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独行》第二百六十八章亲情(三)[4]

汉末独行最新章节目录
   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
    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其二的九品中正制就不用说了,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在曹丕的手中却是玩出了花样,整个黄初年间,尤其是四年之前,世家都被曹丕玩的和狗一样惨,世家压根就没有斗得过曹丕加寒门。
    第二:集中皇权,曹丕称帝之后,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第三:确定儒家和士子的地位,黄初元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黄初二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
    黄初三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
    这三年也是他彻底将中书省给弄起来的最大原因,直接将儒学的正确用法弄了起来,至少让那些读书人知道谁才是他们需要效忠的那个人,这是他设立中书省的目的和根基。
    这也让他在黄初四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第四:整肃官风,在黄初二年的时候曹丕就率先发难,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这三个诏书直接断绝了之前各个世家为了互相争夺权利互相攻讦的事情,也让曹魏的官场为之清净了不少,至少中原大地上,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的发展了,不需要天天发愁了。
    同时他还将当时的文风给正了正,当时咋曹操的后期乃至末期,所谓的魏晋风骨和魏晋玄学已经兴起来了,这种玄学说白了就是一群读书人,还都是有权有势的读书人,成天啥事儿不干,就在这里互相扯犊子。
    谈天说地,坐而论道,顺带批评朝政,批评天下,批评天子,总之看见啥批评啥,除了不干正事儿啥事儿都干,还互相之间,非常的自豪!
    曹丕上位之后,将这个风气好生整饬了一番,除了让他们不再互相诬告之外,让这种坐而论道的也够滚得远远的,可以说为曹氏以及汉人,再次续了命。
    第五:丰盈国库,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
    到他死前的黄初末年,曹魏的国库已经变得丰盈了起来,同时也稳定了行市和物价,让百姓不至于被世家完全攥在手中,让百姓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粮食。
    甚至将曹操末期产生的通货膨胀也已经基本解决了,要知道在曹丕解决中原大地那通货膨胀的时候,西川都想着发明大钱了,西川的经济在刘巴死了之后,差点崩了盘,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
    同时曹丕还正是对江东和西川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北方稳定之后,他用屯田,互市,关税等等稳定经济,用减刑,减税等办法稳定民生,基本将被打烂了的北方给救了回来。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预作《终制》,可以说省钱省到了骨子里,抠门抠到了坟墓里。
    第六:曹丕在位时,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整个中原北方的统一。
    从大汉末年开始,青徐二州就是被臧霸孙观两个人所控制着,一直属于半割据状态,甚至在曹丕登上王位的时候,还闹出了哗变。
    黄初三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单纯只为了臧霸,作者暂且不评价,毕竟在作者的眼中,这场大战绝对不是为了炫耀武力。
    臧霸必定是其中之一,但是提前准备新老交替那也是必须的,只不过他没想到曹仁真就真的打输了,还把自己给打死了,要不是曹真最后够能打的,恐怕曹丕也很尴尬。
    但是后面,黄初五年、六年两年的时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二州的隐患。
    所以说平平安安的消除割据,清理掉中原当时已经坏掉的世家,这应该是曹丕在位的大公绩之一了。
    上庸大破蜀汉和曹丕三征东吴就不说了,这两个都是没什么可说的。
    第七:荡平边疆,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这是其一。
    曹丕在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这是其二。
    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并州将轲比能打的和三孙子一样,这是其三。
    这些事情,平常的君王一个人就算在位数十年能够做到也算是一代明君了,但是曹丕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他用了七年做到了雍正一辈子才做到的丰盈国库,他用了七年就做到了康麻子一声做到的消除外辱和平定藩乱,他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将曹魏的风气和他父皇留下的问题解决了大半。
    若非是后代不争气,曹魏哪里有司马家的事情,曹彰在死得时候是三十五岁,那时候曹丕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曹彰要么就是曹丕给自己留下来的三军统帅,要么就是给自己留下来的继承人。
    一个贾逵都能让他放弃唾手可得的王位,就这么玩意,曹丕会担心他日后反叛自己?
