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百四十七章通电离职(一更)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福州陷落,李厚基兵败,这件事对陈炯明的打击非常之大。粤省的北部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粤军必须直面北伐军的兵锋了。
    胜负暂且不提,受此兵灾,广州市这半年来的建设成绩必将毁于一旦。
    按照陈炯明原本的战略构想,北伐军被粤军驱逐出广东之后,必定难以立足。到时候,也唯有解散一图,如此,大局可定。
    但没想到李厚基此人竟是个花瓶,被一群乌合之众轻易捏碎。使得北伐军得了一块暂驻的地盘,得了一丝喘息之机。许崇智本人虽然说有着浓厚的旧时代军阀气息,但毕竟不是庸才,凭借着再福州的一番作为,竟然也立稳了跟脚。
    待到孙逸仙获得了苏俄的资助,挟着苏俄红门的大势,竟然也营造起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联合桂、粤、滇、赣、闽等杂牌乱军,齐聚东南,意图合攻陈炯明,拿下富庶的广东省。
    省政府粤军总司令府邸,议事偏厅内此刻站满了军中的统兵大将,人人神情肃穆,默然无语,唯有一中年男子焦急的来回渡步,两撇胡子黑亮深沉,衬托出了此人的凝然。
    他就是陈炯明,粤军的总司令,雄踞两广的改革者。
    “大人,切莫犹豫,如若再不尽其大军,则万事休矣。”
    随候左右的,都是粤军的嫡系,陈炯明的肱骨之臣,但除了一人出言,其余都是默然不语,显然是对目前的局势没有太大的信心。
    说来也可笑,自从邓铿死后,如今还能直言相谏的军官也就只有洪兆麟此人了。想当初,再邓铿被刺之前,他和魏邦平一起严守中立,实则是蛇鼠两端。
    谁又能料到,值此患难之际,最坚定的支持陈炯明的粤军军官,除了叶举,就属他最诚。
    摇了摇头,陈炯明无奈的叹息着:“并不是我犹豫,广州四面开阔,无险可守,兼之前线作战不利,如何能挡贼军?我生于此地,岂能让乡亲父老遭此横祸?”
    众将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敢战之心,只不过陈炯明历来优柔寡断,顾惜民生,不愿意轻启战端。如果总司令都没有坚决的作战意志,身为下属的他们,又岂敢力主言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洪兆麟一样,与总司令大人有着往日的情分。
    和粤军领导层的迟疑不决不同,孙逸仙的大本营司令部里,此时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护卫左右的亲兵,手提汤姆逊冲锋枪,各个面容森寒,随时警戒着四周,即使是在这个大本营的中心,也依旧没有丝毫的懈怠。
    孙逸仙目露凶光,时刻紧盯着沙盘上正在预演的当前战略态势。相比于陈炯明这种治理地方的好手,孙逸仙更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目标明确,毫不犹豫,不择手段,一切的行动和思想,都倾注在了**霸业的布局之上。
    他深刻地了解到陈炯明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能占据这块富庶的领地。在他的眼中,当前什么事都可以放下,唯有这肃清盘踞于东江的陈炯明“叛军”为急务。
    既有此念,他也不迟疑,当下便急命各路军队围攻惠州。孙逸仙将剿灭叛军最大的希望寄予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在1923年春节刚过,薛岳便接到东路讨贼军迅速回粤讨伐陈炯明的命令。
    薛岳此人,也是身具大将之才。一副眉清目秀的俊俏小生模样,可是知其作战风格的人,都称他为“老虎仔”。
    敢打敢拼,作风强硬,但却也懂大局,善调度,一直追随于孙逸仙左右,不离不弃,深得信任。
    2月1日,草长莺飞。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三个军十二个旅共两万余人,兵分两路入粤。一路从漳州、诏安入粤境饶平;一路经南靖、龙岩、上杭、峰市入粤境大埔,薛岳所在的张民达旅属此一路。
    但是为了预防战事不利,许崇智也安排好了后路,留下其中四个旅驻守闽省。
    风格简约,防卫却是森严无比的东路讨贼军司令部,战争的紧张气氛,正笼罩于其中,使人内心警肃。
    第二次踏上福建的土地,薛岳感触良多。
    想当年,他在保定陆军学校中途退学,参加援闽粤军,并随军打进福建。当时粤军的总司令还是陈炯明,参谋长邓铿也还活着。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战友的音容笑貌也依旧还浮现在眼?
    如今旧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恩师邓铿惨遭暗杀,当年的总司令成了而今讨伐的对象,好好的**阵营分崩离析,**的形势也因此而被断送。这一切很难说是谁造成的,孙陈二人的矛盾,是政治上的角力,身为军人,薛岳一直紧守本分,不参与这种斗争。
    但想到如今的局面,薛岳便每每感到心痛。
    在福州东路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许崇智早知道薛岳、叶挺是两个难得的军事人才,而今又是奉魁首之命前来投军,十分,便安排他俩在司令部任中校参谋。
    不久,薛岳见到了同样奉魁首之命来投军的叶宜微李章达。薛岳和叶、李二人都曾在孙逸仙的警卫团共过事,共同经历了??16”之变。如今故人相见,彼此自然嘘寒问暖。
    薛岳在总司令部参谋部没待多久,干事一向风风火火的二军八旅旅长张民达就来向许崇智要人。
    孙逸仙就曾感叹过:“**靠两达”。这“两达”,一是指邓演达,二是指张民达。此前的攻略福州,张民达便居首功,是北伐军中难得的将才。
    张民达从小在南洋长大,通晓各种语言,很早就参加同盟会,是孙逸仙的一个忠实信徒、**党内的一员骁将。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张民达便立即返国投效,在大元帅府随侍中山先生左右。
    1918年的时候,他在漳州加入援闽粤军,并任许部五十七营营长,始崭露头角。这次东路讨贼军回粤之役,张民达由团长擢升为第八旅旅长,他打算物色一批有才干的青年军官到八旅任?
