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第二百八十六章刘复下山之翻脸[3]

汉末独行最新章节目录
   幸冲杀进去之后被困在了里面的那一刻,这两个想要接应的探子就知道事情不对了。
    虽然他们不知道将自家统领困住的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却是知道自家的统领绝对不会和张苞一样这般莽撞的,不会留在里面,而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我等莫要等在这里准备接应了!”其中一个探子将自己的眼睛眯了起来,看向了四周,“这偌大的营寨里面,对对不可能没有什么老弱妇孺之人的,你我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你负责放火,我负责屠杀。
    将这个蛮夷部落彻底的搅乱,到时候等到这里打乱之后,就算他张苞真的非要去见刘复大人他们,这事情也就简单了!”
    另外一个人听外之后连连点头,心中大呼,这才是正经主意,什么就冲杀过去,要和刘复同生共死,这么简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非要整的那么玄乎,也不知道张飞将军生张苞的时候,是不是不小心将孩子扔了,将这个玩意养大的。
    两个人主意敲定之后,也不管自家统领还在努力之中,直接对视一眼之后就各自去按照计划解决各自的问题了。
    这个蛮夷部落算不得大,但是也绝对不能称之为小,大部分都是茅草屋子,他们身上也不缺乏引火之物,所以想要将这个部落点燃,那也是非常简单的,困难的是,如何快速的扩展火势!
    同样的,这个部落里面老弱妇孺也不在少数,他们一般都会被保护起来,尤其是这种时候,将他们击杀这个不难,难的是如何快速的找到他们。
    这两件事情,在他们两个经验丰富的探子面前,却都有解决办法。
    其中负责点火的探子先是随手在茅草顶子上面点了一把火,让火光出现在部落之中,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火光出现的时候,最先反应过来的并不是那些正在厮杀的蛮夷之中的青壮,而是那些已经躲藏好,却是一直关注着这里的那些部落里面的老弱妇孺!
    他们不用厮杀,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部落之中,若是部落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也会第一时间知道,从而自己也能够做出自认为是最正确的决定来。
    要么反抗,要么快跑。
    早就将这种心理摸透的校事府探子,直接用一把火就将这群老弱妇孺给引了出来,并不算大的火光暂时还引不起那些拼命厮杀之中的蛮夷青壮们的注意,但是那些一直没有放弃过观察的老弱妇孺们果然第一时间让人前来查探是怎么回事了。
    发现只是“意外走水”之后,立刻就开始将刚刚燃烧起来的火势扑灭了,然后便继续往回走去。
    那两个一直冷眼旁观的探子,一直等着他们将刚刚弄出来的火势扑灭,然后悄悄的跟在他们的身后,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
    和关押张苞的张苞是在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偏僻之处,两面都是山岭余脉,后面就是围栏,再之后就是苍茫大山,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之后,他们就能够直接开始从后面逃入大山之中。
    这是他们这么多年学会的技巧,算得上是相当不容易的了,一旦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将自己部落的“希望”就保住,这就是他们这种生活在大山之中的蛮夷部落的智慧了。
    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地之后,两个人直接对视一眼,然后露出了一个狞笑,就开始分道扬镳了。
    负责点火的那位直接嘿笑了一声,然后就拿出身上的攀附工具,从旁边的山脉上穿了过去。
    这两边的山脉的确是颇为险峻,若是有士卒想要从两边埋伏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过同样的,一个究竟训练的士卒想要攀附上去,对面也是十分难以发现的。
    虽然汉人的体魄和蛮夷之人或许有些差距,那攀山越岭的本事更是从骨子里差了出来,但是前提是这个探子不是究竟训练的。
    那探子一路借助着专业的工具,攀山越岭十分的容易也十分的快速,很快就钻进了山中,并且朝着这个藏着部落里面老弱妇孺地方跑去,要在最快速度之下,截住他们的后路。
    当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后,突然再次生出了一抹火光,这次的火光不但,但是伴随着火光的还有一阵阵的浓烟!
