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正文第11章 庙堂(二)[2]

宰执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眼神更冰冷了一点。
    虽然是他的皇后,却不是站在他这一边。原本还因为需要王安石庇护,不得不忍让,现在连王安石也死了,这个女人,如今对他一点用都没有。
    心中发了一阵狠,赵煦的注意力再次回到报纸上。
    报纸上面的文庙二字尤为显眼。
    奉王安石入文庙!而且还是正殿诸哲之一!
    如果在昨天,不,就是一刻钟之前,有人跟他说,韩冈将会奉王安石进入文庙正殿,赵煦会笑上整整一刻钟,直到喘不上气来,这真是今年最有趣的笑话。
    在听多了新学和气学道统之争的故事后,谁会相信,韩冈会给王安石这份礼遇?
    “好大方,这是要改宗了?”赵煦冷嘲热讽。
    皇后还是仿佛没听到。
    但赵煦的兴致反而高昂起来。
    天下谁人不知文庙的贵重?比起药王庙那等不成气候的供奉,文庙才是天下人公认的正道。
    韩冈能点头同意王安石入文庙正殿,不用多想,他肯定是别有私心,保不住就是给自己预留个位子。日后也能找借口,王安石进去了,难道韩冈还进不去?!
    “当世圣人做得久了,这是当真想要成圣了?”
    赵煦自言自语的嘲讽,换来了皇后冷淡的一瞥。
    但赵煦不在意。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好处。
    弑君之人,怎么可能进文庙?别说文庙、太庙了,药王庙都不可能。
    韩冈为了自己能入文庙,日后怕是不敢来害自己了。甚至章惇等贼子要谋害,他还得阻止。
    再回想之前韩冈那贼子的大不敬,如今来看,不过是不咬人的狗在乱吠罢了。
    赵煦嘴角不自觉的翘了起来。想到得意处,拿了一块胡麻烧饼,开心的一口咬下去。
    这顿饭,很久没有吃得这么放松了。
    ……………………
    王安石停灵已届七日。
    宰相训斥皇帝的事,还未成为焦点,便被人抛到了脑后,没什么人还在纠缠不休。
    王安石奉入文庙正殿,才成了如今世人最为关注的焦点。
    虽然这件事还没有正式公诸于世,但按照各家报纸上刊载的说法,奉迎王安石的神主入文庙正殿,就等议政会议通过了。
    公开场合,许多人在争论王安石该不该被供入文庙正殿,私下里,更多的人在议论韩冈这是不是为日后的自己做铺垫。
    如今配享正殿的孔门十二哲,十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剩下两位是子思、孟子,一个是孔子之孙,另一个是世所公认的再兴儒门的先哲。都是千年前的古人,而且还是最近被供入正殿。
    王安石才去世,就要入文庙正殿,在许多人看来也太急了些。自然顺理成章的就怀疑起是否是韩冈为自己打算了。
    气学一脉的,都在说,‘韩相公肯定是够格了,但王太傅就未免太勉强了一点。’
    更亲近于韩冈的,私下里还问了他,“相公是否有意文庙?”
    “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韩冈笑道,“能送进庙里的只有牌位,我还没死,这是咒我么?”
    不知趣的问了这个问题的家伙,离开时脸色苍白。
    “玉昆是否有意文庙?”
    回过头来,章惇这么问起来的时候,韩冈就只有翻眼睛了,“子厚兄,这个玩笑不好笑。”
    章惇笑着拱拱手,算是赔罪了。
    将王安石奉入文庙正殿,这是韩冈和章惇共同的决定。
    也许文庙在正统的儒生眼中是神圣之地,但如章惇、韩冈这一类人,绝不会把分冷猪肉的地方看得太重。
    “太学中这两日欢欣鼓舞,玉昆你说该如何?”
