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宦官天子!》正文第二百三二章:什么叫做马铃薯

三国:我,宦官天子!最新章节目录
   吩咐典韦离开后,张从系统中抽取出一位新人物——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位老头儿倒来的轻快,并没有让张让去请,而是自己走进德阳殿的。
    “中山王殿下,臣宋应星,冒昧请见!”
    一个白胡子老头穿着故明服饰,步履蹒跚,声音却如同洪钟。
    “哦,你就是宋应星?”
    张让有点纳闷,按理说召唤的历史人物都会有一个身份,然后走到张让身边。
    宋应星一拱手,冷冷道:
    “臣是。”
    张让微惊之后,也没有作别的想法,问道:
    “你是怎么到这来的?”
    “臣本布衣流民,长安现在天天饿死人,听闻中山王以天下为己任,流民推荐我做为表率,径直进宫,拜见中山王。”
    宋应星穿着邋遢,跟个叫花子似的,看来还真的是流民。
    有群众基础啊!
    这就好办事了!
    张让淡淡一笑,道:
    “本王手中,有的是治国安邦之物,只是无人实行啊!”
    宋应星见这个中山王语气温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问道:
    “臣下无能,中山王手下却人才济济,怎么能说是没有人呢?”
    张让故意长叹一声,道:
    “本王手下没有一个人!”
    “谁?”
    “你、宋应星!”
    “什么!”
    宋应星似乎不相信,初次见面,中山王就给予自己这么高的肯定。
    张让并没有解释什么,转而问道:
    “宋先生,你以为,天下之事,何为邦本?”
    宋应星想了想,回答道:
    “百姓。”
    “嗯……”
    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张让继续问道:
    “那什么,又是百姓之根本?”
    宋应星道:
    “殿下,我乃是流民,今天睡下明天不知道能不能起来,一个老百姓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也就和我差不多了,最想要的,不过是每天睡醒有一口热粥罢了。”
    “好!“
    张让附掌而叹道:
    “先生,你说的对啊,邦本乃为民,民又以食为天,如今天下大乱,民生凋敝,粮食,乃是称霸天下第一物啊。”
    宋应星没想到张让会说出这样一番话,眼中流出泪水,叹息道:
    “既然如此,那就请中山王管管长安的流民吧,很多人都快饿死了!”
    张让摆摆手,道:
    “自然要救的,不过,等等,等本王拿出一个具体方法出来。”
    宋应星有点急切,问道: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张让哈哈大笑,随手递给他手中的土豆,道:
    “待会户部的人要开议事,你等着也看看,这个东西,可是个好东西啊,看看吧。”
    宋应星一脸懵的捧着手中的土豆,痴痴玩弄。
    ……
    “报,户部尚书范蠡,侍郎蒙毅,冯道,乐毅拜见。”
    典韦一声暴喝,四位户部的大佬联袂而至。
    宋应星不自觉的抬起头看着四人。
    张让笑了笑,道:
    “本王的财神爷来了!”
    “臣等拜见中山王!”
    四人一同跪倒。
    张让没让他们起来,而是走下来,拿过宋应星手中的土豆,坐在台阶上向众人展示,道:
    “诸位大人都坐吧,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
    “嗯……”
    所有人一脸茫然。
    “这东西,叫土豆,是本王新发现的一种植物,可以种植,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一年多产,可是天物啊。”
    张让笑着解释道。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听张让如此说,仔细观看他手中的土豆。
    末了,范蠡率先开口,道:
    “主公的意思,莫非是,要我等种植土豆,推广救民?”
    “嗯……”
    张让点点头,补充道:
    “本王缺钱,很缺钱,也缺粮食,这些都是你们户部该管的事,冯道的彩票局搞钱是一方面,蒙毅的抄家也是一方面,可是,本王现在,要种土豆!”
    要知道,粮食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
    它是一切的基础。
    你的工业革命玩得再好,你的火器再先进,你杀的人再多,如果地里的庄稼产量低,一切都是瞎扯淡。
    很有可能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情况。
    连饭都吃不起了,就只能召唤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了。
    算来算去,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了:粮食。
    粮食是商业的基础,也是工业的基础。
    而目前来看,大汉目前最核心的两个农业人才就是徐光启和宋应星了。
    徐光启不能动,得留着造大炮,宋应星还是可以动的。
    张让说完,看着户部大佬们,意思很明白,该让他们拿出了一套方案出来了。
    宋应星在这个时空里是农民出身,他之前对多种农作物的研究也非常深。
    听到张让问话,见众人沉默,忍不住插口道:
    “殿下,臣有一套方法,可以种植土豆。”
    “哦?”
    张让转过头看向他,岂止是张让,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他。
    范蠡等人打死也想不到这里竟然会有这么一个邋遢的流民。
    “说来听听!”
    张让很器重宋应星,连忙问道。
    宋应星一扫众人,缓缓道来:
    ”关于种粮食这种事情,还得分步骤来。第一、应先将荒废的田捡起来,例如军屯和兼并过剩每人种的田。”
    ”第二、总结种田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有组织有纪律的宣传下去,手把手交给农民,让农民伯伯们更加专业,增加粮食的产量。”
    ”第三、制定出兴修水利等灌溉涉事的计划。”
    第一点张让已经想到了,这件事让乐毅去做,一个将军性格的人去管钱粮,可谓雷厉风行,让他清查土地,事半功倍,
    至于后两条,是在张让的原本的设想框架里面填充血肉,
    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种田了,就是种田的税比不种田的还高,并且官员会借机兼并。
    如果新的税政推下去,就不会再有人傻呵呵去卖田了。
    宋应星提出的,不正是新政嘛?
    蒙毅呈递一份厚厚的书籍上来,他说道:
    “主公,这是这些年的编写国库财产的汇总,请过目。”
    宋应星也呈递上了他的东西,也是一本书。
    这是他这一生在老家种田的农业总结,他视若珍宝,往往随身携带。
    里面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
    不仅如此,在他这本书的首页,就有一张图纸,是一种农作物工具的图纸。
    张让是如获至宝啊,有宋应星这位大神在,农业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里面里面说的温室种植,完全可以科普到民间,将田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张让粗略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道:
    “长庚(宋应星的字),你,莫非天才!?”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