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第385章人力拉犁

大唐第一败家子最新章节目录
   这个消息,让那些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因为这些百姓发现,他们一日做工换取来的粮食,他们一家人一日吃不完。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没必要换取那么多粮食了。
    现在,不少百姓,都是粮食和工钱轮换领取。
    益州还有附近州县的百姓,已经不再为缺粮而担忧。
    而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那就是直接换鱼。
    两斤大米换一斤咸鱼,这个价格,可以说很便宜了。
    对那些吃不起肉的百姓来说,换一些便宜的咸鱼,就可以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咸鱼才刚刚运送进来,就有无数百姓,迫不及待地要换取。
    以至于,运送来的咸鱼虽然多,但是一时间居然不够百姓们抢的。
    好在,每日都有源源不断的咸鱼运送过来。
    而兑换过一次的百姓,在所有人第一轮没有兑换完成之前,是不允许兑换第二轮的。
    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家都有鱼吃。
    而光一个泸沽湖,至少也能打出百万斤鱼来。
    当然了,这也是以为以前的时候,渔民的捕鱼能力低下,导致泸沽湖储存了丰富的鱼资源。
    如果明年再打的话,铁定打不出这么多鱼来。
    打完泸沽湖的鱼之后,剑南道还有好几个大的湖泊。
    而中小型湖泊,更是大小上千。
    因为每天都有这么多的鱼,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
    直接导致,整个剑南道的百姓,都不在为粮食发愁。
    就算那些没有到益州做工的那些州县百姓,都认为,单凭益州的粮食和源源不断捕捉上来的鱼,就足以解决今年的饥荒。
    不但是那些百姓,就连五姓七望等世家,还有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持有这种观点。
    唯有李愔清楚,其实剑南道的鱼,绝对不足以改变这次粮食缺口。
    除非,能够出海捕鱼。
    但是目前他们根本就没有出海的那种大船。
    而李愔目前的败家值,根本就不足以购买哪些大船。
    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只要五姓七望哪些世家之人,相信有了这么多的鱼,就能解决今年的饥荒,那就足够了。
    因为,五姓七望世家手中,藏匿了大量的粮食。
    只要这些粮食一放出来,解决饥荒问题绰绰有余。
    而因为百姓心里笃定不会缺粮,所以,只要家里还有一口粮食,整个剑南道的百姓,就没有一人去花钱购买粮食。
    看上去,整个剑南道,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的赈灾救援。
    少了这个缺口,直接让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是民心大定。
    而五姓七望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现在都出现滞销的情况。
    一旦等到明年,这些粮食都卖不出去的话,势必都要砸在他们手里。
    因此,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不得不降价销售粮食。
    而百姓们的心态,历来是买涨不买跌。
    越是降价,竟然越是没人购买。
    气的五姓七望等世家之人,压根直发痒。
    但是为了不让粮食砸在自己手里,他们还不得不继续降价。
    直到粮食降低到平价,甚至比平价还略低一点的时候,粮食的销售,才恢复正常。
    而当粮价真正降下来之后,李愔才真正的放下心来。
    因为只有李愔才清楚,捕鱼,其实只是一个噱头而已。
    的确是能改善一下百姓的生活,填补一些缺粮的缺口。
    但是,其实远远不够。
    还好,五姓七望等世家,自己顶不住,提前将粮食降价了。
    这样一来,粮食足够度过这次缺粮危机。
    那么,捕鱼到底能解决多少缺粮问题,根本就看不出来。
    只要等到明年五六月份,就更不怕缺粮的问题了。
    因为,此时李愔已经组织那些民夫,开始种植冬小麦了。
    ……
    就在秋收过后,终于降了一场大雨。
    到了霜降前后,就可以种植冬小麦了。
    不过因为这场雨,这些地,很难全部耕种的过来。
    幸好,李愔早就有了准备。
    事先早就打造了一批曲辕犁,还有一批人力拉犁。
    唐代初期,使用的还是直辕犁。
    和曲辕犁比起来,直辕犁太过笨拙,要用牛才能拉的动。
    如果碰到太湿的地,甚至要两头牛才行。
    而曲辕犁,甚至用人力都能拉的动。
    至于人力拉犁,就是现代农村用的犁。
    一般不是太硬的土地,一个人在后面掌控方向,前面一个人就能拉的动。
    轻松简便,小两口就能犁地。
    而效率,要比刨地至少快了四五倍。
    有了这一批犁,耕牛不足的缺陷,就得以缓解。
    结果,原本需要大概一月才能整好的地,现在只需要七八天就能犁好。
    而接下来,就是播种冬小麦了。
    在大唐,无论是小麦还是水稻,都是一年一季,根本就没有一年两季,或者是冬小麦的说法。
    因此,那些农夫听说要播种冬小麦,纷纷进行劝阻。
    声称现在节气不对,播种冬小麦,根本就种不活。
    其实,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有技术和他们从来都没尝试过的原因。
    也有种粮的原因。
    而这一次李愔选种的,是矮株耐寒的品种。
    这些地,目前都是官府的地。
    那些农夫,只不过是被雇佣来的。
    李愔命令他们只管种植,尽管那些民夫觉得,这样是在浪费种粮,但是还是按照大都督的吩咐,将冬小麦播种了下去。
    等冬小麦长出来之后,这些民夫都感觉到惋惜。
    这小麦才刚刚长出来不高啊,而马上就要到冬天了。
    一到冬天,这些小麦非得冻死不可。
    真是可惜了这些小麦种子了!
    此时,地瓜、玉米和花生,这三种新型农作物在益州大丰收的事情,已经传到了朝廷之上。
    当李世民和满朝文武,听到地瓜的亩产量,居然能达到每亩地两千二百多斤的时候,他们是不信的。
    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听说这地瓜,还很好吃的样子,亩产量又这么高。
    为什么这么好的庄稼,以前的时候,他们就从未发现呢?
    而这件事情,一旦是真的话,那么,就是关系到整个大唐兴衰的事情!
    一旦是真的,那么整个大唐,将再无饥荒!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