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三百三十七章中德合作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中德合作
    林森出任国家主席,使得姜瑞元完全不必担心来自政治上的阻力,开了军事上的全面改革与整编,以应对接下来的危局。(
    在淞沪战场上,**军与日军的碰撞,使得姜瑞元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部队与日军精锐的巨大差距。他可没有马子任的魄力,拿百姓的生命去和日本耗元气,姜瑞元始终认为战争应该是军人的责任。
    所谓全面抗战,发动群众支援,这些都是军人的耻辱。国家应该保卫人民,而不是相反。
    改革军事,整备武器,都是为了增强士兵的作战能力,以更好的姿态去守卫国家和主权。虽然姜瑞元获得了不少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在军事上却始终还是主要依靠华联与德国。而由于过去的矛盾和冲突,姜瑞元明显更加信赖彼此毫无瓜葛的德国人。
    双方的合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德双方已经在军事领域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纠葛。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华联,其实都是一样。
    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一些在军事上相对比较落后国家的学习效仿对象,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
    而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事,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就有着深深的德**事影响的烙印。
    早在1927年,**党与红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全面破裂后,姜瑞元的**政府便迅速驱逐了苏俄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寻求军事援助。
    德国适逢一战战败之后的艰难日子,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只能拥有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大量职业军人被迫离开军队。这些除了军事知识以外对于其他领域知识、技术一无所知的军人,便成为各国争相聘用的名师。
    尤其是军事领域较为落后的国家,其情况更是如此。
    但是,凡尔赛条约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德国公民在外**队担任军事顾问,而德**方则希望他们去外国担任军事顾问。以使这些退役人员能利用在国外军队服务的机会,获取最新发展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使德**队不至于在军事学术方面出现断层。
    同时更含有希望这些人员在以后归国后能继续在德**队中服务的深意,所以德**方对这些人员远赴国外担任军事顾问是暗中鼓励与支持的。
    而姜瑞元实际领导着的**政府早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之前就开始与德**方接触,德国原则同意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最初中国提出的顾问名单上是一批如冯?马肯森、鲁登道夫等在一战中声名显赫的人士。
    但是德**方认为这些人名头太响亮,容易被发现,所以婉言拒绝,第一批来华的德**事顾问是马克斯?鲍尔上校。这人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曾在德国总参谋部供职,以其出色的军事才干深得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赏识。
    除了马克斯?鲍尔,还有斯图兹纳中尉和霍姆尔少尉,一共三人,由此揭开了中德军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在中德军事合作领域,希特勒见蒋介石政府驱逐苏俄顾问、与苏俄交恶、发动四一二事变、围剿红门领导的以底层民众为主的赤军等行动与其坚决的政治立场非常合拍。
    同时中国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也正是德国复兴的重要便利条件,特别是如钨、锑等战略资源,是德国所缺乏的主要军事物资。而且作为苏俄的邻国,完全可以作为有效的牵制力量和共同反苏的政治盟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德国总理。加之他上台之后废除了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德**事顾问的级别与规模逐渐提高,原先带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质而逐渐转为公开的官方援助。
    中德军事合作因此渐入**,不仅双方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并在中**事工业尚未建成前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而且第四任德**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方面,提交《陆军改革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非常关键,它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他认为中国有这样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军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汉斯?冯?塞克特此人也不简单,因为这份建议书,他成了历任德**事总顾问中最受姜瑞元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委员长委托人”的身份,代表姜瑞元向国民党政府各部门首脑下达指令
