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二百九十九章眺望未来[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济改革的金陵政权。
    产经联就是一个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华联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华联经济的脉搏。按照钟泱所设定好的经济模型,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
    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大股东必然会消失,剩下的股权将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
    产经联左右政府,以统一计划引导贷款的投向来达到控制华联所有企业的目的。因为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银行大量的呆坏帐简直是必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政府随时做好大量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资金的准备,将私有企业事实上国有化。
    当然了,这个国,不是指的政府,而是指古文会。
    大企业的集团负责人,基本不拥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真正拥有股份的人,逐渐从具体经营过程中脱离出来,接受统一安排。
    技术优势控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
    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也即是集团细化各种下级企业或者商业协会,而自己本身则不负责这类产业分工。
    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单边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统合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业只是在名义上才享有经营上的独立性。
    这套体制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协调,二是价格控制,三是进出口控制,完全舍弃了自由市场的竞争淘汰机制。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经营外,华联还设定了严格的对外贸管制,并且打算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之后,其中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
    华联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此产经联还促成华联商业部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
    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引进技术,或者说频发使用钟泱提供的技术,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工业技术研发,必须要依靠整个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在无限广阔的科学领域上,做出更加广泛的拓展。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自主研发能力和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开始研究到得出成果,有着智能工厂的帮助,钟泱的研发团队的确是少走了很多弯路。但也正因为如此,错过了更多的机会。
    在科研工作中,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来源于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正是因为科研队伍的庞大基数,才促成了科技领域的繁花似锦。
    如果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只去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华联失去的,将是自己的未来。钟泱觉得,这不是华夏应该走得道路,中国人应该可以走得更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