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龙争虎斗第六十七章道德真经

吕不韦最新章节目录
   陈政循着鸟鸣声走了过去,只见一个书架的顶端落着一只色彩斑斓的小鸟,正自顾自的跳来蹦去,给这沉闷的库房里带来了欢快的生机。
    库房外的黑眼圈儿放下手中的竹简,好奇的迈步进来,对眼前的一幕也是不知所以。
    陈政轻手轻脚地靠近这只小鸟,可这小鸟却似乎胆子颇大,落在那里再不飞起。
    真是奇怪!陈政不禁感叹着,这天寒地冻的函谷关,竟然有如此灵巧的小鸟飞来,真是人生无处不惊喜啊!
    那秦国大兵随手拿起一卷竹简就要扔向小鸟,陈政感觉到了他的异常举动,急忙挥手制止,摆手让他离开了库房。
    陈政站在书架旁,呆呆得看着这只鸟,好像在战国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朋友,多日苦闷的心情也得到了些许慰藉。
    突然,陈政在不经意间发现,眼前的书架上隐约刻着两个字,伸手过去擦了擦,果然,两个大篆体的汉字映入眼帘,仔细辨认,第一个字似乎是个“尹”字,第二个字却认不清楚。
    尹~?
    再抬头看,只见小鸟落着的地方放着五卷用麻布包着的竹简,与其它散落的竹简相比,似乎有些与众不同。
    陈政踮着脚从上面抽出一卷来,那小鸟在陈政的手背上轻轻落了一下,扑棱着翅膀在库房里飞了两圈儿,又箭一般飞出了库房。
    唉!此刻的陈政多想像这只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看着这个似曾相识的朋友飞走,陈政真有一种孤零零被抛弃在战国的感觉。
    心情低落的陈政对手中的竹简失去了兴趣,刚要把竹简放回去,那个秦国大兵又迈步走了进来:我说这位吕先生,刚才干嘛不让我抓住那只鸟呢?眼看着让它从我头顶飞走了。要我说,咱还是赶紧的回去吧,不然蒙将军等急了不要紧,把那位小恬恬冻着了,我可吃罪不起啊!
    “小甜甜冻着了也是自找的,谁让她总是穿那么少呢!”陈政随口来了一句。
    那大兵一愣,人家小恬恬刚生出来,当然穿得少了,怎么是自找的呢?
    陈政也是无奈得看着这个熊猫宝宝二代:,听过没?
    啥?被逼?玩儿茅台?先生说话怎么怪怪的?茅台是个啥?
    哎呦我去!茅台酒还用被逼着玩儿?!谁要是遇见茅台酒,那还不端着杯子正着转、倒着转的,先把自己转蒙圈了再说吗?!
    嗨!先生说的原来是酒啊!我们这函谷关还就不缺酒,待会儿啊,让我们蒙将军给先生找一坛子先王在位时酿的酒,保证没人逼你,想咋喝就咋喝!
    你说的是哪位先王?
    说出来先生可别还没喝酒就乐晕了,那可是孝公时酿的酒,一百多年了,犒劳边关将士专用酒,在地窖里藏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听你这意思就是特供呗!
    特供?先生说话就是有意思。当年这函谷关东边儿打过来、西边儿打过去的,可苦了守关的将士们,孝公和商君特意酿好了美酒,从咸阳一路拉过来,据说当时就几十坛子,老珍贵了!
    亏你还能知道商君,有两下子嘛!
    先生说笑了,若是没有商君,我们这些穷苦出身的黔首能靠着打仗得到爵位吗?!要我说啊,哪是我们跟东边儿的人打仗,这是在打我们自己的仗,翻身仗!有了爵位,家里的婆娘和娃们也就扬眉吐气、不受欺负了,还有地种,我们可天天都巴望着打仗呐!这些还不都得感谢商君?!若不是他,我们就是生来一辈子的穷苦命,咋能让婆娘和娃们过上好日子呢?!
    陈政又一次感受到了秦国强大的基因,老秦人盼着打仗改变命运,给老婆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东边的六国呢?天天害怕打仗,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狼和羊的关系已经确定了,那还有啥好说的,结果显而易见嘛!诶?不对劲儿呢!你们那几十坛子酒喝了一百多年也没喝完,守关将士们可真够能喝的。
    先生哪里话,这不是不舍得喝嘛!历任的关令可是抠得紧,把酒窖的钥匙随身装着,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就甭想喝上一口。看先生跟我们蒙将军的交情,那还不放开了喝上一坛子嘛!再说了,今天蒙将军喜得贵子,那还不开上两坛、三坛的,也让我们喝个痛快。
    “那我可说不准。再说了,我也没工夫在这儿喝酒。”陈政说着,就要放回那卷竹简。
    咦?先生手里拿的是个啥?咋还包着布呢?上面写的是个啥?
