400米以上,为缩短着陆滑行距离还要使用大型条带形减速伞。
    用3架曳航一架“猛犸”其危险性不难想像。曳航索为直径10毫米的钢索,3架成“品”字形,先导机使用的曳航索长100米,左右两机的曳航索长80米。
    当3架曳航机起动时,“猛犸”的起飞助飞火箭也开始点火,起飞至少需要1200米的铺装跑道。当达到时速110千米时,“猛犸”拉杆离地,接着左右两架曳航机离陆,最后离地的是最前面的曳航机。
    然后它们以时速130千米、每秒0.5米的上升率缓缓爬升到500米高度,再慢慢加速到时速170~200千米,作水平飞行。在爬升时,3架曳航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