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版三国》第476章迁都之议

武将版三国最新章节目录
   高句丽,国内城,城中这时正是歌舞升平。
    年青的君王伊尹谟接任王位才十余年,又发觉了能干的农夫乙巴素作为丞相,相较于大汉帝国的混乱局面,高句丽这时确实算得上歌舞升平。
    就算天地异变了,就算妖怪土匪泛滥了,高句丽的国势却还在蒸蒸日上。
    所以,高句丽朝中对于大将军解无忧出兵辽东四郡,大都是支持的,就连好几年不怎么过问政事的君王伊尹谟,也是支持解无忧抢占辽东四郡的。
    此时大汉暗弱,不趁着这时抢占辽东四郡,难道要等到大汉再度强盛之后,他们高句丽再去与大汉刚正面么?
    果然,大将军解无忧不负众望。
    根据前几天的军报,这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辽东四郡就已经被解大将军拿下,唯有襄平城一隅在负隅顽抗。
    高句丽君臣相信,要不了几天,大汉的辽东四郡将正式纳入他们高句丽版图!
    相较于欢歌载舞的高句丽君臣,丞相乙巴素这时却沉默了。
    不是他担心大汉帝国的报复,而是事实胜于雄辩。
    在大将军解无忧提议抢夺大汉帝国的疆土时,乙巴素是持反对意见的。
    后来,满高句丽君臣巨大多数人都支持解无忧出兵辽东,乙巴素只好缄默,反倒是一再叮嘱解无忧要善待汉人百姓。
    这时,辽东四郡不日就会纳入高句丽版图,他乙巴素无话可说!
    ……
    高句丽,国都国内城,王宫中。
    一曲歌舞升平刚罢,君王伊尹谟正在与丞相乙巴素商议着。
    眼看着辽东四郡不日就会纳入版图,有些事情就需要绸缪了。
    出兵辽东四郡的大将军解无忧,肯定是要大肆封赏的。但年青的高句丽君王却敏锐的觉得,高官厚禄的封赏可以有,却不能将辽东四郡封赏给解无忧。
    解无忧已经是大将军了,执掌着高句丽的所有兵马,再让他有了一块膏腴之地,他伊尹谟屁股下的那张王座,将来是姓伊呢,还是姓解?
    其次就是按照丞相乙巴素的建议,辽东四郡既然拿下了,那么解无忧手中的那二十多万大军,这时就须得调回高句丽国内了。
    名义上以布防,防备南边半岛上的三韩人。
    当然,实际上却是担忧,大将军解无忧手中的兵马太多!
    须知,此时的高句丽境内,除了国内城尚有几千王宫卫队,就再无其它兵马了。
    三韩人会不会这时打过来且不说,万一大将军解无忧趁机作乱怎么办?
    他伊家屁股下的那张王座是怎么来的,伊尹谟可是还记得的呢!
    这两点勿须讨论,年青的君王和忠诚能干的丞相,只是相互一提就全票通过。
    需要讨论的是,君王伊尹谟想迁都,而丞相乙巴素却不怎么赞成。
    ……
    话说,高句丽现在的国都国内城,正处于鸭绿江中游。
    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大盆地。
    西北面三百多里处就是辽山山脉,东北不远处就是长白山山脉,南边就是国境线,与刚刚被三韩人窃据的乐浪郡接壤,而西面,正是他们高句丽刚刚抢占到手的辽东郡。
    理论上,国内城的地理位置十分好,易守难攻。
    但是,整个高句丽王国的环境却是相当坑爹的!
    在高句丽,一年十二个月就有近八个月处于大雪纷飞,就算春天姗姗来迟,从长白山吹过来的东风,却还是带着他么的一股凉意。
    年青的高句丽君王,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一点。
    一年只有四个月的春暖花开,早晚还得注意防寒防冷;出门还什么好景色也木有,他这枚高句丽君王,在享受上甚至还不如中原的一名小吏!
    相对来说,辽东四郡虽然也是苦寒之地,却比他们高句丽好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所以,君王伊尹谟想迁都于辽东郡襄平城。
    反正,辽东四郡不是马上就要到手的么?
    年青君王的想法很好,但丞相乙巴素却是持反对意见的。
    ……
    “理由?”年青的君王没好气的质问着丞相。
    对于丞相乙巴素,君王伊尹谟是满意的,但在迁都这个问题上,丞相却是横加阻扰,年青的君王表示不理解。
    乙巴素解释道:“大王,中原汉人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大汉这时暗弱不假,但十年之后,或者三五十年之后,大汉再度强盛起来呢?”
    “肯定是会找咱们算一算辽东这笔帐的!”
    “敢问大王,即便咱们高句丽再壮大十倍,打不打得过中原的帝国?”
    伊尹谟摇头,表示打不过。
    傻子都知道,中原大汉帝国有疆域十三州,人口是以千万为单位计数的,真要发动起来集兵,三五百万大军都是轻轻松松的。
    而高句丽呢?
    人口只不过两百余万,全民的成年男丁皆兵,也不过才不到三十万大军。
    真要是与大汉帝国刚正面,他们高句丽只怕分分钟就是灰飞烟灭的命!
    而这,就是当初乙巴素反对出兵辽东四郡的理由。
    ……
    “但是,这与迁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吧?”君王伊尹谟依旧不解。
    反正辽东四郡都到手了,倘若大汉帝国再度强盛起来,肯定是要找他们高句丽人算总账的。迁都,这笔账也跑不掉,不迁都,这笔账也赖不掉。
    既然迟早会被中原的帝国算总账,这时迁不迁都,又有什么关系呢?
    乙巴素苦笑道:“如果迁都襄平城,他日汉军来攻,咱们想跑都来不及!”
    “在国内城却不同。”
    “因为咱们高句丽在中原人眼中,那是不毛之地。正因为是苦寒的不毛之地,一旦汉军来攻,就会步履维艰,咱们打不过的时候,逃跑也能从容一些不是?”
    这么一说,伊尹谟就能理解了。“丞相果然高见。”
    君王赞给丞相点了一个赞,接着却又反问道:“但是,咱们迁都到襄平城,先去享受个十几二十年不成么?”
    “等汉军要攻来时,咱们再撤回国内城也不迟啊。”
    “这长白山脚下的雪景,本王实在是看厌了!”
    闻言,丞相乙巴素扼首,大王的这种想法,只怕高句丽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有。
    乙巴素正想着找个理由,说服大王不要迁都时,“砰砰哐”的一声警钟,长鸣与国内城。
    君臣二人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惊惧。
    “这是个什么情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