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二百五十六章大展拳脚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百五十六章大展拳脚
    与卡萨的碰面,算是意外的惊喜,这个世界如此广袤,果真有着诸多不可思议的秘密。从钟泱被“元蛟”传送到这片时空的那一刻起,他的思想就不曾停留在过去初中历史课本的教材上。
    即便是得知了隐藏于光明背后的那个黑色的真相,也不会让他更加吃惊了。现在的他,只是觉得很有趣,有着自己小秘密的人,可并非只有他一个人。
    随着蜜月期的进行,另外一批来自中国的资本主义商人,也跟随着钟泱的脚步,踏上了英国伦敦的这片土地。他们正是华联的商业代表,来到这里,正是打着扩大商业领域合作的旗号。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领头的人,正是目前天宇集团的幕后大老板陈泽。他行程的第一站,就是英国伦敦,因为收到了钟泱发回去的信息,正式到此开始计划的具体执行。
    与希莉丝的商务合作,仅仅是整个华联工商业起飞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环节。不仅仅是英国,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陈泽以及他所带领的商贸团队,将会转战整个西欧,在这里播撒下天宇集团的种子。
    陈泽此次去欧洲,除了购买设备,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和正在苦苦挣扎的欧洲企业进行谈判,购买它们在冶金、机械制造、武器、航空、车辆等方面的技术专利。
    离着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已经为时不远了。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急速衰落,钟泱希望中国人能在西方世界的经济崩溃中,成为早有准备的掠食者。
    相关的专利技术以及高端技术人才,都是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仅仅有了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相应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些工厂的设备不管怎样先进,它们在实质上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工业。
    即便不能现在就挖走一些人,但至少先留下购买的意向,方便日后的合作。在原本的那片时空,完成了统一大业的苏俄,成为这场盛宴的主要得利者之一。而另外一名捕食者,则是美利坚合众国。
    这些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完全靠目前华联自己那相对薄弱的科研技术力量自己摸索研发,难度是很大的,至少是在时间上陈泽就等不起。智能工厂也不是万能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虽然目前凭借着智能工厂的帮助,青竹化工与天宇集团在化学领域和化工技术方面可以说独步天下,可是对其他工业技术,他只是知道一些名词和皮毛,具体的技术上,他可是帮不上他的专家们什么大忙。
    除了第一站的英国,陈泽还将计划在欧洲先后和法、德、意、瑞典、瑞士、波兰、捷克等国的公司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接触,商谈购买合金、轧钢锻造、精密机床制造、液压传动、坦克制造技术和火控系统、火炮、机枪、模锻液压机、电子、采矿、发电设备制造、机电式计算机、柴油发动机等等一系列技术专利和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谈判几乎都很顺利,一句话,这些西方公司现在都缺钱,它们都急需要资金来维持企业运转。而且这些公司基本上也都有后手,因为它们多数都有正在研究和开发的后续技术。
    不过,购买这些技术也让陈泽花了大价钱,这上面的花费比购买设备花费的还要多。
    可是也有一些公司对它们的专利技术把持的很严,说什么也是不买,因为它们坚信,只要把危机度过去,凭借它们的独有技术,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效益。比如德国蔡司公司就是如此。
    为此,陈泽也提出过和它们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和生产,这是早就规划好了的蓝图。
    不过目前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此前的低调经营策略,以及贴牌销售的手段,虽说是降低了列强海关的阻力。可却也因此而降低了自身在行业领域内的名声,没有资历与同行的认可,想要开展技术合作,无异于痴人说梦。
    对于这些不买账的公司,陈泽也没有办法。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会就此罢手,他早就和商贸团的成员交代过,明的不行,就只好来暗的,挖几个技术人才还是可以的。
    凭借着银元攻势,好几个大公司的研究副手都被他挖走了,都是工程师级别。当然这是花了大价钱的,不过价钱再怎么大,也是要比明着卖技术专利要便宜的多。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很想和陈泽以及伊忠明的所属企业合作,甚至是要购买一些天宇集团注册的专利,这是一些欧美的大的化工公司。比如美国杜邦就是最热心的一个,这是因为兴华的专利技术让他们极度吃惊。
    伊忠明更是亲自前去美国一趟,和杜邦公司探讨着未来的合作方案。
    尼龙、丁苯橡胶、氯丁橡胶、氟利昂等等一系列化工专利,让它们意识到,这个中国实业集团的巨大科研实力。
    最让杜邦感慨和懊丧的是,氯丁橡胶和尼龙这两种产品,是公司研究多年,用不了多久便可以自行研发出来了。可现在却被天宇集团抢先申请了专利。杜邦现在之所以急着要和陈泽合作,不仅是看到了天宇集团的技术实力强大,更看到了尼龙这种人造丝的巨大经济潜力。
    杜邦总裁皮埃尔?塞谬尔?杜邦,就强烈向陈泽表示要购买这些专利,并要求和天宇集团在中国成立联合实验室。