    所以关于曹丕阴谋深重,作者相信,曹彰是曹丕杀得,这不可能,轮威胁,曹宇,曹植这几个哪个都够大的,唯独曹彰不大,若是曹彰在曹丕的心中算是威胁的话,曹丕当初绝对不会这么努力的帮助他!)
    再次言归正传
    曹丕离开了永寿宫,他入宫之前想要杀人,他从郭女王身上离开之前想要翻脸,到了这里,他还是放过了他们,在曹丕看来,这样做就罢了,若是真的送他们下去,恐怕自己的弟弟也会感觉到很恶心。
    至于曹植和曹叡两个人,曹丕有的是办法能够折腾曹植,就算是自己死了,自己也能够让曹植生不如死,这才是对他的惩罚!
    曹叡....若是真的有那么一天,曹丕相信贾诩,既然这个毒士告诉他不用担心曹氏血脉,那么他就不担心。
    等到曹丕离开之后,卞太后看向了一直低头不语的曹植,脸上全都是不解之色,似乎在等着曹植给自己一个答案。
    曹植偷眼看了一下自己的母亲,然后抿了抿自己的嘴唇,低着头没有说话,也不知道是不想说还是不敢说。
    “子建,刚刚子桓说的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先告诉母后?”卞太后在曹植面前还是那样的温和,但是她的语气之中已经带着浓浓的急切了。
    “子建,你能不能告诉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植看着面前的卞太后,他知道有些事情或许是要瞒不住了,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回母后,今日外面传来消息,任城王曹彰今日在洛阳临时的府邸之中,暴毙而亡....”
    他刚刚说完话,就赶紧朝着卞太后躬身行礼,“母后,儿臣还有事情就不打扰了,先行告退!”
    说完之后,曹植就赶紧跑远了,留下他母亲卞太后一个人在那里凌乱着。
    等到曹植跑出永寿宫大殿的时候,他就听到了后面的大殿之中传出来了一声十分凄厉的哭嚎,分外的凄厉凄惨!
    曹植就像是听不见一样,就躲在外面,也不进去,也不吭声,他现在有些庆幸了,曹丕将这永寿宫里里外外的宫女内侍都杀了个干净,否则他就真的太难了。
    曹丕从永寿宫出来,没有回到郭女王那里,他也知道现在回去的确是有些不太好,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在郭女王的宫殿之外溜达了一圈,看着分外简陋的宫殿,曹丕再次生出了些许的愧疚。
    “去前殿吧,朕也该处理政务了!”叹息之后,他没有再多想,此时还不是翻修宫殿的时候,平素里他最大的爱好也就是打猎了,除了放松之外还能让自己和子文多交流交流。
    不过现在,一想到游猎,他就再次想到了子文,然后他的心情就再次变得无比低落了下去。
    曹丕在后宫之中闹出来的风波已经传遍了洛阳,大家也知道了自己好像是干了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跟着那两位的身后,似乎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倒是被人给掐住了脖子,若是不依靠他们,恐怕自己就是那个被清算掉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众多文武,还有无数的世家豪门,虽然对于那两个将他们拖下水的家伙满心都是愤怒,不过最后还是不得不各自依靠上去。
    不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能够抱团取暖。
    没人觉得现在曹丕就是结束了,校事府的人还没回来呢,曹彰麾下的那些人刚刚被提上来,但是他们这群人才被收拾了多少,自己干了什么事情,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么?
    三天的时间,世家在争分夺秒的联合在一起,贾诩在一点一点的清算,作为曾经临时主管过校事府的人,贾诩想要给众人弄出点罪名来,那就和玩耍一般容易。
    特别是当贾诩这个毒士,有了曹丕的支持之后,这件事就是发了疯一样的不要脸,就像是一只野狗,抓到谁就给谁一口。
    三天的时间,洛阳也迎来了一直人马,或者说,迎来了几个人!
    江东孙贲之女,任城王曹彰的遗孀孙氏。
    任城王之子,曹丕的侄子,曹楷!
    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孩,这是曹彰的女儿,对于这个女儿恐怕连棺材里的曹彰都不知道,他已经离开封地大半年了,恐怕他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