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宋》第一一二章学堂的女先生

宰执大宋最新章节目录
  
    』,
    学堂建好了,钟浩发现教书先生却没有着落。
    平西军内识字的都没几个,更别提教书了。至于牢城营的那些配军,呃……这个不提也罢!
    钟浩手下只有这些人,这教书先生还真是个问题。
    钟浩想了一圈,发现静羌寨的这学堂的先生,似乎暂时还真的只有自己能当。
    钟浩不禁有点发愁。自己还要统筹静羌寨的诸多事宜,偶尔去教教孩子们可以,可是没有工夫天天去教孩子们啊。
    今天中午吃饭,可瑶见钟浩闷闷不乐,不由问起缘由。
    钟浩便把静羌寨学堂缺教书先生的事情跟可瑶说了。
    可瑶听了不由的在旁沉吟。
    等钟浩吃完饭,可瑶想要说什么,张了张嘴,却又止住了。
    钟浩瞥见可瑶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由的笑道:“可瑶你有什么话,直说便是,跟我不用客气!”
    可瑶鼓了鼓勇气,脆声道:“奴家想问一下这学堂的先生需要什么条件?”
    钟浩苦笑道:“还要什么条件,能识文断字就行了!”
    可瑶问道:“奴家勉强读过一些书,不知道奴家当不当得起这个先生?也不知道奴家一介女流适不适宜做学堂先生?”
    钟浩大喜,笑道:“啊,好啊,女流怎么了,咱们静羌寨可没有那么多讲究,你要能当先生,那可是太好了。咱们这学堂,也不暂时不要求做什么学问,能教他们识文断字就好,就先把《百家姓》和《千字文》让他们学会,对这两本启蒙书籍上的字,会认会读会写便是!”钟浩对这学堂的学生要求也不高,能识能写些常见字便好了。
    听了钟浩的话,可瑶脸上一红,赧然道:“奴家只学过《千字文》,《百家姓》却未曾学过,那是不是难以胜任啊?”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在隋唐时期早已普及。隋唐时期的沙州和中原王朝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千字文》自然在沙州非常普及。而《百家姓》则是成书于宋初,此时沙州和中原王朝已是隔着许多异族政权,联系早已少了很多,《百家姓》在沙州不流行也非常正常。因此,钟浩听可瑶说自己识字,却没学过《百家姓》倒也不奇怪!
    钟浩对可瑶微微一笑,说道:“没事,也不拘囿于那两本教材,只要能教他们认字便行了。到时我给你另外一本童蒙教材《三字经》,你教完了《千字文》,再教《三字经》便是!”
    其实,钟浩本来就觉得《百家姓》远不如《三字经》使用,毕竟《百家姓》只是单纯的按韵律排列了几百个姓氏,并没有什么文理,学不到什么日常知识,只是单纯的作为识字的教材。而《三字经》的内容却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能让孩子学到很多的知识。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所以,钟浩觉得不学《百家姓》也没什么,倒是自己默一本《三字经》,让可瑶用《三字经》代替便是!
    可瑶听钟浩的话,看来是愿意自己做这个教书的女先生了,不由的喜上眉梢,脆声道:“那奴家就教教试试,还要公子多多指点!奴家若是做得不好,公子也随时提出来!”最近,可瑶每日在营房中除了伺候钟浩起居,别无事情可做,无聊得很。此时有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做,倒是很是高兴。
    钟浩笑道:“可瑶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的。”钟浩巴不得可瑶能做这教书先生,那样才能解放自己。
    ……
    钟浩最后统计的平西军家属中,五到十二岁的适龄学童有六十多个。
    之所以只让五到十二岁的学童入学,是因为钟浩觉得太小的学不了,还是让他们多玩耍几年,留下个快乐的童年好些。十二岁以上的在学有些不太赶趟了,再说静羌寨人手太有限,他们还要去帮闲,也不能再来学堂了。
    当然这六十多个学童,也有很多女孩子,钟浩对想要入学的女孩子没有拒绝,钟浩觉得让她们学下识文断字,也没什么不好!
    最后六十多个适龄学童中,有十几个年纪大些的女孩子没有来学堂,来学堂暂时有四十六个学童。
    钟浩虽然愿意适龄的孩子们都来学堂,不过不来倒也不强求,那些不来的肯定有自己的考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一二岁的孩子很多都非常懂事了,或许那些不来的女孩子家长,觉得男女孩子在一起有些不妥吧。
    不过现在就可瑶一个教书先生,也不可能分开教,暂时只能将就了!