    陈政朝手中的竹简上一看,果然在一侧的位置写着一行字,一边辨认一边念出声来:天~地~玄~妙~无~名~真~经~。
    无名真经?难道是九阴真经?那我在函谷关潜心修炼个十年八载,不就成了战国的武林盟主?!那就不用等着嬴政长大了,我一个人就把统一天下的事儿办了。
    陈政弹落外面厚厚的一层尘土,迫不及待得抽出了里面的竹简,展开看时,只见手指宽窄的竹片用细细的牛皮绳子连接着,上面密密麻麻尽是战国小字,那牛皮绳子显然已是磨损厉害,看来这竹简曾经被人无数次的展开阅读,这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陈政随意的辨认着里面的只言片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陈政心中陡然一惊,再看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秦国大兵听陈政念着,便走了过来:啥到不到的,闻到没闻到?这满屋子的霉气当然闻得到了,是吧先生?哈哈哈哈!
    陈政看了看那句“下士闻道,大笑之”,斜眼看着黑眼圈儿,这尼玛就是说你呐!
    那大兵瞪着两个黑眼圈儿也是呆了片刻,谁敢说我?!谁敢说我?!这书是谁写的?!
    此时陈政将竹简里的内容和书架上刻着的“尹”字联系起来,再仔细分辨第二个字,突然茅塞顿开,这两个字不就是“尹喜”嘛!
    陈政虽然对《道德经》的内容也是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可眼前的竹简分明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无疑。
    《道德经》?尹喜?陈政瞬间豁然开朗。
    陈政把另外四卷竹简拿下来一一打开,果然,五千言的《道德经》就存放在这函谷关的僻静角落。若不是上天派来一只神鸟,没准儿哪天就被小恬恬取暖用了,那岂不是暴殄天物?!
    想当年,老子乃是周王室的藏书馆馆长,相当于藏经阁的扫地僧吧!反正是把周王室所藏的天下之书看了个通透无遗。随着周王室的没落,再加上王室内斗不断,老子看破红尘,了无牵挂的辞了官职,骑着一头青牛西去了。
    偏偏当时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也非等闲之辈,竟然夜观天象,发现东方有紫气飘来,知道有圣人要途径函谷,果然让他等来了仙风道骨、须发皆白的老子。尹喜得知老子要独自西游,愣是拜托这位圣人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了老子留在世上的唯一著作。如此说来,尹喜也是为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之人。
    若干年前,孔子拜见老子临别之时,老子对这个未能参悟天地大道,还在功利、仁义当中纠葛的人表述了一番忠告:“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能对孔子说出这些临别赠言,起码说明他们两人的频道还是相对于常人更加接近的,也说明老子认为孔子是值得点化的。
    不在一个境界的人,频道是不通的。你活在你的世界,他活在他的世界。即使你发自肺腑、出于善心的发出信号,另一个世界的人也接收不到。没准儿,你驾驶着飞碟从外星来到地球,奉劝地球上的宇宙原始人们不要拿石头、拿标枪、拿RPG、拿导弹互相打了,可人家却认为你多管闲事儿,把黑漆漆的炮筒对准你呢?!所以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跟那些一辈子睡不醒的人,废什么话呢?!说话的对象如果搞错了,即使你说得再是至理名言,结果也是横遭指责、自取其辱。该闭嘴时就闭嘴,该飘过时就飘过,即使不是圣人,那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一个聪慧的人,一个有脑子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等动物的人,一个有益于世界的人。
    知鸟能飞,知鱼能游,知兽能走的孔丘,至于龙,却不知其所以了。真正的圣人,可以千变万化,如曹丞相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老子,就是那条千年游动于天地间的变化莫测的真龙吧?!
    “吕先生,我问你呐,这书是谁写的?你发什么呆呢?”秦国大兵一拍陈政的肩膀。
    陈政猛地回过神来:“哦,这书是老子写的。”
    那大兵把眼一瞪:啥?你写的?别吹了,莫说不是你写的,就算是你写的,你也不能自称老子吧?!你咋跟那两个瘦猴儿门客一般口气呢?!
    你误会了,这书不是我写的,是老子写的。
    哎呀!你还敢自称老子?!你再这样,我可要翻脸了!
    陈政也是刚琢磨过味儿来,哎呀呀,这事儿怨我,这不是老子写的,是李耳写的,这总行了吧?!
    “你还自称老子?!”那大兵用手一指陈政,已是气得微微颤抖,双手拧成了拳头。
    你误会了,这书是李耳写的,他的尊称是老子,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是什么人?怎么尊称老子,岂不是沾光没够儿?
    好吧!还有人尊称孙子的,你听说过没?
    孙子?还尊称?真是奇怪。那先生说说,这世上可有尊称自己是儿子、败家子的吗?
    “没有这样的尊称,只有爱称。”没文化可真可怕!
    陈政把书架上的五卷《道德经》都拿了下来,抱在了怀里,如获至宝的感觉比揣着和氏璧还兴奋。
    那大兵一看,先生准备把这些竹简烧了?
    烧你个头啊!走着。
    关上了库房的大门,两人各自抱着沉甸甸的竹简往蒙武的住处走去。
    蒙武见到两人,急忙跑过来要接住陈政怀里的竹简:吕大哥,你看你,为了我家小恬恬,你还亲自拿这么多竹简,累着了吧?!
    陈政一扭身躲开了蒙武的双手,用自己的下巴指了指黑眼圈儿:要烧的竹简在那儿。
    蒙武一愣,啥情况这是?
    没啥情况,我看库房里的藏书确是不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