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第八百六十七章情报

大明1617最新章节目录
  
    qu
    另一半理由就是朝廷急着要找个地方安置郑国昌,而且越远越好,既然大同在北方,很明显的朝廷需要在南方找一个地方安置老郑,福建巡抚南居益也就倒霉了。
    不过可能朝廷那般大佬也知道自己过份了,南居益得到的处分就是冠带闲住,意思就是保留级别待遇,先回家呆着,风声过去自然会考虑给他复职。
    这些事的内幕李平之反而知道一些,在城门口议论的人多半处于社会上层,他们的议论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
    不过既然有热闹看,李平之就摆出一副等着看热闹的姿态,随便找了一家小吃摊子,要了一份鱼丸,在等待时,也是伸长了脖子看向官道方向。
    这时没有人注意,李平之的目光先瞄过了左手边的一个稍显破败的两层酒楼,在酒楼的幌子下面摆放着一条蓝色的毛巾。
    一个黑瘦矮小的中年汉子坐到了李平之的旁边。
    “不要回头,也不要说话。”黑瘦汉子轻声低语,在嘈杂的城门口附近,旁人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这时李平之的鱼丸被摊主端了上来,不怎么白的鱼丸出诱人的香气,热腾腾的汤水上撒了一把切的很细的葱花,盐肯定用的不多,李平之喝了一口感觉味道有些淡。
    “城里现在有一个行动组,一个情报组。我叫林德厚,我只负责和你单线联络,如果要更换联络人,会提前通知,你不必管我们怎么做事,也不要打听,每个月初五你到这个摊子上听取最新的情报汇总……嗯,就是这样。”
    “现在有什么情报吗?”
    对方顿了顿,大约是吃惊于李平之的不专业。
    不过这个叫林厚德的军情司人员还是回答道:“副总兵俞咨皋和澎湖守备王梦熊已经到城里了,这是郑军门在路上就召来的人,另外有大海船战舰十五艘,中小船只一百五十余艘,兵丁三千多人在中左所集结,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确定在近期内对澎湖的收复战事就会展开。”
    “这个情报我们已经派专人跨海禀报了区域一号。”对方又补充了一句。
    区域一号就是行军司政事官的代称,其实还有很多专业词汇,比如情报汇报,这里的军情司采用了海盗的词汇,称为“报水”,不过考虑到李平之的水准,这个军情人员显然没有使用专业词汇的打算了。
    李平之点了点头,开始专门低头吃鱼丸。
    说话的人似乎也要了一碗,不过吃的很快,在李平之吃掉一半的时候对方已经消失不见了。
    吃完之后,远处似乎有些骚动,李平之算算时间,开口道:“店家,再来一碗鱼丸。”
    ……
    当天张续文和李平之等人都没有进城,他们继续向中左所进。
    中左所又称为厦门,洪武年间命名,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用中左所来称呼这座离海最近的边防卫所城市。
    除了中左所,还有泉州安平等近海的地方也是沿海渔民和海商用来下海的常用港口,不过从中左所出,距离台湾更近。
    众人乘坐的就是和裕升的一艘商船,和裕升纯粹的战船只有五艘,用来在往日本的航线上保护自己的商船,这年头的大海比后世的索马里海域还危险一百倍,往日本航线在航海上没有太大的危险,危险是来自海上的海盗,就算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普通商船,一旦现对方没有自保之力,瞬间变成海盗也是常有的事。
    一艘商船最少带十万左右的货,抢下来就是全额的利润,加上一艘船少则两三万两银子的造价,多则五六万两,抢下来船只和货物,抵得上在海上跑一年的利润了,有机会,谁不干?
    战船都是中式战舰,火炮装载量很少,主要是靠随船的步兵和少量的火炮来战斗,每船吨位只有一百吨左右,小的新平堡号排水六十吨以下,已经淘汰成商船,其实在往日本的航线上已经算大船,而且和裕升的步兵训练严格,武器精良,最少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哪股不开眼的海盗敢抢和裕升的商船。
    当然也有李旦的威名在内,海上讨饭吃的谁不知道李旦?而和裕升和李旦是合作的盟友关系,又等于加了一层保险。
    战船是以地名为级别,新平堡号是百吨以下,天成卫号则是百吨以上,而商船以甲乙丙丁为取名标准,来接张续文等人的是一艘丁字级的小船,排水四十吨左右,标准的中式帆船。
    “这船是咱们自己造的,还是买的?”
    船长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典型的南方人长相,眼睛不大,鼻子扁平,肤色较黑,个子较矮,沿海地方的人又是地处温热,个头一直不及北方人高,就算在后世大家营养差不多的情况下,南方人的平均身高也是比北方人差些。
    但在海船上,张续文等身形高大的北方人明显不适应,站在船舷边上东倒西歪,走在哪儿都感觉局促的很。
    船长和十来个水手却是无比灵活,他们在码头装货,大袋的瓷器和茶叶用箱子和编篓装着,很快就是装满了船船,水手和码头上的苦力不停搬货,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船长和几个副手则是爬上爬下的检查缆索,督促人补充淡水和食物。
    船长叫陈奇贵,看着就是个精明外露的人物,听到张续文的问话后用带着浓厚南音的官话答道:“自己造的,天启二年开造,去年年底下水。”
    “这艘船并不大,用时这么久?”
    “木头要晒干的啊。”船长一副看外行的笑脸,当然态度还是很好:“自己造,虽然请的都是造惯船的老手,但木头要晒干,然后按图纸慢慢来造,从龙骨到舱室再到甲板桅杆缆索,造船啊,不是容易的事情。”
    张续文确实有些吃惊,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闯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别的不说,光是郑芝龙等人在帮忙时,水手和郑芝龙等人打的绳结,他连看都看不明白,那些花巧,手的度,眼皮一眨的功夫,几十个绳结都打好了。
    郑芝龙看到张续文的脸色,笑着道:“怎样,新奇吧?光是这打结的功夫,没有几年时间是做不好的。水手不仅要打结,还得爬上桅杆升帆降帆,船长要会的就更多了,帆索,掌舵,看水文判断天气风力,记航道,提防海盗,还有船上的疫病,淡水,拿刀子互相砍的水手……一艘船形形色色几十号人,几十天内挤在这么一艘小船上,吃的是变质的食物,喝的是储存了几十天的锼水,每天都晃的头晕……别以为水手不头晕,浪大了一样晕,还会吐。就是咱们已经习惯了,小风小浪没感觉了,倒是下船的时候,踩在坚实的大地上,倒是一阵阵的头晕,感觉天晕地眩,得适应好一会儿才正常。”
    “不容易!”张续文并没有提高语调,不过所有人都听的出来他的郑重。
    陈奇贵对张续文的印象转佳,当下又道:“好教张先生知道,我们岛上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大木头,都是辽东过来的木头,恐怕已经有好几万根,够造一整支舰队了。咱们福建,就是山都秃了,没办法,这几百年一直造船……”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