    可是,在化工领域,伊忠明是不需要和任何人联合的,至少是在科研方面是如此。现在青竹化工公司的科研水平,因为有着钟泱的帮助,在化学领域内绝对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新产品那就不必了,完全可以很诚恳地对老外们说一声“抱歉了”。
    无论是兴华社还是天宇集团,都只需要和青竹化工合作就能开拓化学领域的产品,杜邦的介入只会让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不过,考虑到现在的中国市场有限,和杜邦联合更有利于打开欧美市场,迅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华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在国内生产,如果没有即将到来的抗战还可以,尽可以让那些老外像后世从中东运石油一样,来中国运输他的先进产品。可一旦战争起来,海路被封锁,所有的产品都会出不去,那可就是守着金山没饭吃了。
    鉴于此,钟泱还是给在美国的伊忠明去电,同意和杜邦联合在美国设立合资公司。联合公司的厂房、设备和运营资金都由杜邦出,青竹化工公司以丁苯橡胶和氯丁橡胶的专利为股本,青竹化工公司占总股本的51。
    51意味着绝对控股权,这就不怕被人反客为主以及恶性收购了。以华联现在的资本财力,考虑到长远发展的利益,大规模的融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尼龙和以后青竹化工公司的所有专利都授权这个合资公司生产,当然,专利使用费合资公司还是要额外每年正常付给兴华化工公司的。相应的,杜邦的专利也同样如此。
    与伊忠明一同前往美国的,还有身为兴华社社长的刘浩然。在分蛋糕的事情上,他首先选择了北美市场,而陈泽则倾向于欧洲。隔着一个大洋,两个内心充满了无限野望的男子,又再一次发起了交锋。
    至于伊忠明,他一直都只针对化工领域,反倒是没有太大的冲突。
    四位年轻人,又再一次忙碌起来,即使有着争斗与冲突,可却也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华夏的崛起,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踏上了西方世界的土地,他们才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这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鸿沟,需要花费几代人的光阴去填补。
    但钟泱整理的一些资料,却也让他们鼓舞不已。被资本财阀所操纵着的资本主义西方世界,正在以自我压榨的方式打倒自己。五年到十年左右一次的经济危机,不断桎梏着西方文明的进步。
    这正是中华民族奋起直追的大好时机,在钟泱的指引下,几个人也是满怀希望,不停的奔驰在充满光明的未来之路上。
    早在1909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而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
    可这种情况,却也是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前奏,这是资本主义的宿命循环。1913年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
    在这样的刺激下,人类第一次以大规模战争的模式,来解决经济上的问题。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凭借着战争来规避经济危机,并非没有代价。正如钟泱所说得,资本浸透着鲜血,地球始终是少数人的盛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一直打到1918年。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浩劫,欧洲成为了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远在大洋彼岸的广袤国家,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许多欧洲的犹太金融财阀,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新大陆,这也意味着世界中心的转移。
    一战结束之后,世界的经济再次进入繁荣时期,1923年至1926年,1927年至1928年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
    但也正因为如此,虚假的泡沫无限膨胀,可生产却止步不牵实体经济在金融衍生品面前,对无限渴望金钱的贪婪人类而言,失去了足够的诱惑力。许多实业经营着,开始不满足于实体经济的微薄利润,将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在了金融市场?
    大量的工厂关闭,皮包公司开始蜂拥而起,与无限繁荣的金融领域不同,癫狂的财富之梦背后,充斥着失业、裁员以及越来越多的破产者。
    假的终究是假的,用透支的信用和抵押未来,终究无法构建起所谓的幸福。随着负债者的激增,以及失业带来的恶劣影响,银行离失去信用机制已然不远。一些有眼光的资本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些不正常的状况。
    但是主流媒体的粉饰,政府和财阀的勾结,这种理智的声音,被淹没在海量的歌功颂德以及歇斯底里的狂热气氛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钟泱带领着古文会,开始参与了这场重新瓜分世界的盛宴。只不过,他们的对手还躲在阴影中,并没有展露身形。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古文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阴影,隐匿于华联的背后。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合资、重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