    不过整军计划虽然确定,但毕竟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要从德国运往这里,路途遥远。**政府本身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对于这些事情确实无能为力。
    也正因为如此,政变计划也有轻重缓急,和主次区别。嫡系的核心精锐,自然可以更早的接受整编,能够分配到更为精良的武器弹药,但次级主力和边缘化的部队,待遇肯定是差了许多,这也是常理。
    即便是在接受德国顾问指导与训练的部队中,德国顾问的参与程度也有深浅轻重之分,有的师全师上下只有一名德国顾问
    在所有部队中,接受德国顾问指导最多,德式装备最齐全,训练最充足的莫过于教导总队、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这四支姜瑞元的铁杆嫡系部队了。
    教导总队,全称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顾名思义就是隶属于中央军官学校的教导部队,在**中属于示范部队性质。中央军官学校前身就是名闻遐迩的黄埔军校,教导总队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曾在大**时期东征和北伐中赫赫有名的黄埔学生军。
    黄埔军校是姜瑞元走上事业顶峰的开始,所以姜瑞元对黄埔军校历来是青睐有加,最先进的装备、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部队编制往往都是先由中央军校来进行实验。而中央军校也一直秉承建校以来的传统,维持着一支具有相当战斗力的团级步兵教导部队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教导部队。
    1930年5月,中央军校正式组建了一支编制为两个旅六个团的教导第2师,这是早期中央军校教导部队的鼎盛时期。
    这个教导第2师几乎将中央军校的所有新锐武器都收入帐下,其所属特种兵包括两个炮兵团,也就是中央军校的两个教导炮兵团,再加上骑兵连、工兵连、辎重连、学兵营与战车队,可以称得上是虎贲满堂。
    在整个中央军之中,教导第2师的战斗力仅次于冯轶裴的教导第1师,而日后在抗战战场上威名远扬的第4师就是在教导第2师的基础上组建的。
    1931年1月在德**事顾问的计划下,中央军校正式开始编组教导总队,最初编制为两个步兵营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连。
    官兵主要从原教导第2师炮兵团、特务营、工兵连、骑兵连和军校警卫部队中抽调的精兵强将。这个团级教导部队主要进行德式步兵团的编制试验以及德式新武器的应用研究,是为了全面开展德式师建设而先行一步的试验性部队。
    总队长唐光霁少将,出身于西北军,毕业于著名的保定军校。之所以选择唐光霁,完全是因为他科班毕业,尤擅部队训练,而且北伐之后一直在中央军校任?
    副总队长朱宗海,曾任教导第2师参谋处处长,原是中央军校的炮兵教官,他负责主持总队的参谋业务。所属两个步兵营主要用于编制试验,炮兵连装备德式75毫米卜福斯山炮,主要摸索德式装备的具体应用,工兵连配备了德式新型工兵器械,骑兵连则鸟枪换炮,改装摩托车。
    1932年3月朱宗海升任总队长,1932年9月保定军校6期毕业的高级教官章履和接任总队长。在此期间教导总队都只是纯示范性的实验部队。直到1933年6月桂永清出任总队长,情况才得以彻底改观。
    教导总队成为一支野战部队,副总队长周振强和张坤生,都是黄埔军校第1期,与桂永清是同学。总队司令部下设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部队扩编为第1团,下辖步兵三个营,团直属炮兵连和通信连,团长由周振强兼任。
    总队直辖军士营、特务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军士连、军官教育队、卫生队、军乐排和汽车队。总队扩编后调防南京孝陵卫,位于钟山南麓,**政府强令搬迁了六个自然村,圈出一大片土地建成教导总队的大本营。
    第36师、87师和88师是一脉相承的兄弟部队。在中央军里,既不是胡宗南第1军系统,也不是汤恩伯第13军系统,更不是陈诚的土木系,而是出自于姜瑞元的警卫部队,标准的嫡系中的嫡系。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组建了军校卫兵队负责姜瑞元校长的安全警卫与侍从。后来卫兵队扩编为特务营,北伐战争时期又在特务营的基础上扩编为**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作为姜瑞元总司令的侍卫扈从部队。
    1927年**政府定都金陵,警卫团再次升格,扩编为首都警备师,所辖部队多达六个团。就这样紧随着姜瑞元的地位攀升,他的警卫部队也完成了从卫兵队、特务营、警卫团到警备师的四级跃升。
    此后,警卫部队编制又多有改动。1930年12月,警备师与军校教导第1师合并为警卫师,教导第一师的师长正是战功赫赫的冯轶裴,该师更是被公认为中央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至于原警备师所属第1、2、5团则改编为警卫第2旅,原教导第1师所属第1、2、3团改编为警卫第1旅,原警备师第3、4团改编为警卫师特务第1、第2团,原警备师所属第6团被裁撤,人员编入各部。
    此时的警卫师,下辖两个旅六个团,师直属两个特务团、一个炮兵团和其他一些特种部队,总兵力几乎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两个师师长冯轶裴,副师长俞济时。
    1931年3月,在整军中,这支编制庞大的警卫师被一分为二,拆分成两个两旅四团制的整编师,番号分别为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1931年12月,姜瑞元在内外压力下宣布下野,他的警卫部队自然也就失去了警卫师的荣耀头衔,警卫第1师和第2师分别改称第87师和第88师。
    第87师师长张治中,副师长王敬久,参谋长徐培根。前不久的上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