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正文第20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下)[2]

宰执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目标,纷纷上来劝酒祝寿,言谈间,多是拍着胸脯向李诫保证,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让工学院顺顺当当做下去。
    只看他们殷勤的模样,李诫就知道,他们是想要通过自己与宰相攀上交情。想也明白,如果能在韩冈面前露个脸,能会有多少好处。为了哪些好处,这些人肯定是不惜任何代价的。
    觥筹交错,李诫小声说,大声笑,一杯接着一杯,与同僚们的交情如飞一般的上涨。
    可是他越是喝酒,便越是明白,韩冈最近的注意力暂时不会放在工学院上,而是别的事情,现在献再多殷勤也没有用。
    李诫在前日拜会韩冈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了解到了一点韩冈最近在关心些什么样的问题。
    一个是不日举行的廷推,决定两名晋身两府的新人选,这同样是事关轨道建筑的要事。
    做了自己几年顶头上司的沈括,日后多半依然是都大提举轨道工役的差事,但他晋升东府参知政事的任命,最多再有半月就该有喜报了。
    李诫不认为这其中会有什么意外,如果做了宰相,还不能让沈括的名字送到御前,那韩冈这几年在朝中就是白费心了。以韩冈的权势,以及太后面前的地位,怎么可能还有人能从中干扰?
    沈括或许并非是最佳的选择,他在哪里都不受到待见,也因此才几次在败在廷推上——李诫私下里觉得这是韩冈故意如此,故意败上几次,也免得世人认为他已经能够只手控制朝堂,更免得太后的忌惮,再多的情分也经不起消磨——不过韩冈也不会一直让沈括失败下去,他手中就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都大提举轨道工役,除了沈括之外,肯定没有其他人愿意去做。
    另一个就是远在西南的大理之战。
    李诫虽不是与军事有关的官员,但进出韩家家门,来往的官员都是能够接触到机密的显贵,更多的消息在京城中也不是秘密。
    熊本已经走马上任,黄裳更是成了西南行营的大管家,而领军南下的赵隆,也已经率领四千关西精兵和两千吐蕃骑兵,在时限内抵达西南行营的大本营所在。此外还有神机军的两个指挥,也于同时抵达了前线。
    从作战计划上,这将是南征之役的翻版,征发起降顺的西南夷,以数以万计的仆从军来配合主力精锐的进攻。
    但从作战方式上,这将是火器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若不是近距离内,没有更强的大国来成为火器的试验场,神机营根本不会走上大理的战场,而西南行营的辎重中,也不会有高达两百门的虎蹲炮和十五门野战炮,以及相应的炮弹和火药,还有各色的炸药。
    以官军的威势,想要一举破敌不难,难就难在练兵上,据李诫所知,韩冈最近对西南方面可是关心备至,表面上充满信心,所以毫不介怀,但私下里,每一封军报都要翻看再三,在他的指示下,前线上的要求,政事堂都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满足,如果这样还不能赢,熊本、黄裳之辈,可就是愧对了朝廷、太后和韩相公了。
    ……………………
    西南的战火早已点燃。
    就在京师的君臣百姓都在期待捷报早传的时候,熊本、黄裳为主的西南行营,都已经离开成都府路好一阵子了。
    之前他们在成都多日,等来了西北的精锐主力,又等来了奉诏齐聚的蕃部兵马,更等到了无数辎重,以及备受瞩目的神机营。
    待三军齐集,熊本便于岷江畔筑台,歃血誓师。随即数万兵马如山洪泄地,顺着入滇的各条道路,开始了南下的进程。
    主力南下十数日,先抵达了距离前线最近的戎州,面前的第一个敌人,不是大理国的军队,而是控制了石门关和五尺道的石门蕃部。
    黄裳此时正跟随在熊本的身侧,沿着山谷间的羊肠小道,慢悠悠的前行。
    前方数里外便是石门关,赵隆已经先行率主力抵达关下,照常理,他们这两位正副主帅,只需要在后方等着捷报就可以了,但这开头的第一战,两人都不愿意在后面等消息。
    “庄蹻入滇,是自黔中郡引兵而进,渡沅水,克且兰,灭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也多亏了勉仲你,高家父子,大概都以为我们也会先入黔,再攻滇。”
    熊本慢条斯理的说着,半点不为即将开始的战斗而担心。两人的身后,一群武将、幕僚亦步亦趋,更后面一点,还有一群头梳椎髻,衣着各色的蛮人紧紧跟随。
    自古入滇的大路就那么几条。两条从成都南下,其中以石门道这条路为主,另一条则自渝州南下,经遵义至黔州,再转向西南。也就是熊本所说的战国时,楚将庄蹻率军入滇的道路。
    而最后一条路,则是走广西,过去虽不好走,也很少使用。但自从广南两路平定,这一条入滇的道路,便有越来越多的商人经过,滇马一向是大宋军马的重要补充,这两年,滇马入中原最多的地方,却是在广西左江畔的横山寨,那里是韩冈开辟出来的马市。在邕州,沿着江水上行,最后再一路向西就行了。
