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清》我真不是朱三太子啊第一百一十八章:商贸部(1)

锄清最新章节目录
   李恒成站的笔直,他的右手,锤在胸口,嘴里更是嘶吼道:“陛下但请放心,臣纵死,必不辱国!”
    朱慈炯点头,他看向了焦三。
    “焦三,你是跟随朕从京师一路辗转万里,返回宛地的,朕且问你,汝部内乡、淅川一线,可有纰漏?”
    焦三沉声道:“殿下,我等境内并无不妥之处,只是我部以红薯招兵,引得郧阳贫民纷纷下山,而今不过短短半月时间,已经募的壮丁三千余了,若是等到事态进一步发展,得知这个消息地人越来越多,必然会有更多人下山的,我怕粮食将会出现问题。”
    虽然说今年他们种植的红薯,以他们给兵卒的补偿来计算的话,最低都能武装起数万大军。
    但是,摆在面前最严重的的一个问题就是——山区百姓们普遍缺粮。
    甚至,郧阳那边听说大明在内乡招兵之后,更是几乎整个村整个村的百姓,拖家带口前来内乡、淅川等地。
    这些人,总不能不救济!
    男人们参军,将脑袋别在裤腰上报效国家,若是放任人家妻儿老小饿死,那……就算用电焊将人家脑袋焊死,告诉他们这是天经地义——人家也是要造反的!
    家国天下,任何一个普遍性让人放弃了某一方面的政权,都是在耍流氓!
    正因为这样,使得原本计算好了,足够使用一年的粮食,却出现不足了!
    朱慈炯皱了皱眉头,这个时候,就算暂缓招兵也不成了。
    因为郧阳那边素来缺地,甚至要到了需要饿死老人,来延续下一代的地步了。
    百姓们知道这里当兵先给粮,还不是要汹涌而来啊!
    湖广今年大灾,南方大涝而北方大旱,本来粮食就不足的郧阳山区,缺衣少食的人家,堪称海量!
    况且,这个消息是民间自行流传开的,就算是他们不招收士兵了,朝内乡、淅川涌入的贫民,还会止不住的。
    此时,正是新生的大明收拢人心之时,放任投靠他们的百姓饿殍遍地,这可是一招败笔!
    ……
    “舅父,此事你怎么看?”朱慈炯转向张思源。
    张思源皱紧了眉头:“陛下,南阳土地大半荒芜,臣以为倒是可以引流百姓,前来耕作,如此一来,就食的压力就会分摊到整个南阳盆地。”
    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脸色猛然变得狰狞起来:
    “南阳是不差粮的,最起码,一年之内粮食无虞!
    若是从诸多地主手上,能够购得粮食,明年春天我们大行种植红薯,以汉家百姓们的干劲,待到后年,南阳的粮食,可就会吃不完了!”
    南阳盆地这一代,可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大粮仓!
    这里被称为“中州粮仓”!
    ……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张思源的话,让他嗅到了一股血雨腥风。
    一旦缺粮的危机出现之后,不用说就知道哪些地主会有什么对策。
    到时候,粮价必然会涨到了天文数字!
    就算他们麾下的棉布作坊获利颇丰,却也填补不了这么大的窟窿。
    张思源的应对办法,他已经猜出来了。
    当从自己手上看到未来会身居上柱国,重塑祖先威名的时候,张思源的心,已经从一个大地主掌门人,上升到了一心直奔前程的国之干城了。
    “舅父,民以利之。”朱慈炯摇摇头:“若是我等做的太过,只会将彼等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不利的。”
    “他们敢!”张思源大怒。
    世家的手段,岂是那些不入流的土包子可以比拟的!
    若是这些弱鸡一样的小地主敢屯粮居奇,不予配合,他会让彼等知道能够传承千年的大世家的厉害!
    “陛下只管放心就可,臣下必让我军毫无后顾之忧!”
    朱慈炯微微摇头:“我知道舅父的手段,也相信舅父能够做到,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眼见张思源要反驳,朱慈炯道:“舅父先听我说完!”
    他手指南阳地图:“南阳乃是大平原,境内适合种植棉花、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
    白河、唐河在襄阳入汉江,汉江又直达两浙,在松江府入海,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一条水上商贸线。
    西南茶马古道运送的货物,大都要经过南阳中转,是以,这一条商线的利润也是大头。”
    朱慈炯笑了起来:“我意让舅父成了一个商贸部,只允许手中掌握有资本之人加入。
    这样我们掌握的资本越多,对于市场的定价,才越有权力!
    如此一来,自然获利颇丰的。
    同时,商贸部当严格规定,凡加入此部者,必须要遵守相关规定,才可从中受益!”
    朱慈炯正色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舅父你说若是我们放开棉纺场,准许外人入股,彼等可以在规章制度下参与管理,并且享受分红……天下大家,谁不想加入其中呢?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东西,可还有困难吗?”
    张思源脸色大变!
    他脱口而出道:“若此,天下大族皆为陛下驱使矣!”
    朱慈炯笑了笑:“这天下的财富啊,它赚不完!”
    “你等却是不知道,西人空船从欧曼吧出发,行经两美洲之后,抢掠当地土著,夺得一船一船的金银,彼等环绕南洋,拂又持派人持银子与国人贸易,这一船一船的银子,又换做茶叶、丝绸、瓷器,待到了欧曼吧时,价格已然上翻数十倍!”
    地球是圆的,对于明人来讲,这不是一个稀罕事。
    甚至,明朝更有世界地图名唤《大明坤舆万国全图》,其上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一清二楚!
    甚至,就连这时候满庭的中西历法之争中,也屡次提到地球是圆的这一观点。
    张思源一楞:“难道现今我国银价下跌,便是因为此因?”
    不说金银的兑换比例了,单单说铜钱,就由明中时期的一两银子兑换1200--1400枚铜钱,到了而今一两银子已经只能兑换900多枚铜钱了!
    银价下跌几近三成!
    朱慈炯点头,算是这个道理吧,当然白银大量输入导致的货币膨胀,也是其中的推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