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正文卷楔子苏家养子

衙内最新章节目录
   又是一个潮湿的阴雨天,廊檐下的雨,滴滴答答,落在地上,积出一个浅洼。过了一会儿雨停了,一个少年蹲在廊下,看着水面映照出的清晰人影,愣愣地瞧着。
    这是一张带着几分秀气的脸庞,很符合江南俊少的气质。
    一个水滴从廊檐低落,打散了水面的人影,也让少年缓过了神。
    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快三年了,他还是会时常恍惚,无法相信自己已经穿越了的事实。
    “公子,吃饭了!”
    远远传来一声喊,少年回过神来,应声道:“来了!”
    标准少年音,听起来舒服又悦耳。
    丫鬟咯咯地笑,转身跑走了。
    ……
    少年名叫苏义,苏家平辈中排行第八,因此家人都叫他八郎。三年前,苏义害了一场大病,遍请了名医也瞧不出什么来,只是高烧不退,药石无用,眼瞅着人就要没了,家里把棺材都准备好了,他却忽然发了一身的汗,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然而,谁也不知道,活过来的这个人,已经悄然换了一个灵魂,来自千年之后的灵魂。
    刚刚醒来的苏义,时常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什么电脑,手机,王者,吃鸡……,弄得人们云里雾里。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便不说了,人们只道他是烧糊涂了说怪话,也没人放在心上。
    唯有苏义自己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来自二零二零年的中国,那一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在家蹲了小半年,憋得嗷嗷直叫,好不容易解禁之后,他把全部积蓄都拿出来买了一辆车,打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没有想到,这一走竟然出了车祸……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换了时空。
    刚到这里的时候,记忆还很清晰,后来便渐渐模糊,有的时候一觉醒来,他有时候会分不清楚,到底那段来自于二零二零年的记忆,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镜花水月。他开始接受‘苏义’这个身份,试着融入现在的生活。
    ……
    吃饭的地方是一处明亮轩敞的屋室,看到苏义来了,坐在上首主位略带病容的老者,向他笑着招手,道:“好侄子,上次见你时,还是五年前,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如今已经俨然是个大小伙子了!若大哥还在,定老怀大慰!”
    “叔父谬赞,侄儿愧不敢当。”苏义向老者行了礼,又向老者旁边稍年轻一些,但也已经头发花白,面上带着愁容的中年人道:“大哥。”
    “嗯。”中年人不苟言笑,眼睛只是看着老者,眼泪含在眼眶,眼圈红红,显然是刚刚哭过。
    “坐吧。”老者语气虚弱,示意了一下,急忙闭上了口,仿佛多说一句话,便多泄一分力气似的。
    苏义瞧了眼自己的大哥,挨着他坐了下来。
    这是一场家宴,被苏义称为大哥的人,名为苏迈。他原本是嘉禾县令,年初辞官,回到苏州湖隐居。上个月,得家人报信,得知叔父病重,苏迈便立即带着所有家眷赶到颍州探望。
    叔侄多年不见,再度重逢,本是高兴之事。但苏辙此时的身体状况,让这喜悦大打折扣。
    一顿家宴下来,欢笑远没有伤感多。叔侄二人常常聊着聊着,忽然就哭了起来,刚擦干眼泪,几杯酒下肚,谈及另一桩事,心中酸楚,又开始哭。也不知这眼泪怎么那么多,二人哭到喉咙沙哑,任谁劝也劝不住。
    苏义在旁边也不好说话,几次张嘴,又闭上了,默默地看着。
    家宴过后,叔侄二人要彻夜长谈,苏义便在丫鬟的带领下,来到了东院儿厢房住下。为了避免长夜无聊,丫鬟还给他拿来了几本书,苏义礼貌谢过,把书接了过来,摆在最上头的,便是一本《栾城集》。
    苏义不禁苦笑了一声。
    谁想得到,自己会穿越到一千多年前,还跟大文豪攀上了亲戚?
    ……
    雨还在下,只是小了,稀稀拉拉的,不仔细瞧,还以为停了。
    书房里,下人点了灯,又奉上清茶,便告退了。只留下叔侄二人落座,苏辙披着一个棉袍,怀里还抱着一个暖炉,饶是这样,依然牙齿打颤。
    苏迈抓着叔父冰凉的手,眼中含泪:“叔父,上次见面时,您还精神矍铄,怎如今……?”
    话说一半,苏迈便掉下泪来,哽咽着说不出话。反倒是苏辙看得开,道:“有什么可哭的,人皆有生老病死,我今年七十有四,已然是高寿了。这一辈子,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什么遗憾都没有,死了有什么可惜?”
    他看了看苏迈,道:“就是……眼瞅着要入土了,有件事,想了又想还是要告诉你。”
    “事?”苏迈茫然道:“叔父有事要告诉侄儿么?”
    “嗯。”苏辙叹了口气,道:“本来我还犹豫,但今儿看到八郎,想了想还是决定说出来。你有没有觉着,这孩子……长得不像咱们苏家人?”
    “啊?”苏迈懵了,他不明白叔父为何这样说,事关先人,苏迈急忙道:“叔父,您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
    苏辙点点头,道:“八郎其实不是兄长的亲生子。”
    “什……什么?!”
