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十字》第二百八十二章东线大餐(下)

铁十字最新章节目录
  
    天才壹秒記住『笔下文学】
    本来基于4号底盘的还有37mm东风自行高炮,但试验后发现远不如球型闪电,于是东风也被施佩尔毫不犹豫地地砍掉了。除基于2、3、4号底盘的武器少了很多,历史上基于3/4混合底盘的自行火炮如犀牛等干脆就没制造只停留在图纸上,至于原本基于t-34底盘的野蜂后来也被拿掉了。虽然少了很多乐趣,但对减少装备复杂性是有巨大好处的。
    装甲炮兵团另外两个营一个是88mm高射炮营(88炮上打飞机下打坦克,即便不能自行化也只有忍了);1个营突击者(以t-34为底盘的88mm坦克歼击车,72辆)。
    这样算下来之后,整编后的1944型装甲师总人数在25万人左右,拥有378辆坦克坦歼(除装甲团和炮兵团的362辆坦克坦歼之外,在师直属部队还有16辆坦克),200余门自行火炮,近800辆各类型半履带装甲车。为保障如此庞大的机械化装备运转,整个师配备了2800多辆欧洲标准卡车。
    军需总监施蒙特中将(因为有力地保障了东线物资供应和调度,1944年初他晋升为中将)详细给这种装甲师计算过价格和成本:一个1944型装甲师的整套编制光装备费就相当于4条提尔匹茨号,如果论每天的油料消耗,大约是16条提尔匹茨——后者一天至少消耗燃油300吨,而这样一个装甲师要开动起来没5000吨油料想都别想(每天按150公里的推进极限),如果是作战,至少要翻一倍甚至更多。
    他得出一个结论,武装这种部队单从经济上看绝对是不划算的。仗着是元首的亲信和首席副官,他偷偷摸摸把该结论告诉了霍夫曼,认为与其堆积所有最高级、最优秀的装备打造超级部队,不如给一般部队多发一点其他装备,比如少生产一点虎式而给普通步兵多装备一批3号突击炮。
    “我清楚您的结论,如果是战争初期甚至战事胶着时期,我肯定会采纳您的建议。但您要清楚,在战争即将落下帷幕或者说一个区域战场即将终结之际,我拿出这些武器和装备,打造如此精锐的部队是有其他用意的。”霍夫曼解释道,“我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布尔什维克问题,还要用这种部队去恐吓美国佬,让他们知道,他们与我们打是永远打不过的。”
    “这个……很难理解。”施蒙特挠了挠头皮,“美国比我们有钱的多,拼消耗他们拼得起。”
    “但拼人命他们却拼不起。”霍夫曼微微一笑,“我拿出10个1944型装甲师在西线,美国人如果用一般装备的话为此要死多少人?20万?30万?50万?现在美军的阵亡可能还不到50万,如果再让他们多死50万,您觉得怎么样?”
    施蒙特沉默了,他不敢保证再死50万美国会不会退出战争,但至少可以担保美国政府一定会更加威风扫地。
    “为压倒我们这10个1944型装甲师同时又不想死很多人,美国人就必须准备更好、更高级、更耗费资源和金钱的部队,至少他们那种装甲师得再来一打吧?”霍夫曼笑道,“中世纪的战争经济您一定很清楚,养一支1000人的重装骑兵耗费大过10万普通步兵,可君主们只要有实力,一定是选重装骑兵,为什么?这就是威慑力,告诉周围宵小让他们知道与我作对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他们的装甲师打不过我们的……”施蒙特摇摇头,“而且数量也不多,听党卫军美国师的人介绍说目前只有5-6个,不过他们的普通师倒是装备程度比我们好。”
    “等对苏的最后一仗打完,您认为美国人还有多少勇气来登陆打我们?他要拿出更强的实力和更好的装备吧?这样我们就争取了时间,争取了统合欧洲,提升实力的时间。”霍夫曼笑笑,“将来东线战事结束,我们也不必保留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要震慑欧洲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您认为留10个1944型装甲师好还是留20个普通师好?”
    施蒙特点点头,表示接受了这种观点。
    霍夫曼只简单打了个比方,他实际上并没有告诉对方未来军事革命的发展方向,装备一定是向越来越精良、越来越贵重的方向发展,数量也肯定急剧衰减,类似二战这种动不动成千上万的重装备再也没有了,在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下,有个百来架四代机、五代机、上千辆主战坦克足够一个国家称王称霸了,没见到曾经纵横四海,战列舰要用打来计算的皇家海军到20世纪出头连一打军舰都快凑不齐了么?
    现在其他装备和人员都没有问题,唯独豹式坦克产量拖了后腿——即便把所有新生产出来的豹式都往这塞还不够换装的,不过施佩尔信誓旦旦保证了,5月中旬一定能拿出足够部队使用的豹式坦克。有了如此肯定的答案,霍夫曼和古德里安对此就不着急了,4月份高加索平原还有个春季泥泞期过程,而且红军锐气还没完全消耗殆尽,需要里海集团军群继续磨一磨,到了6月份,雷神之锤会告诉俄国人“绝望”二字该怎么写。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