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第八十九章机会

明末之虎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七年四月二十二日,赤凤堡内官署与仓库全部完工之际,赵杰与张铜柱两人,率着一众工匠加班加点,也终于赶制出了李啸设计的四轮马车。
    “大人请看,经我等试验,这四轮马车可以双马同架,一车可载货六千至八千斤。转向与行驶皆甚方便。在下在想,这样的马车,应该可以达到大人要开办的车马行之要求了。”张铜柱、赵杰二人,站在制好的马车样品前,喜滋滋地向李啸禀报。
    看到面前这一辆十分崭新,还未上漆、闪烁着钢铁色泽,散发着木板清新味道的四马车,李啸十分心喜。
    他俯着身,一边听赵杰介绍车辆细节,一边仔细观察车身构造。
    赵杰介绍说,他们试用了多种木料,最终决定采用坚实耐磨的柞木做轮圈。为了耐用,外包一圈熟铁。
    这样的做法有个好处,就是等到外层的熟铁磨损得差不多之时,只需换上一圈新的熟铁轮套便可重新使用。辐条用坚实的闽地熟铁制作,以保证不会轻易断裂以及能更好地承重。而最上层是厚实木板榫接制成的货厢,前面是木制的车夫坐位与踏架。
    这种四**马车的车轴,同样是闽地精铁制成,结实耐用。而在联接件方面,赵杰等人经反复研究,最终采用此时制造炮膛工艺的失蜡法,铸造了熟铁轴承及相关配件,以进行联接。
    有些读者可能会提出质疑,这个时代会有轴承么?其实,轴承不是什么现代发明,却是古而有之。早在东汉时,智慧的祖先们就已经大批量制造熟铁轴承。1974年在河南渑池汉魏窖藏中,就出土铁质轴承共480件。由于李啸舍得用料,不惜工本,全部用最好的闽地精铁打造,轴承的精密程度与使用性能,皆是大大超越了前代。
    李啸知道,其实四**马车制造的重点与难点,一是车轮,二就是转向装置。
    因为四个轮子的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赵杰他们根据李啸的草图,这段时间经反复设计,最终为四轮车设计的转向装置,是车子底部靠前的地方加个可转动的轮盘,车轴连接在轮盘下面,可以左右转向,车辕不是连着车身,而是连着一个和车轴平行的横杠,横杠左右各有轴套和车轴相连。
    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李啸亲手试转了一下,发现这四轮马车果然转向相当灵活,完全没有那种迟滞与生硬的感觉。
    李啸心中极为欢喜,这辆马车,大体上达到了自已的要求。比起大明同代的那种粗笨呆板的四轮马车,实在是不知道强多少。
    接下来,李啸提出了一些自已的改进意见。
    “这四轮马车套马系用的皮带,一定要结实耐用,不需太长,这样转向和停车的时候车架不会直接撞到马身上,有了一个平稳的缓冲之力,挽马就不会容易受伤。”
    “大人,在下记下了。”赵杰点头道:“等会我与张铁匠就用熟牛皮来制作,一定会达到大人的要求。”
    “嗯,还有一件事,就是你们将这些联接件,易损件,多准备一些,毕竟是长途运输,万一路上坏了,可便于及时更换。另而这些配件,张师傅你们可定个规格出来,以便我车马行的四轮马车都能通用更换,以保证使用效率。”
    听完李啸的意见,赵杰与张铜柱皆连连点点头,表示一定要尽快将李啸的要求做好。
    李啸本来还在想,如果以后能做出更加坚固的钢材,来代替现在的熟铁配件,那马车的使用将会更为耐久,也更有效率。只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没对他们说,毕竟强求张铜柱这样的铁匠制出钢来,这太不合实际了。
    也许以后,自已可以用后世的知识,再制出真正合格耐用的钢材来吧。
    “你二人研制辛苦,仅用了二十多天便制出了样品,本官实是欢喜。本官特赏你二人每人银子50两,下面工匠也各有差赏。你们尽快先做出十辆四轮马车来,如人力不够,可找吴赞车,着他添加家属人手。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我军的赤凤车马行,尽快开始正式运行。”
    李啸笑吟吟地说完,赵杰与张铜柱皆跪拜而谢:“在下微劳,得大人重赏,敢不用尽心尽力做事,以答大人之恩。”
    赵杰张铜柱二人下去后,心情大好的李啸,忽然想道,现在辽西鞑子早已退回后金,也该遣人向祖婉儿的父母祖大乐王夫人去报个平安了。
    于是李啸铺纸挥毫,将自已带着婉儿一路到山东,然后创立赤凤堡并安顿下来一事,在信中详细说明。随后李啸又准备了一个礼盒,里面装有上好野山参3根,大颗东珠4颗,上好貂皮2件,连同信件一并放好。便遣了飞鹞子副队长徐诚,带着4名骑兵,前往锦州送信。
    见李啸送给自已父母这般贵重之物,祖婉儿亦是心喜。这个单纯的姑娘,甚至还在想着,自已的父母祖大乐王夫人,得到自已平安的消息,又见到李啸这般重礼,该再不会反对自已与李啸在一起了吧。
    过了两天,李啸正想着要如何派人去莱州,登州等地,开设车马行分店。忽有军士来报,说巡抚大人李懋芳的幕僚陈子龙求见。
    李啸连忙出门迎接,方出门不远,便见陈子龙带着两名随从,大笑而来。
    “李千户,今日前来叨扰,请恕在下不请自来。”陈子龙远远地看着李啸,便大声拱手说道。