    窗外忽然响起一个炸雷,雨徒然变大了,苏迈吃惊非小,这太荒唐了。自己从小抚养长大的弟弟,竟然不是父亲的孩子?若这话不是从苏辙的口中说出,他怎么也不会相信的!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小弟是我看着长大,这怎么可能?!”苏迈快速捋了一下前因后果,连连摆手:“不可能,绝不可能,叔父莫玩笑了。”
    “哪个跟你玩笑。”苏辙咳嗽了两声,苏迈忙轻拍他的后背,帮他把这口气顺下去,苏辙虚弱道:“我都已经这个样子了,还有心情与你玩笑?这件事是真的,是你父亲在信中告诉我的。这件事的原委,在这世上只有我知道!”
    见苏迈还是不信,苏辙抬手指了一下旁边的书架,道:“第三排第一本,《论语》中间夹着的那封信,便是你父亲写给我的那一封,你自己瞧瞧,是不是他的笔迹。”
    苏迈闻言,立即起身,很容易便在书架上找到了那本《论语》,翻开书页,果然有一封书信。信封上四个字,吾弟亲启。这四个字,横轻竖重、笔画舒展、用墨丰腴,苏迈再熟悉不过,正是自己父亲苏轼的字。苏迈把信打开,看罢之后,彻底呆住了,喃喃道:“怎会如此?父亲啊父亲,您这是……唉!”
    看到苏迈的样子,苏辙哈哈笑了起来,笑了几声,又咳嗽,苏迈赶紧把书信放回《论语》中,过来帮他顺气。
    过了一会儿,气顺了过来,苏辙喝了口热茶压了压,道:“我大哥这一辈子行事,从来都只在乎本心。他做出什么事来,我这个做弟弟的,都不会奇怪。信中只说了,八郎不是他的亲生子,细节却没有言明,后来见面时,他把前因后果都告诉了我,现在我说给你听。”
    苏迈浑浑噩噩,还没从冲击中缓过来,闻言也只是点了下头,没有说什么话。
    苏辙则陷入了回忆之中,娓娓道来:“那是……元祐八年,九月,你父亲奉旨任定州知州。屁股还没坐热,高太后病逝,哲宗继位,启用新党,次年六月,你父亲再遭贬谪,命他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改任惠州。就在这期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
    “当时你父亲府中有一个小史,此人是个妙人。不但长得一表人才,写得一笔好字,且能使枪弄棒,蹴鞠杂耍,吹吹打打……好像什么都会一点,颇得你父亲的喜欢。你父亲得知要被贬惠州,不忍埋没他的前程,便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但谁知,他在府上的时候,早与你三娘的侍女有了私情,甚至有了身孕。而此事,你父亲一无所知……或许,这小史自己当时也不知道。”
    苏迈回忆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三娘身边有这么一个人。但印象不深,毕竟是个侍女,他不记得也正常。
    苏辙继续道:“等到侍女显怀,已经是去往惠州的半路上了。到了惠州,这侍女便早产,生下了八郎。但这侍女却难产而死,只留下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当时,只有你三娘和你三弟陪伴你父亲左右。俩人都以为这孩子是你父亲酒后风流所得,但你父亲自己清楚,他没碰过这侍女。且这侍女临盆之际,也曾与你父亲坦白孩子的生父是谁。所以说,你父亲是彻彻底底被冤枉了。”
    “但侍女已死,而这孩子的亲爹,当时也不过是个小吏。惠州又离东京相隔千里,若把孩子送回他父亲身边,就等于是要了这孩子的命,你父亲想了又想,索性就没澄清,把这件事给认了下来。就这样,八郎成了你的弟弟。”
    “这封信。”苏辙笑道:“也是那时候写的,你父亲觉着他担下此事,全凭一个义字,于是就给孩子取名叫‘苏义’。”
    苏辙像是说累了,缓缓眯起了眼,道:“剩下的事,你亲身经历,也不必我来说了。”
    苏迈长长叹了口气,道:“绍圣三年,我上书求职韶州仁化令,获准。于是,便趁赴任之机,把家眷和三弟家眷都搬至惠州与父亲团聚。刚到不及两月,三娘病重,父亲又接到旨意,要贬去琼州。三娘临终之时,把刚将三岁的小弟托付给我娘子,从此之后,小弟便一直同我们夫妇生活,直到今日。”
    苏迈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他不解道:“可是叔父,元符三年,官家继位,父亲得赦自琼北归,小弟已经七岁,父亲是见了他的,还一起生活了十个月。但关于小弟的身世,他直至病逝,他也没曾跟我过半句,他……为何不提呢?”
    “也是有原因的。”苏辙歇息了一会儿,缓过来一点儿了,开口道:“他自琼北归,曾写信给我,托我派人去小王都太尉府上寻孩子的生父,他在信中说……忽感不妙,觉大限将至,此生惟余此事挂心,要我寻到孩子生父,看看他如今是什么样的人,若他能照顾好八郎,便把孩子送回去,让他认祖归宗。但若他照顾不好,此事就作罢。”
    苏迈想到苏义并没有送走,便问:“那孩子的生父……没找到?”
    “找到了!”苏辙叹了口气,道:“算是没有缘分吧,当时孩子的父亲已经不在小王都太尉府上了,去了边关。正逢边关有战事,生死未卜。此事也就作罢了。”
    苏迈越听越糊涂,微微蹙眉,道:“这么说,八郎的生父是去从军了?他到底是谁?可还在世?”苏辙点点头,道:“当然还在世,不然我与你说什么?八郎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