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宋》第一七五章朝廷的决策

宰执大宋最新章节目录
  
    qu
    对于岭南之事,钟浩倒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广南东西两路的大部分地区官府统治已经糜烂,而两路的军队怕是也不堪为用,钟浩是主张尽早出动西军南下平叛的。
    富弼对钟浩的看法倒是颇为赞同,只是他如今不在朝廷中枢,话语权有限。除了上书陈述一下自己观点外,并没有什么办法影响朝廷决策。
    如今夏竦虽然于年初去世了,但是如今的首相是受他荐举过的庞籍,怕是对君子党人的意见,也不会多加理睬,而另外两名宰相陈执中和梁适,并无多大话语权。所以,富弼就算上奏折,也基本没什么作用。
    两个人除了对岭南之事纸上谈兵一番,并无好的办法。不过,钟浩却向富弼表达了,万一日后西军真得南下平叛,他想带平西军一起参加的事情,希望到时富弼帮忙安排一下。
    富弼对此事倒是颇为赞同,他让钟浩负责窟野河畔屯田练兵事宜,这屯田建寨只是攻略横山的一方面,练兵也是很重要的,攻略横山的战略离不开武力的保证,平西军去历练一番,或许真得能成为一支可用之军,到时对推动攻略横山的计划,不无好处。
    至于范仲淹去世的事情,钟浩除了对自己泰山老丈人说几句聊胜于无的开解话外,也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帮助自己泰山老丈人。
    富弼示意钟浩自己无事,让他不必担心。
    和钟浩聊了一阵后,富弼感觉有些乏了,让钟浩自己去后衙见见富若竹。
    钟浩又去后衙院中和富若竹好一番互诉衷肠,才有些恋恋不舍的离去。
    随后的几天,钟浩每日去和富弼聊聊天,和富若竹谈谈情,等待着朝廷对岭南之乱的决策和给范仲淹的谥号和封赠的荣衔。
    虽然钟浩对自己的记忆还是有几分确定的,但是还要看看朝廷的具体决策,再定行止。
    若是朝廷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先派他人南下岭南经略平叛,而是直接让狄青带领西军南下,钟浩会尽快回静羌寨争取南下的机会和做好南下的准备。
    当然,若是还如原先记忆中一样,这次并没有派狄青领兵南下,钟浩会在并州等着参加范仲淹的公祭大会。
    ………………
    在并州的消息要比静羌寨那里灵通了许多,而杨家的消息传递比朝廷的官方信息传递又要快上许多。
    毕竟是几十年的将门世家,杨家在消息传递方面还是很重视的。
    杨怀玉拿到东京传来的消息后,对钟浩的易卜之术不禁更加信服,因为大宋朝廷果如钟浩所卜之言,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让狄青领西军南下平叛,而是启用了他们杨家人、正在家丁忧的的杨畋为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南下统领岭南平叛之事。
    杨畋在岭南为官多年,和那里的不少南蛮部落都打过一些交道,非常熟悉岭南之事,是以朝廷将他夺情起复,任为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南下主持岭南平叛之事。
    杨畋虽然也是杨家将后人,但却是进士出身,算是儒将、文帅。可见,大宋朝廷还是对武将缺少信任,觉得文帅最为妥帖。
    当然就算是文帅,朝廷也少不了对他进行一些制约,朝廷在下诏启用杨畋为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主持平叛事宜的同时,又启用同样在家丁忧的余靖为秘书监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坐镇后方,主管后勤辎重,协助杨畋平叛。
    在差不多朝廷在任命杨畋为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主持平叛事宜的同时,朝廷对范仲淹的谥号和封赠也定下来了。
    范仲淹的谥号定为文臣中褒奖最高的“文正”,同时赠兵部尚书,追封楚国公,当今官家亲自为范仲淹书写“褒贤之碑”,可谓极尽褒誉。
    既然西军暂时不会南下,钟浩也就安心在并州,等着参加范仲淹的公祭大会。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