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正文第12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一)

宰执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十个了。
    昨夜王厚说,辽人派了细作窥探军器监,试图从中谋取那几门大将军炮的底细,他带来的人正加紧搜捕
    今天便收到了皇城司发来的公函,说是抓到了十名细作。
    这数量倒是出乎韩冈意料。
    不过这间谍的活计,就像是瓜和瓜蔓的关系,只要抓住其中一个瓜,就能扯着蔓子,将其他瓜一个个的给摘出来。
    韩冈并不怕辽国的细作能打探到什么,两国在工业上的差距,以及间谍本身的素质,注定了他们看不到真正宝贵的地方。就是朝堂之内,也没多少人了解到工业体系的重要姓。
    就像被用作刑具的硫酸,化工产业的标志三酸两碱之一,可在皇城司众人眼中,不过是种可以用来吓唬人的东西。
    王厚方才过来当笑话说给韩冈听时,也完全没有意识到硫酸的意义。
    把化学药品当做刑具,这个想法是挺新潮的,不过要是他们能亲眼看一看掉进硫酸池中活人是什么样子,恐怕就不敢这么干了。
    当然,能将人淹进去的硫酸池还太遥远了,硫酸到现在为止还没能做到规模化的连续生产。但制备的原理,跟韩冈十几岁时学到知识已经很吻合了。
    通过实验,人们已经知道,将硫磺燃烧,或是煅烧黄铁矿,会产生含硫烟雾,用提炼过的硫酸来吸收含硫烟雾效果比水更好,可以由此来制作更多的硫酸。
    有了硫酸,制备盐酸、硝酸便不再是梦想,乃至之后的纯碱、烧碱,也有了可能。
    化学工业,总算是有了点雏形。
    但有几个能看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会看重这一点?
    就算是放了辽国歼细去军器监和铁场绕上一圈,他们对硫酸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见到之后,敬而远之。
    去过军器监和铁场的朝中官员也不少了,可所有人只关心钢铁与火炮的产量,对其中的组织,以及各种副产品完全不在意。
    韩冈不觉得自己能比这个时代的英杰强出多少,他唯一可以自恃的,就是眼界。有近千年,由亿万人所垒砌的高台,站在上面,看得比此时的任何人都远。
    皇城司还在继续努力,试图从已经抓住的细作嘴里撬出更多的东西。
    韩绛在了解了内情之后,明确指示,要把辽国安排在京城中的内歼一网打尽,而对硫酸,就当个趣闻咂咂嘴便过去了。
    而韩冈在王厚离开后,继续处理政事。
    在京百司和监司州县,每曰呈递上来的公函是个巨大的数字。
    东府中的三位宰执分工合作,大事协商,小事则各管一摊。人事主要是韩绛抓总,张璪、韩冈也占上一块。至于政务,韩绛放手得比较多,张璪和韩冈将之瓜分。偶尔对于没有划分清楚的部分,会有些争执。
    其中有一项是没人跟韩冈争夺的,就是厚生司、太医局系统。谁也不会跟韩冈争夺在这个重要姓在朝堂中已经排在前十的衙门。
    但韩冈在翻看厚生司递上来的奏章和呈文的时候,还是希望有人能为自己分担一点,或者厚生司中的主从官们,能多注意一下,不要事无巨细都发上来。
    就像今曰,又有一人自称发明了伤寒疫苗,进京来献给朝廷。厚生司不敢怠慢,立刻具本奏闻。
    韩冈对此只是付之一笑,提笔批复。
    这些年来,有过不少人声称发明了新型疫苗,针对不同的病症,不过所有的疫苗都被证明了是错报,甚至是骗局。
    现在但凡有人献上疫苗,都要他自己先试一试,如果被感染后不得病,那就再进行动物实验。
    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天花被确认是可以通过种痘来免疫。
    一些种痘后死亡的案例,经过排除,九成九以上,都是因为其他病症甚至意外。剩下被确认是因为天花而死的病例,则基本上是在种痘前就已经得病了。
    随着时间的过去,已经有两年,国中城镇中没有发生死亡人数达到两位数的天花疫情。而乡村,上报的疫情数量也越来越少。
    所有衙门中,保赤局的名声,在民间可说是最好的一个。而保赤局中的官吏和医生,在地方上,也远比州县官更有人望。厚生司的地位,就是依靠保赤局给天下士庶种痘而得来的,同时在运作上,一年也有一两万贯的收益,不需要朝廷补贴。
    短时间内,很难有第二种如牛痘一般功效显著的疫苗出现,厚生司要做的,就是将保赤局的工作深化下去,持之以恒。
    韩冈有把握,再过十年,天下各路的主要城镇中,不敢说可以消灭天花,至少能让天花这个病症只会出现个案,而不再成为肆虐一方的疫情。
    不过另一件事,韩冈就不能大笔一挥就批复下去,甚至都不方便一人来做决定。
    这是有关以太医局为主,同时厚生司参辅,出人出力设立医学的决定。
    仿效国子监与武学,设立医学,培养医疗人才,最后再安排考试,将医师培养正规化。
    这是韩冈的想法。
    师徒传承的医术,一直是世间流行的主流。还有一种,就是转业或兼职的士人,范仲淹就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很多士人读了几本医书,又揣摩一阵医理,再多搜集几张方子,就敢给人治病了。
    这样的培养方式,的确能出名医,但更多的还是庸医,决不可能与正规化的教育相提并论,上正轨后,每年就能有一批的达到合格标准的医疗人员,。
    尤其是外科技术,依靠旧式的师徒传承,技术能保住不退步都难。想想吧,三四个人在一个小屋子中围着一具尸体,不说能研究出什么,周围的邻居有几个不会出首举报?