    “喜事来了,总不能让人愁眉苦脸。人之常情。”
    章惇立足于新党之中,将王安石捧上去,有利于他对新党最后的整合。
    章惇本就做了十几年的宰相,新党早就大半站在他一边,只是还有些死硬派,始终不肯亲附。章惇碍于王安石和自己的名声,也始终不便下手。
    现在王安石不在了,章惇把他的牌位拱入文庙正殿,再回头来解决那些死硬派,可就是没有任何顾忌了。
    至于韩冈,本就不介意章惇统一新党,对气学的信心更高。
    新学对章惇只是门面问题,对韩冈,也不过是冢中枯骨,连最后一口气都随着王安石一起走了。
    如果是十几年前,韩冈还不会这么做。可现如今,新学之所以还被世人所重,还能出现在科举之中,只是气学在儒学理论上的完善还没有做好罢了。
    至于韩冈入文庙,这就是个笑话。
    他和至圣先师可不是一个路数。
    别人不知道文庙是什么,但亲自主持将孟子、子思送进正殿,把十哲扩大为十二哲的韩冈,却是很清楚。
    儒门传承,可比不上当权者的一句话,现在能进去,日后还会被搬出来。
    不过有个追求能让人放心一点。韩冈表露在外的**实在太少,所谓的梦想和追求,又太过圣人了。现在这点私心,反倒让人觉得韩相公像个人了。
    这么想,这么传,却是让绝大多数人忘了,韩冈还是有个师傅的。
    真正要进文庙的,不是韩冈,而是张载。
    这些年来,随着气学格物一派的飞快扩张,张载的名声渐渐为韩冈所掩,张载的著作又偏晦涩,使得很多人都忘了他,但韩冈,没忘记他的老师。
    按照韩冈和章惇协商的结果,文庙正殿,将会设四配十哲,总共十四人配享陪祀。
    其中四配,颜回,曾参,孔汲,孟轲。
    颜回为复圣——因为如今儒门道统,并非传自颜回,故不得为亚圣。孔汲子思是述圣,述是继承的意思。曾参,是子思之师,思孟学派之宗,故为宗圣。孟子是今之道统所系,所以是亚圣。
    抬举孟子,只为了他的一句话——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还有那一句:‘只闻诛一独_夫,不闻弑君也。’
    四配接下来,就是十哲了。王安石和张载之外,其他八位都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也就是论语中,被孔子赞许的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各有见长的十位弟子,除去颜回、曾参后的八人。
    “这文庙的事,就让外面先传着吧。”章惇拿着外面的传言当笑话,笑说了两句,也就放下来,“过些日子,他们就知道真相了。”
    “嗯,这些事不值一提。”韩冈点头,又道:“皇帝那边倒是要注意一些了。”
    提到皇帝,章惇笑容收了起来,问:“怎么了?”
    “世间都知道起居依时、举动有节可延年益寿,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
    “是挺难做的。”章惇想到了自己曾经拟定的健身计划,不止一次,但他一次也没能坚持下来,总是被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给耽搁了。
    “皇帝每日六点起,十点睡,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每天都要用上一个小时绕着福宁宫行走。”韩冈不出意料的看见章惇神色凝重起来,“子厚兄,你可知道皇帝坚持多久了?”
    章惇是宰相,对皇帝的日常起居都有了解,不过他从没有关注这个方面,他下面的人也想不到去数皇帝的锻炼时间。
    “多久?”
    “一千零八十五天。”韩冈报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只有每年的正旦、冬至和先帝忌辰,才会停上一天。”
    章惇的双眉,稍稍收拢了一点。他知道皇帝每天早上坚持快走锻炼的习惯,但他没有去计算皇帝坚持的时间。直到听到韩冈的介绍,他才发觉到其中清楚明白的威胁。
    要说《自然》本刊和子刊中,最受世人关注的方向,肯定是医学,而医学方面最受人重视的,却是日常养生。
    无数人都按照一些有关养生的论文中的指点,去强身健体,以求能延年益寿。这样的人太多太多,皇帝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但皇帝在常年累月的锻炼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见章惇皱眉不言,韩冈又道:“皇帝的医案,子厚兄你也是都能看到的。只看体检部分,皇帝的各项指标,虽然弱于正常标准,但还是远胜于久病缠身之人。”
    “幸好他自己不知道。”章惇笑了一笑,眉宇间的忧色,在这一笑之中,烟消云散。
    如果说有哪位病人,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忽然看见周围一圈医生围着,一个个都看不见笑模样,他会怎么想?外人——比如邻居——看见这家有许多医生进进出出,又会怎么想?
    如果类似的情况,隔一两年就有一次呢?人们会怎么想,病人自己会怎么想?
    韩冈不会每次皇帝生病,就出动大半个太医局。但每隔一两年,皇帝的病情稍重一点,太医局就会倾巢而出,然后闹腾个大半个月,惊动整个京城……
    正是由于都堂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这般常年累月的对外宣传皇帝的体质虚弱,在皇帝他英年早逝的祖父和父亲——也即是英宗皇帝和熙宗皇帝——作为先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赵煦本身过于单薄且发育不良的外形,基本上世上的所有人,都确信了这一点。甚至是给皇帝诊治的太医,韩冈确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被迷惑了,从他们所记录的医案中可以看得出来。
    如今酒楼茶肆之中,酒酣耳热之时,东京士民议论起宰相们会如何处置皇帝,那肯定是各有各的观点,从逼皇帝内禅太祖之后,到圈禁皇帝终生,不一而足。可是若有人说宰相们会行弑君之事,只会惹来一阵嘲笑——皇帝时不时就大病一场,每次都是太医们费尽心力才救了回来,每次都是满京师搜罗贵重药物,流水一般的往宫里面送。任谁来看,相公们当真要让皇帝死,只要吩咐太医们少开帖药就好。
    这么些年来,韩冈、章惇费了那么多心思进行铺垫,当真哪天嫌赵煦太碍眼了,想下手时直接下手就行了,都不用顾忌太多。
    但章惇和韩冈都没有打算给御座上换张新面孔。
    “幸好他也不知道,我们需要他这个皇帝。”韩冈由衷的说道。
    他在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一个成年的、身处太平之时,却无法收服人心、让天下臣民无法期待的皇帝,比英明神武的李世民都难得。
    现在的赵煦,完全是毫无忠心的臣子们十几年来努力培养的结果。就像是盆景中的怪松残梅,从小就被困扎着,扭曲了正常的生长方向,长大之后,便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