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血脉》正文第四十六章再下西洋

东乡血脉最新章节目录
   山再高也人脚下,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缅族谚语
    天的探家假期期满了以后,巩成祥按时回到了郑和的身边。
    郑和告诉他道:“皇上命令我们10日之内立即启程,开始第二次下西洋。”
    巩成祥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大声地问道:“郑大人,为什么啊?”
    郑和神秘地笑着说道:“天机不可泄露哦。”
    巩成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坐上大船又出发了。
    他们这一趟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天的泰国、满剌加、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亚的亚齐)、加异勒今天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天印度的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郑和告诉巩成祥说道:“我们这次出巡之前,皇上接到了来自占城、苏门答腊和满剌加控诉暹罗的报告:暹罗国不禁恃强凌弱,还派遣军队夺走了大明赐予各国的印玺和诰命,请求大明主持公道。”
    巩成祥问道:“郑大人,那我们怎么办?”
    郑和回答道:“我带了皇上下的敕令。借这个机会得好好地教化一下暹罗。”
    郑和来到了暹罗,代表朱棣严厉地谴责暹罗的国王:“占城、苏门答腊和满剌加与你们都是大明的藩属,你怎么能够逞威拘捕他们的特使、抢夺他们的诰印呢?天子赏罚分明,扬善惩恶。安南黎贼被大明赶下台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丽即送返占城的使者和苏门答腊、满剌加的印诰。从今天开始敬畏天子,遵纪守法,与邻国和睦相处,共享太平之大福。”
    暹罗国王自知理亏,不但完全按照朱棣的御旨做了,而且派遣使者向大明进贡暹罗的特产,补偿自己的罪过。从此,东南亚地区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宁。
    巩成祥跟随郑和专程来到佛教之邦的锡兰山,代表大明王朝向锡兰山的佛寺布施,并且用汉文、泰米尔文和伊朗文刻字立碑,永久留念。
    巩成祥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带着家人的嘱托,向佛寺献上了礼品,然后在庙堂里长跪不起,虔诚地祈求佛祖保佑巩家平安昌顺、福禄寿喜。
    第二次周游各国回国不久,巩成祥又接到了郑和的命令,匆匆忙忙之间开始第三次下西洋。
    年10月,郑和的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启航。
    这一次,船队增加了几位著名的文官。其中,姚广孝是永乐帝朱棣最有名的谋士,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费信通晓阿拉伯语,身兼两个职务,既是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大明的文化。马欢是回回人,精通伊朗语和阿拉伯语,职责和费信的一样。巩珍是郑和的幕僚兼秘书。
    一路上,郑和与他们热烈地交谈,向他们介绍即将到达的国度都有哪些独特之处,要注意什么事情,等等。
    那几个文官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全然没有往日一本正经的古板迂腐的样子。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刨根问底,就像做学问一样,必须彻底弄清楚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巩成祥觉得这几个文官很好玩,时不时地制造个恶作剧,拿他们开玩笑逗乐。
    每当这个时候,郑和就会制止顽皮的巩成祥,严肃地告诉他:“这些先生都是大明饱读诗书的文人儒士,肚子里面都是大学问。我们要仰仗他们的学问周游西洋各国。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们,尊重知识。”
    那几个文官后来也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先后访问了20多个国家,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情。他们回国以后各自著述立传。费信撰写了《星槎胜览》。巩珍撰写了《西洋番国志》。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这些书籍从各个方面向大明的读者介绍了西洋诸国的详细情况。
    船队基本上沿着前两次的路线航行。
    他们到达印度洋沿岸,所到之处听到的全是各国君主哭诉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儿自负顽固、欺负邻国的劣迹。
    郑和随即带领船队来到了锡兰山国,亲自规劝阿烈苦奈儿改邪归正。
    阿烈苦奈儿不但不改正,反而越发傲慢起来,竟然恬不知耻地张口向郑和索要金银财物。
    郑和对这样的无赖之徒当然不会答应。
    阿烈苦奈儿便与儿子私下里共同谋划企图抢劫郑和的船队。他故意先派人把郑和等指挥官请到岛上来,然后偷偷地派遣了人的军队堵住了郑和等人返回船队的道路,最后派遣了一大群士兵去抢劫船队。
    郑和等人登上锡兰山岛,察觉到阿烈苦奈儿的险恶用心,打算掉头返回船队,但是,归去的道路已经有重兵把守,走不通了。
    在这种严峻危难的情势下,巩成祥生怕郑大人遭遇到意外,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全神贯注地保障他的安全。