    一直咋原地等候的探子看到浓烟升起之后直接露出了一个笑容,这狼烟还是相当好用的。
    一个人想要放出多么大的火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不需要放多大的火势,只需要将随身带着的茅草球等物,很容易就能给一群人造成一种火势很大的架势,再加上就近放上点火的话,十个人里面九个人都会选择绕路而走。
    (解释一个误区,狼烟不是用狼粪点燃的烟,那不是那么回事!
    狼烟是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发信号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但不是燃烧狼粪而发出的烟火。
    另外,狼烟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却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若以狼粪为燃料,很难随时随地的收集到大量的狼粪,并且狼粪燃烧时冒出的烟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这是需要很大的量的,所以说狼烟并不是全部用狼粪。
    狼烟的原材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
    另外狼烟为什么会叫做狼烟,这其实算是一个文人的误区了。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至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说过,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不过到了武人这里就好多了,他们说的是很真实的事情,就是狼烟方面其实是分为南北的。
    明朝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说:“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唐朝的李筌《太白阴经》也有记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
    《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
    这里面就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不是当年,北方的狼还是比较到的,到了南方,狼并不算多,便是牛羊也算不得多么多,所以说才改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毕竟这个东西,实在是量太大了一些的,唐代《烽式》规定:烽烟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假如以十里一个烽火台,两千里内二百个烽火台来算:一个烽火台仅用十斤狼粪,这次信息传递就需要两千斤狼粪。
    这玩意有没有圈养这么一说,多少人去找这玩意才行?虽然说他也放不坏吧,不过也没有听说过都要用这个,所以除了狼烟的狼粪之外,南方绝大多数用的还是茅草等物。
    同样是在唐朝兵部的《烽式》里明文规定:“每岁秋前,别采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说明,烟是由燃烧“艾篙、茎叶、苇条、草节”等而产生的。
    至于这些东西怎么让烟雾更大,这个并不算多难,但凡是有过在农村用柴火灶做饭经验的都知道:要想烟大,点着火以后,在上面加上一层湿柴即可。这样产生的烟,又浓又多,绝对可以拉高雾霾天气指数。
    至于笔直,烽火台的独特地形勉强也能够造成这个样子,至于更多的办法,古人自然是有古人的办法的。)
    而现在他们似乎是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以走了,想到这里,这名探子狞笑着掏出随身的短弩,就凭着他一个人想要对这么一群“老弱妇孺”大杀特杀那还真是差点,不过吓唬住他们却是足够的。
    当这群老弱妇孺发现自己的身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浓烟滚滚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从这里逃出去,虽然他们知道现在部落里面也不安全,但是当他们后路被断了之后,他们能够做的也就是找到自己部落里面的青壮,让这些人保护了。
    这也是他们的心思,同样也被这两个家伙算准了。
    当这群老弱妇孺们刚刚冲出自己的藏身地的时候,就看到一直突然出现的箭矢射了出来,一箭就将最前面的那个人射杀当场。
    这个变故让他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不过他们还没有如何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只只的箭矢再次出现,这种频率和速度,让那些藏身的老弱妇孺差点都以为自己被汉军给包围了。
    这种想法让他们就更加的惊慌失措了起来。
    而此时藏在暗处的探子端着手中的诸葛连弩不由的有些惊喜。
    “准头差了不少,平稳也不太平稳,而且也容易损坏,但是能唬人啊!”
    他手中的弩箭,就是刚刚一口气连续射出数只弩箭的,靠着一个箭匣装着数只弩箭,能够连续不断的快速将他们射出去。
    算是自己等人来到南中之前,他们刚刚给自己配备的,虽然这西川朝廷很多地方都差了不少,但是这装备方面倒是十分的利索。
    (诸葛连弩这个被称之为古代机关枪的玩意确实是有这个东西的。
    诸葛连弩最开始的记载主要是集中在《三国志》的各个记载之中,以及《三国志》引注的《魏晋春秋》这两部里面。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子弩很是相似。
    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
    不过在《三国志·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