    许崇智与他相识,两人交情不错,自然是面带笑意的问:“你要谁?”
    张民达也不客套,开口就说了:“我想好了,一个叫叶宜伟,一个叫薛岳,就他俩。”边说还一边摩拳擦掌,显然是对这两人志在必得、
    许崇智捶了捶张民达结实的胸口,笑骂着:“好你个猛张飞,看来是有备而来。”以他们的关系,这不但不使张民达讨厌,反而是一种亲近的举动。两人多年共事,又曾一起护卫在孙逸仙左右,自然有着深厚的袍泽之情。
    可对方开口要的这两个人,全都是大元帅看好的后辈,全都归到第八旅,恐怕很难向别的将领交代。虽然心里有些舍不得,可拗不过张民达的“死缠烂打”,只好同意放人。
    薛岳自从参军以来大都在司令部做参谋工作,他一直想上前线指挥打仗,这次能到一线部队当上校团长,正合他意,于是没有二话,和叶剑英两人来到第八旅赴任,一个任十六团上校团长,一个任参谋长。
    随后三年中,薛岳与叶宜伟成为生死战友,两人并肩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在中国近代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此时,他们也依旧只是两个毫不起眼的中层军官,手上甚至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但凭着过人的才干和恢宏的气魄,在一众官兵的心目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薛岳率部来到大埔,张民达告诉他,陈炯明见大兵压境,恐怕前后夹击,干脆宣称下野,其所部洪兆麟四个师在汕头通电“独立”。孙逸仙虽有所怀疑,但还是派大本营总参谋长李烈钧、安抚使姚雨平等分赴汕头、惠州,收抚叛军,又令许崇智总司令率部接管潮汕地区。
    “旅长,我们旅也要开到潮汕地区?”薛岳不安的问着,洪兆麟此人反复无常倒是不假,但其对陈炯明的忠心,也是发自内心的。之前和对方有过接触,薛岳对于这个性格迥异的粤军大将也一直抱有警惕。
    张民达听了,摇摇头,宽慰着这个新招来的下属:“不,许总司令已率部进驻潮州,他令我旅逐步向松口、梅县、兴宁推进。北洋军阀政府已任命陈炯明的干将林虎为潮梅护军使兼粤军总指挥,林虎有近万部队,潜伏于粤赣边寻邬一带,对我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我旅的任务就是负责监视林部,确保这一方的安全。”
    张民达说着,猛咳起来。薛岳连忙轻拍他的后背,并叫副官端一杯开水来。
    因一路急行军,张民达身染重病,咳嗽不止。他喝了口水,待情况平复后,凝视着薛岳的眸光,郑重其事地提醒着:“这一段战事应该会平静些,部队到梅县后,我想抓紧到广州看病,部队日常事务由参谋长叶宜伟负责。伯陵,你和叶参谋长等一定要看清局势,小心从事,提防林虎袭击。”
    “旅长,你放心去吧。我们会警惕的。”薛岳面容整肃,认真的点了点头应和着,显然是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其实无需上官提醒,薛岳也不敢小看林虎。此人是李烈钧的同班同学,成绩优异,端得是不可多得的良将。
    林虎本是陆荣廷手下的最得力悍将,后来率部改投陈炯明麾下,成为了粤军之中最善战的部队。是**党北伐军一众军官甚为忌惮的猛人,多数都不愿意面对这块硬骨头,避之唯恐不?
    也只有张民达这种争强好胜的军中猛将,才敢于自动请缨,担任这专啃硬骨头的先锋,直面林虎这种强人所率劲旅。
    谁知张民达走后不久,洪兆麟部再度叛变。许崇智所率东路讨贼军被腰斩成两截,情形甚为狼狈,他们在揭阳又遭到自赣边南下的林虎部队的袭击,从揭阳入丰顺要地言岭关失守,人马损失惨重。
    不过说实在的,洪兆麟这种行为并不属于叛变,最多也就是诈降。不过用“叛变”这个词汇的话,就很容易激起全军上下一心,使得官兵同仇敌忾。
    这玩弄文字游戏的做法,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而且对于大局而言,洪兆麟这种人无论是张民达还是薛岳、叶宜伟等人,全都不放在眼里。
    在梅县,薛岳最为忧虑的始终还是林虎部队,如今意料之中的事果真发生,特别是言岭关的失守,对整个部队威胁很大。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旅部,与参谋叶宜伟商量对策。
    叶宜伟剑眉头一拧:“当务之急,就是夺回言岭关,挡住来势汹涌的林虎部。我已向总司令请命,由我率第八旅组织反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言岭关。我已报告正在广州养病的张民达旅长。张旅长闻知,正带病兼程驰返前线督战。”
    薛岳拳头一握,面容肃然,显然是已经有所决定。只见他斩钉截铁:“有旅长坐镇,我们更有信心了。这一仗就由我团打先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