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正文153筹建新基地

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自从踏上这片平原,牛皋就在思考,在这广阔无垠的田野,如何与草原骑兵相抗衡?
    从大名府到雄州,两座城池是抵御草原民族的重要保垒。
    两座城也仅仅是抵御而已。进攻?宋军恐怕没想过。
    草原民族巴不得宋军从乌龟壳里冲出来,到开阔地上进行决战。
    这么多年来,大宋对付北方的办法有三种:
    连成一片的水域、平地而起的城池、缩成一团的“大阵”。
    总之,都是弱者不求杀敌、只求自保的姿态。
    而地道,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兵力的转移和流动,在一定区域内达成机动性、突然性。
    有了地道,可打、可藏、可走、可退,灵活自如,地道战,是最适合平原地区的战法。
    牛皋的眼睛一亮,地道,一下子打开了他的思路,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战法。
    宗舒注意到了牛皋的情绪,很显然,他是最先理解这一战法的人。
    这种战法不牛才怪!
    哪怕是拥有着飞机、大炮乃至毒气等生化武器的侵略者,在地道面前也是一愁莫展。
    当即,牛皋向大家分享了他对地道的认识,众人也都震惊了。
    如果曹家庄的地道,通向四面八方,辽国、金国岂能讨得了好?
    过去,在平原上无法与草原骑兵对抗,已经成为了宋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地道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种认知。
    大家越讨论越是兴奋。
    秦大力主动请缨,要留在曹家庄,和村民一起挖地道。
    族长也过来说,往外挖,把村子连通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除了曹家庄,其他的村子,早就空了。
    秦大力说,只要有足够的吹针,别的武器就不需要,有了地道这个依托,对付小队敌人,足够了。
    通过几天的接触,宗舒觉得秦大力为人爽直,是条汉子,挖地道他不是强项,但他可以把特种作战的理念与地道很好地结合起来。
    曹家庄的人负责挖地道,形成地道网络,秦大力就负责军事。
    以前的地道没有考虑到军事功能,只考虑到了躲藏。
    有了秦大力,地道的挖掘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宗舒当即决定,以曹家庄为核心,成立任丘基地,由秦大力负责任丘基地的一切建设事宜。
    宗舒提醒秦大力,现在开始组织挖地道,可以悄悄地进行。
    到时候宗舒会让太子出面,与地方官府打声招呼,就以挖掘矿藏为名。
    到那时,秦大力就可以公开招收流民,到这里一边挖地道,一边组织流民训练,增强基地的力量。
    宗舒心想,等到太子与地方官府沟通完毕,就可以派出秦大力到濮州村。
    同样都是冲积平原,任丘的土壤和地质就适合挖地道,那么濮州应该也可以。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濮州的石油资源控制到自己手里。
    秦大力是从密县基地出来的,耳闻目赌了密县紧锣密鼓的建设,那真叫一个热火朝天。
    凡是干活的都有钱拿,大家都对宗舒和太子抱着感恩戴德的心理,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而现在,秦大力也单独负责一个基地,与密县基地平起平坐。
    在这里,秦大力将要实施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战法,而他有可能会随着这种新战法而扬名天下。
    曹家庄从族长到小孩,更是把宗舒当成了恩人,对于宗舒的决定自然是一百个赞成。
    白天,大家就钻进地道,回到村里子放放风、透透气,晚上,大家就又钻回地道休息。
    毕竟,地道里面,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
    宗舒又拿了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图,找到曹一手,请他按照图纸打造出来。
    “这个铁片,做什么用呢?”这种铁片打造起来并不难,甚至比打菜刀都容易。
    ……
    曹家庄的人时不时带回消息,童贯的五路大军与辽军隔河相望。
    宗舒问道:“西军种师道,驻扎在哪里?”
    曹宗申说,族人早已探得,种师道的西军,驻扎在白沟河,离曹家庄也就是三十余里。
    种师道驻扎的地点,与历史记载没有区别。
    现在,是时候见一见种师道了。
    宗舒提出要去白沟河一趟,李少言、曹宗申和牛皋都争着一起去。
    从这里出发到白沟河,曹宗申应该非常熟悉,李少言的军事素质不如其他人,宗舒就让他留在曹家庄。
    曹宗申跑得快,牛皋武功高,去见一见种师道,应该没什么危险。
    宗舒从背包里拿出了一沓纸,那是在大名府的客邸里拿过来的招降檄文。
    三人打马扬鞭,直奔白沟河的种师道大营而去。
    中途还路过了一个营地,是河朔的宋军,见三人奔过,居然问都不问。
    宗舒带的招降檄文也没有派上用场。
    这些军队,明显就是在拖种师道的后腿呀。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目前的种师道也有些轻敌,根本没有把对面的辽军当作神。
    他只知道对面的辽军只有区区三万,而不知道领军的则是辽国的猛将耶律大石。
    宗舒感到必须马上见到种师道,当面提醒他。
    进到大营,守门的军士拦住了。
    宗舒说道:“我等从北面而来,有机密事,要面见经略相公。”
    老种经略相公名叫种谔,侄子种师道人称小种经略相公。
    种谔、种师道二人都曾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因此二人均被尊称为“经略相公”。
    宗舒、牛皋和曹宗申此时已经穿上了平常农人的衣服,但营门的守卫却看出宗舒细皮嫩肉的,根本不是寻常农家。
    再看牛皋的架势,守门人信了几分。
    一个军士将宗舒三人领到了一个营帐前,营帐里走出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二十多岁的样子。
    “吴副将,这几人要面见经略相公。”
    吴副将?再一看此人的眉眼神色,与东宫侍讲吴非颇有几分相像。
    不会这么巧吧
    “吴副将?请问可是吴晋卿,陇干水洛人氏?”宗舒问道。
    “正是区区在下,敢问您是?”
    哈哈,原来就是吴玠,今天来这一趟,真是值了。
    本来是想先找到种师道,通过种师道再找吴玠呢,没料到刚进军宫就见到了。
    只要把吴玠安全带回汴梁,就算是完成了对吴非的承诺。
    当然,吴非的要求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位在西部屡败金军的名将。
    吴玠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因军功升为秉义郎、泾原路第二副将。
    接下来的大宋,不仅将面临着金人的铁蹄,还有更狠的成吉思汗在后面等着。
    指望一两个名将根本不够!相对于种师道、宗泽等人,吴玠具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