    广西土兵和禁军都是南方有数的精锐,如今正云集在横山寨处,还有左右江各家洞蛮的配合,摆出了随时入滇的姿态。
    而这两年黄裳在黔州一带弄出来的动静很大,声势甚至压倒了成都府这里,大理如果要守,这几条路都必须守住,但士兵调动有主次之分,何处主力,何处偏师,必须事先安排好。一旦三军就位才发现计算错误,再想调动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差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黄裳倒是觉得高氏父子应该能猜对我军主力要走的道路,毕竟有大帅在此。”
    “勉仲你倒是会说。”熊本笑得眯起了眼。
    “大帅威名素著,西南各部无不畏服,岂是黄裳能比?听说大帅到了,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怎么敢不加防备。”
    熊本脸上的笑容更加鲜明起来,黄裳的话只是说得好听,但他话中表明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
    熊本与黄裳之间没有什么好争的,地位、年龄都有差距,而黄裳更是知道分寸的一个人,两人之前已经有过交流,彼此之间印象都不差,现如今相互配合,更是相得益彰。
    一道平路已经走过,走上一道颇为陡峭的台阶,熊本拄着手杖,边走边道:“兵者,诡道也。但更重要是实力。猜对也好,猜错也好,如今官军三路齐发,不管哪一路,都要大理国全神应付。”
    黔州那边,有一部兵马。虽然是偏师,但实力并不算弱,是这几年在黄裳麾下,以各部蛮军历练出来的强兵。
    广西的兵马更是调了李信去亲领,他虽然只带了一个指挥的神机营南下,但李信在广西多年,威望素著,由他指挥大军,是如臂使指。
    至于熊本、赵隆亲领的主力,则是从成都府南下,沿着岷江河谷,途径因盐而兴的富顺监,过戎州南下石门,走在秦人所开的五尺道上,只要拿下了石门关,通向大理的大门便由此中开。
    石门关的道路,秦时修的五尺道只剩路基,之后汉晋重修,名为僰道。道边山崖上有悬棺,传说是僰人安葬之所。之后唐伐南诏,又将已经破损的旧路重修了一遍,到了近年,因为贸易繁盛,不仅大宋这边修路,大理和各条道路上的沿途蕃部,几乎都将道路重修。
    只是这些道路,都是在群山中蜿蜒曲折,修得最好的,也不过是让人行走,马能过、车不能过。攻打大理的难度,也就在这些险道上,而不是大理**队的反击。
    赵隆已经做好了作战的准备,只是在等着熊本、黄裳的到来。
    自戎州开始,南下石门关的五尺道仅容二人并肩,石门关更是险峻。关前百步,便是一路台阶上行,关墙虽不高,但这一路上坡,着甲的士兵冲到墙下,基本上都要累得半死,更不用说云梯等攻城器械全都无法使用。而想要用蚁附攻城的战术,只要看一看关前仅有五六尺宽的道路,便知道会有多难,不管手上有多少兵马,能够在同一时间上阵攀城的士兵,最多也不会超过五个。剩下的士兵,只能用弩弓仰射城头,而这样的射击,也因为山道的蜿蜒和崎岖,只能容纳百多人施展。
    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城寨中的守军有足够的信心,以及足够的物资,完全不用担心有人能够攻破。
    之前当赵隆亲眼看过石门关前的地形后,也推演了一下,如果让自己来守的话,基本上是粮食能吃多久,这里就能守多久,山上有泉水,至于守城的物资,这山里,石头从来都不缺。
    自然,这是不用神机营上阵的情况。
    或许这是入滇的第一道难关,但现在赵隆的手中,有着足够的手段,来应付这种万夫难克的险关
    一旦突破石门关,攻取大理的战争才到了正题上,不论是为了功劳,还是为了之后战事的顺利,赵隆都有必要用最小的代价拿下这座险关。
    熊本、黄裳虽是缓步而行,可也没用太久,便来到了赵隆一处缓坡处设置的临时营地。
    山上道路艰险,却又清泉淙淙,更有飞瀑自悬崖而下,在石壁的凸起处,几跌几撞,最后落到了路边的水潭中。小小的水潭只有一丈方圆,聚起的山泉水清澈见底,几匹战马正在池畔饮水,牵马的士兵原本懒洋洋的在旁坐着,看见熊本、黄裳一行而来,连忙跳起来行礼。
    赵隆问询匆匆赶来,熊本没有浪费时间寒暄,直接就问:“本帅看你飞船都没有放上去,关中的情况探明白了吗?”
    “山间风大不适合飞船,末将便派了人,爬上山壁去探查。”赵隆说着,抬手指着一旁的山上。
    黄裳拿起望远镜,顺着赵隆的手指望过去,登时在山壁上发现了好几个身穿红衣的身影。
    “贼人没有在山头上防备?”黄裳惊讶的问道。几个斥候太显眼了,如果山头上有敌人,丢下几块石头就能清光他们。
    “没有。”赵隆摇头,“贼人全都缩在关门后。”
    平地里交战,飞船总是飞得很高,只是这一次,在山谷中烈风劲吹,气球不能上天。但道旁山壁高耸,赵隆早选了军中善于攀援的健儿,让其爬上去观察关中。而且在派人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小心贼人在山头上设下的据点。只要是有点头脑的将领,肯定会设法事先占据山顶的有利地形,监视敌军,包围自身。不过赵隆的交代白费了,山头上根本就没有敌人。
    赵隆并不惊讶,他当年随王中正南下平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