    “卧子何出此言,你我兄弟一般,不必这般客套。你这样的高士能来蔽堡,却让蔽处蓬荜生辉啊。”李啸亦了一脸欢笑,随即作了迎请之势力,邀其入自已新立的千户衙署入坐而聊。
    陈子龙一路注意到,在前往最前面的各户堡大道两边,各有数座官署错落而立。见其看得专注,李啸向他解释道:“这些官署,乃是我军中诸如民政司、商业司、工业司之类经济民生部门,为方便百姓办事,皆集中建于一处。”
    陈子龙对于李啸设立的这些名称新奇的部门,十分好奇。李啸见其颇有兴趣,便对其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各部门的功能,陈子龙听完,佩服不已,心下对李啸不觉更加敬重了几分。
    很快,李啸带着陈子龙等人到了千户官厅门外。
    陈子龙望去,李啸这千户官厅占地颇大,青砖黑瓦,粉灰抹缝,朱漆金兽大门外,门外立了两个雕得活灵活现的石狮。石狮旁,数名军士顶盔贯甲,肃然而立。
    见到这建得精致得体却并不张扬的千户府,陈子龙心下忽然莫名感慨。
    想到上次来到赤凤堡,堡门除了城墙外,一切皆是草创。这李啸亦是只能在草板房中,接见自已与巡抚大人。现在只不过过了一个多月,已是建得这般好府邸,各类官署与仓库也均已建立整齐,大批的工匠与家属,正在建设东南面的军营校场之类建筑,这赤凤堡的建设速度之快,让他颇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陈子龙等人入得门来,迎面一座仿唐式青灰照壁,广三丈四尺,高一丈六尺,东西两角,辟有栅门进出。
    陈子龙注意到,千户官厅前衙后宅,以大门、大堂、二堂、三堂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基本保持左右对称。大堂为五间七架,内中分为几个房科,分别是手下赞画及各名吏员的办事处。
    随后再进入大堂中央,陈子龙见到,被粉刷得一片雪白的宽阔大堂中,左右各摆有武架,上面摆放着刀、枪、剑、戟、槊、锏之类武器为装饰,堂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猛虎出山夜色图,整个大堂布置得颇有武风。
    过了大堂,李啸便延请陈子龙入得西花厅内,分宾主看茶而坐。陈子龙的两名随从,则被李啸手下带去他房休息。
    两人随意闲谈,越发感觉彼此深对自已脾胃,话题也越来越深入。
    陈子龙突然压低声音道:“大人,学生有一心事,不知当不当问?”
    “卧子先生但问无妨。”
    “李大人,现在我大明国事日蹙,内忧外患,大人以为,朝廷还能重新再图振作吗?”陈子龙直视着李啸,脸上却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色。
    “先生,李某以为,大明虽积弊已深,诸事不顺,但未并到了无可挽救之绝望之状。李某作为地方守将,唯知忠心报国,尽心做事,以期拯救万一,便足愿矣。”李啸平静说道。
    陈子龙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出了李啸这番话说得颇有保留,他长叹一声,又说道:“如果我大明之中,所有官员将领皆能如李大人一般忠勤国事,能政善政,我大明何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李啸笑道:“卧子你过誉了,其实我大明之中,绝非没有能臣,文臣武将出类拔萃者,其实颇多,只不过,因种种条件所限,没有办法让他们尽力发挥才干罢了。另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廷积弊已久,岂能骤改。除弊图振,尚需时日。”
    陈子龙摇头道:“大人想法是好,学生只是怕我大明坚持不到这一天啊!现在流寇日益猖獗,北边的鞑子也甚是嚣张。有如两面大石磨,将我大明夹在其中磨研,这般下去,我只怕大明终有一天,会被这两面大石磨磨成齑粉矣。”
    李啸心里顿时一惊,这个陈子龙,倒是个难得的清醒之士,他对时局的看法,实与历史发展的轨迹大致吻合。这样的人,比起朝中那些只知道党争内斗的高官,却是高明了不少。
    来自后世的李啸知道,从今年开始,不过10年的时间,煊赫百年的大明帝国,便将走向其终点。
    想到这里,李啸心下,不由得一声长叹。
    “陈先生,凡事也不可太悲观。李某相信,事在人为,我大明虽国势艰难,但毕竟架子尚在,还没有到风一吹就垮的地步。”李啸安慰他道。
    陈子龙脸上露出苦笑,他望着李啸说道:“学生请问大人,流寇与鞑子,何者最能动我大明根基?”
    看着直视自已的陈子龙,李啸在想,自已能把历史的真实未来走势告诉他吗?估计就是自已全部直说了,这陈子龙也未必能信吧。
    他沉吟了一下,缓缓而道:“以本官看来,对我大明危害之急切程度而言,流寇为先,鞑子其次。但最终最根本的危害,却是鞑子为重,流寇为轻。因为流寇是为夺我大明之江山社稷,而鞑子却是要亡我华夏之衣冠文明。”
    “大人之言,学生亦然之!”陈子龙长叹一声,又复说道:“现在流寇猖獗,所到之处,一片狼籍,并且胁迫良民,令其加入贼众,以致大明四处崩坏,人心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