    ……
    可瑶对教书的事情很认真,学堂开学之前,抱着一本《千字文》研读了好几遍。
    等到学堂开课,可瑶很快投入了角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可瑶每读四句,便让孩子们跟着读熟背过。
    《千字文》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其语句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很是易诵易记。
    等孩子们读熟背过后,可瑶就让孩子们辨字形,把每个字的字形记住,把意思解释给他们听。
    等孩子们听明白了意思,可瑶便让孩子们用树枝在桌子上的沙盘上学习照着自己在黑板上写得字,一遍遍遍画写。
    可瑶在旁看着,帮写得不对的孩子一遍遍纠正。四十多个孩子着实不算少,可瑶挨个看一遍颇费时间,不过可瑶依旧认真的挨个察看。
    大宋的纸张是比较贵的,练字比较废纸。好在现在孩子们还远不到练习书法的时候,因此钟浩让工匠们给每个孩子坐了一个沙盘,里面装着细细的河沙,用来练习写字。
    当然,纸张和墨条钟浩也让人去兴县买了一些,这些要待孩子们把《千字文》和《三字经》的字都学会后,再在纸张上练习。不然的话,太浪费纸张了。
    练字有“骨软易伤”的书法,不到十岁的孩子,钟浩是不让在纸张上练习书法的。不然的话,容易把底子打坏。
    孩子们用的毛笔是手巧的平西军的军士自己做得,笔尖是用野兔或是黄鼠狼尾巴尖上的毛做得,笔杆是用的静羌寨旁边的青竹。砚台也是工匠们自己做得,用天台山文理细密的青石研磨而成。平西军的军士工匠们做得很用心,钟浩试过了毛笔和砚台后,觉得还是颇为顺手的。看来大家对孩子们的事情,还是很上心的。
    可瑶教得很认真,孩子学得也很认真,可瑶每天教《千字文》八句,二十四个字,孩子们竟然基本都背过,并且学会写了。
    可瑶对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很是满意,而孩子们对可瑶这个不但漂亮,而且和蔼亲切的女先生也很是喜欢。
    可瑶觉得应该每天再多教几句,但被钟浩劝阻了。钟浩觉得贪多嚼不烂,每天学八句《千字文》,对这些刚开始学习知识的孩子们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下午一般暂时由钟浩教算术。可瑶对算术不太精通,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学,等日后静羌寨忙了,钟浩怕是没时间教孩子们了,还要靠可瑶来教。
    能写还要会算,钟浩觉得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孩子们是需要掌握。孩子们能写会算了,以后找个活计或是做别的,都不容易被人糊弄。
    不过这年代没有阿拉伯数字,学起算术来,还真有些麻烦。
    钟浩不禁考虑要不要把阿拉伯数字教给孩子们呢?
    思索再三,钟浩还是放弃了让孩子们学习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打算。
    印象中阿拉伯数字好像是书籍横版排列在中国普及开来,才大行其道的,而此时的竖版排列的书籍用阿拉伯数字,容易造成错误和漏洞,并不实用。
    麻烦些就麻烦些吧,还是用汉字的数字教算术比较稳妥。再说,钟浩只是打算让孩子们学会基本的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算术知识便行,不用学那些复杂的方程式等东西,用汉字数字还是可以解决的。
    ……
    盛夏的窟野河下游,水波潋滟,碧水淙淙,河水欢快的向南流淌,直到汇入黄河之中。
    河岸边的几棵大柳树下,正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孩子们读得是《三字经》。
    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便把《千字文》学完了,现在已经开始在可瑶的教授下,学习钟浩默写出来的《三字经》。
    如今已是盛夏六月,烈日炎炎,暑意盎然,课堂内不到巳时,便已经热得不行了。
    孩子们在课堂里热得不行,难以安心学习。钟浩和可瑶商量后,便把课堂搬到了窟野河河边的树林中。
    这里树木繁盛,树荫遍地,树荫下清风不断,暑意消减了不少。
    最近静羌寨没什么事情,钟浩大多数时间都在陪着可瑶教孩子们。
    上午是可瑶授课的时间,孩子们都在跟着可瑶读书,钟浩倒是很悠闲。
    窟野河一处转弯缓流处,一棵垂柳的柳荫下,钟浩正坐在马扎上,手中握着一只鱼竿垂钓。
    细长的青竹竿做成的鱼竿,丝线做的鱼线,鹅毛做的浮漂,缝衣针弯曲制成的鱼钩,河边湿地里掘出来的蚯蚓做的鱼饵,一套乡土气息十足的钓具。
    钟浩本以为自己这套乡土气息十足的钓具,很难吊到鱼呢。没想到这年头窟野河里的鱼多,而且比较傻,每天钟浩都能钓到不少,黑鱼棒子、草鲤、鲫皮、白鲢、花鲢都有。
    本来只是想以垂钓来打发时间的钟浩不禁喜出望外,对钓鱼乐此不疲。
    自从钟浩发现河里鱼好钓以后,便动了给孩子们改善伙食的心思。静羌寨的条件有限,这些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只能和大人们一起吃大锅饭,除了每天多个鸡蛋,基本也没有别的加餐。钟浩便想给孩子烤些鱼吃,多少改善一下伙食。
    一上午的时间,钟浩马扎旁边的鱼篓里,已经有大半鱼篓子的新钓的河鱼了,今日收获颇丰。
    可瑶宣布今天上午的课结束,让他们下课。
    听到可瑶宣布下课,孩子们欢呼一声,齐刷刷跑到钟浩身边,等着钟浩给他们分派任务。
    等到领到任务,便都按照自己的分工,各自散去。
    小一点的孩子去树林里捡拾枯枝做柴火,大些的孩子去河边帮钟浩收拾鱼篓里的鱼,刮鱼鳞,洗剖内脏。
    还有十几个水性好的孩子去河里摸鱼,呃……这倒不是钟浩安排的,这十几个孩子是自告奋勇去河里摸鱼的。他们是觉得钟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