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仙妻横行》第302章划破

末世:仙妻横行最新章节目录
   众所周知,城墙、城堡等,作为战时防御工事,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是在农耕社会条件下,护卫一方居民安居乐业的有效屏障。
    随着时间推移,武器进步,战争手段的不断升级,散落于世的不少古城、古墙大都就葬身历史尘埃,灰飞烟灭了。然而,华夏的万里长城却一直在绵延的群山间挺立着,永远举世瞩目,从没有因为它实际防御作用消失而退出人们关注的视线。
    尤其是在近来千百多年的风云动荡中,无论经历屈辱或辉煌,承受赞叹或怀疑,直面诋毁或欣赏……它都声色不动地岿然屹立。
    “不是说前往灵玄之境吗?”当来到这儿时,秦叽不由得嘀咕起来。“怎么跑到了长城脚下来了?”
    “嘘!”夏昭朝他做了禁音的手势。“你最近很少来京城,没有看到那些高阶异能者能直接划破虚空,到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所以,要废话少说!”
    “你看到过!”夏侯也紧跟着问上一句。
    “嗯嗯!”夏昭直点头。“我看过宁肖跟教皇就曾经利用这顶技能,直接跑到全世界圈划僵尸,着实羡慕不已!”
    这下,秦叽等人是面面相觑,不再多言了。
    其实,他们的长城情结是从小在所受的教育中与生俱来的。在以往的很多日子里,并没有,也不需要认真地思考“过多的”为什么。华夏自盛世初开,人们眼界开阔了,信息广泛了。
    然而,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声音面前,曾让华夏人一度彷徨: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进取性在于他的开放和扩张,而自己的祖先只知修筑城墙,困守一隅,却不能自保。那么,长城是否也正是在那样的性格中保守、落后和自我封闭的表象呢?
    历经风雨,再加上更开放的文化视野,人们很快意识到:直面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好像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从狩猎起家的。第一次划时代的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耕文明的诞生,应该是和以后工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母体中孕育发展一样,是一种相对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确立。
    人们向往稳定的生活,稳定的收获,也向往着,由此而生的思想和精神的更细致地表达,和心灵情感上高一层次的愉悦和放松。
    早在华夏长达千百年的古代战乱的那个年代,生活在黄河流域并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的矛盾、争夺和融合即不可避免。
    在无法借助外部事物来出面协调的情况下,在冲突地段暂时先脱离接触,维护好自身的安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华夏的始皇帝就修建了长城,至今都名扬世界,集荣辱一身,着实风光。
    然而,这不是他的专利他不过是在燕、赵、魏等当时“周边国家”长城基础上的再建设罢了,更远不是此类工程的终结且不说今天的人们看到的都是以后明王朝的作品,就是某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搞的“隔离墙”,不也是同一类玩意儿吗?
    由此不难发现,从古至今,“隔离墙”的修筑方,反倒无所谓“保守”和怯懦,全都是经济发达,重视生命,相对以人为本的一方。
    万里长城,不是一家一户的小院墙,也不是哪个山头公国的城堡,它动员的几乎是全民族的千军万马,标志的是当代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护卫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果,是中原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北方屏障。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万里长城为华夏中原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放眼世界,尼罗河畔古埃及、恒河畔的古太阳阿三、两
    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史称四大文明古国,其高度发达的灿烂古文化曾交相辉印。它们都分别有过宏伟的宫殿、神庙、王陵、发达的城市建设和广阔的农田,然而,除了华夏民族以外,其他三处都早已中断和沉没了。
    为什么那些文明难以延续呢?很多人都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万里长城。是长城凝结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意志,是长城护卫了人们发展生产中的创造智慧,是长城告诉全体人们,民族的生存要靠脚下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奋斗和牺牲精神。
    宋戴对长城就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面对着长城,在跟炎女侃侃而谈,还越来越兴奋。炎女也不打断他,还兴致勃勃地聆听着。
    瞧着他们这一对在撒狗粮,秦叽等人也不敢上前去打扰,只能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看能否钻他们的空子。
    有长城才有史记、才有红楼梦、才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四大发明、才会有秦皇汉武、唐诗元曲,才会有儒家文化的一脉相传……才有了华夏民族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实现大融合的根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尽管经历了末世,但是人们都知道了,疆域稳定的边界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在华夏社会古往今来的发展中,几乎就没有看到过哪一座城墙真正隔断了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事例。
    城墙上有城门,保证了内外经济文化的有序交流;明确了各自所辖区域,为一次次的“外交谈判”提供了合理条件;历朝历代对边防城墙的修缮,也一再地表明了当时体制内的管理对所辖地域和百姓的责任感;也凝结着无数人民群众为自己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所做出的牺牲,表达出一个共同心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由此,一次又一次避免了不同民族区域间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必然产生的诸多的摩擦和大小规模的战争。
    华夏的祖先们,崇尚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礼法有度、安居乐业、与周边地区友好往来的社会状况,排斥的是穷兵黩武、肆意武力扩张的强权镇压,不论自己的国家多发达、多富强。
    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人们之所以至今褒贬不一,主要原因就是其在位数十年中,竭尽国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尽管在晚年,他已有深刻认识,用发“罪已昭”的实际行动,对滥用民力的行为进行了公开检讨,并再次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第一要务的重要国策。
    从此以后的几千年中,再没有哪个朝代在军事上走得比他更远,因为华夏祖祖辈辈的战争理念和战争目标,都不是强抢豪夺,而是“保家卫国”,为了不受奴役,为了维护尊严,为了自身安定的生产和生活。
    就在宋戴讲到这儿停下,炎女体贴地给他递上一杯水时,翁秘是趁机地插进话来:“炎女,我们在这儿等半天了,是不是该……”
    “不行!”炎女摇头给予否决。“还有一个人没有到!没有他,我是无法启动虚空之门的!”