    郑和对大家说道:“锡兰山国的主力部队已经外出,王城里的设防一定空虚。我们不如现在乘机给他们一击重拳,好好地教训一下他们,让他们死了趁火打劫的企图。”
    各位官兵和随从都表示坚决拥护郑大人的主张。
    于是,郑和率领官兵占领了锡兰山的都城,包围了他们的王宫,生擒了阿烈苦奈儿国王和他的家属,把他们全部押到了船上,送到大明王朝的首都应天府去了。
    永乐帝朱棣对阿烈苦奈儿等被俘人员采取了宽大优待的政策,让他们暂时住在应天府。同时,朱棣安排礼部在阿烈苦奈儿的亲属中选择了比较贤能的耶巴乃那立,派遣大使带着诏令和诰印前往锡兰山,册封耶巴乃那立为新的国王,并且将阿烈苦奈儿一同遣送回国了。
    郑和这次下西洋还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从锡兰山迎回了佛祖释迦摩尼的牙齿。朱棣打算以此来抓住普遍信仰佛教的人民的心理,证明自己执政的正统性,平息民间对自己夺权的不满和抵触的情绪。
    年12月,永乐帝朱棣召见郑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你们这几趟已经去过了路程比较近的西洋国家。距离远一些的国家还没有访问过。这一次,你带上朕的玺书到远方的国家去,给他们的国王、王妃和大臣送去锦绮、彩帛和纱罗,同时要继续打探侄儿的下落。”
    郑和奉命率领船队再度出发。
    这一次,他计划在懂阿拉伯语的回回人马欢的协助下,前往信仰回教的天方国(即今天沙特阿拉伯一带)去访问。
    船队从印度半岛沿岸的古里国向西北方向航行了25天左右,来到了阿拉伯半岛上的西洋大国忽鲁谟斯(今天的霍尔木斯)。
    巩成祥惊异地看到,位居西海尽头的忽鲁谟斯国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国家。这里的人们皮肤白皙,身材高大。街道上行走的妇女全身用黑色的纱巾遮住。
    这里的气候只有寒暑两个季节。冬天有霜却不下雪,夏天有露水却干旱少雨。大片的土地盐碱含量很高,几乎不长草木。牛羊等牲畜都吃干鱼。
    东洋、西洋的各国商船和西域的商人都来到这里贸易。因此,市场特别繁荣,各种珍宝琳琅满目。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有核桃、把聃(巴旦杏仁)、松子、石榴、葡萄、花红、万年枣(椰枣)等。他们交易的时候使用银币。
    这里的土地非常贫瘠,几乎不产谷麦。因此,从其它地方进口的粮食非常多,价格反而十分低廉。
    老百姓的生活安康富裕,而且乐于助人。倘若有人因为遭到灾祸导致生活贫困,大家都会主动地给他送钱送帛,帮助他渡过难关。
    当地的人用石头修建房屋,有三四层高。寝室、厨房、厕所和会客室都在一栋楼里,不像大明是各自分散在庭院里。
    忽鲁谟斯的境内有一座大山。山的四面是四种颜色。那里出产一种红色的盐石,可以雕琢成器皿,盛入食物不用加盐,味道咸淡适中。山里还出产白土、红土和黄土,既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又可以作为绘图的颜料。
    医生看病和用药以及各种技艺都和大明的十分相似。
    人们书写使用的文字是回回文字(即阿拉伯文)。
    国王和臣民大多信仰回教。婚丧嫁娶也全部遵照回教的礼仪。斋戒之前要沐浴。每天要先后礼拜5次。禁止饮酒,违犯的可以判处死罪。
    奇特的风俗和景观让巩成祥大开眼界。他不禁思忖道: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
    忽鲁谟斯的国王愉快地接待了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后来,他专门派遣大使携带用金箔制作的表文和高大的骏马以及土特产品回访了大明帝国。
    马欢带领几个回回人专程去朝拜了天方国的汉志(即圣城麦加)。
    郑和的船队离开了天方国,第一次航行到了非洲东部的麻林迪(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
    麻林迪的国王热情地接待了郑和的船队,接受了郑和代表永乐帝朱棣赠送的丝绸和瓷器。
    在郑和启程回国的时候,麻林迪的国王特意派遣特使带上麻林迪的特产——一头麒麟(即长颈鹿),跟随郑和的船队前往大明帝国。
    巩成祥从来没有见过长相这么奇怪的动物:身体的形状和毛色像中原森林里的鹿獐,脖子却长得出奇,上面还顶着一个长着短角的小脑袋。不过,它的脾气倒是很温顺。
    巩成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便拿些树枝和蔬菜来逗麒麟玩。
    麒麟看到树枝和绿菜,便会岔开四只蹄子,用力地蹬着地板,垂下来长长的脖子,再伸出细长的舌头,卷上绿叶送入口中咀嚼。
    一天,巩成祥不解地请教郑和道:“郑大人,这只麒麟高大无比,运回应天府以后关在哪里呢?”
    郑和微笑着说道:“为什么要把它关起来呢?它本来就生活在旷野的大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如今,你却要违背它的天性,将它圈养起来,岂不是违反了天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
    巩成祥觉得郑大人好像是在说这只麒麟,又好像不是说麒麟,其中包含着某种人生的道理,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永乐帝朱棣看到郑和船队带回来的麒麟,感到十分新鲜和有趣,携带徐皇后、众妃子和皇子们前来欣赏。
    徐皇后雍容典雅,高贵大方。她微笑着说道:“这只麒麟既让人怜爱,又让人感到可笑。”
    朱棣把眼光转向徐皇后,饶有兴趣地问道:“请皇后说说看,我们大家也听一听?”
    徐皇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说它怜爱,是因为它那个细长的脖子高高地仰着,很是辛苦。说它可爱,是因为它那个小小的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