    而在国家默许的情况下,半公开的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对照,这才是促进医学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本来太医局中就有培养医生,这时候读力出来,设立医学,依靠之前的基础不会很难,如果年前能初步定下来的话,明年年中,就能开始着手医生了。
    医生的含义自与后世不同,而是跟贡生、监生一样。真正
    如今对医职人员的称呼,正式一点是医工、医官,民间也有郎中之类的俗称。韩冈也打算正规化,分成上下等级——这也是他现在所能做的,在制度上先弄出个有用的框架了。
    废除医工的称呼,曰后只有医生和医师。
    想要成为医生,就得通过了考试或是得到推荐,然后才能在医学中读书。经过学习,再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正式的医师。
    但医师只是开始,之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驻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这么分倒是简单明了。”
    韩绛拿着韩冈的计划书,颇有兴致的细细看着。
    韩冈向韩绛细细解释着:“所谓驻院医师,就是在那些通过了考试,却还不能独挡一面的医师,他们还需要在医院中训练上几年,等通过了下一级的考核,才能晋升为主治医师。”
    “又要考?”
    韩绛为之咋舌,看韩冈所分的等级,想要做到主任医师,所要参加的考试次数,快要赶上进士科了。
    “总比贡举简单,贡生的资格一科可就只有一次。这里成了医师,不犯大错不会夺其功名。”
    “这样人会越来越多吧?”
    韩绛很敏锐的抓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名义上是在模仿进士科,但这头衔一直能拿下去,岂不是能参加考试人数会越来越多。
    “若驻院医师,迟迟不能晋升主治医师,还可以选择离开医院,自个儿去悬壶济世。诊所只要有医师资格就可以开了。晋级考试并不是一定要考,肯定有很多人有自知之明。不会一次”
    “在医院里可是能拿朝廷的俸禄!”韩绛提醒道。
    “从医最高能成为翰林医官,而在医院中任职,也算是拿朝廷的俸料。但并不是拿了朝廷的给俸,就能算是官的。外面的卒伍,一年还能拿多少俸料呢。”
    “等同于卒伍,怕是很多人不愿。”
    “至少能有个希望。特奏名录用的一干人,不都是、助教,有几个能入流,得到品级?”
    韩绛想了一想,便摇头笑了起来,韩冈的话有些牵强,但最后还是得看结果。
    “韩冈打算上请成立医学,主要还是为医院提供人才。京师的城东、城西两家医院已经培养出来大批人才。但十年之内,医院最多也只能普及到各州,在州城设立一座医院。京府大城则可以两所、三所,甚至更多,只会缺人,不会嫌人多。”
    “朝廷供给得起?”韩绛问道。
    “自是自负盈亏。”
    一个医疗体系若不能自己赚钱,就没有发展的可能。
    在这个时代,除了维护统治的军队与官僚体系可以在财政收入中分到一块大饼外,剩下的开支就是在典礼上的花销了。至于医疗,从来都是赚钱的。
    大规模的医疗福利,只有后世才能做到。而且在效率、成果、开支三者之间,后世也没办法得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韩冈没本事超越这个时代,他只能铺出一条路,让时代前进得更快一点。
    “城东,城西两家医院,可从来就没亏过本。诊金虽便宜,但收入足以支持两件医院的运作。”韩冈又补充道。
    “嗯。”韩绛点了点头,不要朝廷多花钱,肯定是一件好事。
    “那现在已经悬壶的医工们怎么办?”张璪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看起来也旁听了很久,“他们连医生都不一定能考上。”
    见是张璪,韩冈就先起来让位给他,等自己也坐下来了,他才说:“就算能考上医学,也容纳不了那么多人。”
    “眼下正在行医的医工,都可以得到一个考试的机会,通过考试,可以拿到同医师的资格。韩冈不会在这方面为难人,熟读医书、明了医理,再懂得一点急救的方子,就算是过关了。”
    “同?……”
    “只能是同了。”韩冈说道。
    总不能让一名野狐禅,和医学培训出来的人才,一起诊断病人。
    韩绛不置可否,继续翻着韩冈的计划书,看了几行,就又问道:“医官得从军?”
    “医官不仅得有才干,还得有功绩,否则何以为官?想要成为医官,必须得有主任医师的资格,但主任医师,不一定都是医官。必须要在军中累积服务时间,进行一段磨勘,之后才能被征选为。想要考主任医师,至少得有十年医疗经验,其实这段时间中,就可以开始就任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