    “谁?”秦叽立马追问着。“我们这些人单等他一个,他好意思啊?”
    “他就是老大!”宋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把水杯还给了炎女。“要不,你去催他试试?”
    “哦!”秦叽立马偃旗息鼓了,只任凭宋戴继续和炎女撒着狗粮了。
    当然,“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是个例外。他曾一度横扫白亚大陆。但是,他的孙子——完全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忽必烈,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华夏皇帝”,元王朝统治近200年,秉承中华民族一贯传统,因而没有像其他地区短命的蒙帝国那样很快地分崩离析。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有史以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民族是比较安定和幸运的。也正是因为有了长城,和长城所凝结的思想理念,华夏的祖先所经历的大规模战乱和大面积瘟疫的几率大大少于其他地区。
    且不说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为何烟消云散,就看当今,在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条件下,华夏的人口却能达到全世界五分之一,这是千百年来,华夏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崇尚和平与发展的明证,是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的结果,是历朝历代抵抗侵略、规避战争、维护社会和谐的外在体现。
    “你说,”看着宋戴在跟炎女胡吹海吹,房候不由得用胳膊肘碰碰田阎。“我们在未转世轮回之前,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跟炎女这样的老婆?她会不会跟炎女一样,也会来找转世轮回后的我们?”
    “可能性极低!”田阎只得好生地告诉他。“听说人王跟前只有一个女使——就是她了。至于宁肖,你也知道是神将。所以,我还是劝你不要做白日梦了。”
    “那老大什么时候来啊?”房候有些无可奈何了。“我真想上前去把宋少的嘴巴给封住,吵死了!”
    “如果你能拼得过炎女的话,你大可去试试!”田阎也是颇有同感,很无奈地提醒着他。“据我所知,能划破时空的异能等阶,最起码也得在二十级以上。要知道,你现在可是连十级都没有突破。”
    “唉!”房候只能仰天长叹,只能企望着老天爷能把宋戴这个话唠给收走。
    华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其传统和习俗都曾经是一个自足的体系。然而,一个固体的体制被打破了,这样的传统也同样被打破了。尤其世界上的称霸之战,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再次扭曲了华夏人的价值观。导致直至盛世之前,华夏人一直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偶像,无情地批判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祖先,认为那是愚昧的、落后的,让华夏人长期缺乏对自身历史的重温与敬畏。
    由此,也就殃及了万里长城。导致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了不那么光彩的象征。
    然而,必须看到,华夏的先人曾经向往“鸡犬之声相闻”的自然与自由的生活,向往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桃花源,也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充满健康与快乐的小康生活。
    这样的梦想,难道有什么不对、不美好吗?在历经了末世的磨难之后,是不是更加显示出它的价值呢?不必讳言,多数华夏人浸在骨子里的性格是求稳避乱、趋正避邪、求同存异。从心理上反感“丛林规则”,难以认同残酷淘汰的激烈竞争,而更乐于接受安定稳定的“均等规则”。
    其实,在华夏的思想体系之中,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家人共荣”和“家国同构”的体制伦理。华夏人是能够将政治与道德完美地契合在一起,表明国家与社会并不是矛盾的存在,而是共生和共荣,一贯追求的是“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