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铁骑南下》第一百九十六章埋下祸端

三国之铁骑南下最新章节目录
   战争不是儿戏。
    每个统军主帅的每一个命令,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方能下达。
    因为在一场大战中,一个错误的决定,代价也许就是几万条人命,谁都赔不起。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记载中,三国时期名将辈出,但有统军帅才之人,却寥寥无几的原因。
    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故而交战双方同时退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奋武军撤军了,袁绍军也撤军了。这决不是偶然碰到的,双方必然都有一些不得不退兵的理由。
    奋武军撤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目的达到了。
    这一战,韩成选择出战对敌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奋武军将士们的士气,让奋武军的将士们不会因为袁绍的人马众多而畏惧,不敢与袁绍军对战。
    通过现在的结果来看,反应很不错。
    赵云率领青龙军冲阵和玄武军的破阵之举,让奋武军的士兵们的士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因为通过这战场中两个简简单单的小胜,让奋武军的士兵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袁绍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当死亡降临之时,也是会第一时间选择逃跑的;面对强大的玄武军之时,也是会死亡的。
    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韩成就不想再继续战下去了。
    然而奋武军统军主帅张辽的想法和韩成的想法不谋而合,故而传令鸣金收兵。
    韩成和张辽两人都知道:虽然奋武军现在撤军可能会有一些损失,但如果再战下去的话,损失将会更大。
    虽然袁绍军是可以战胜的,但是至少现在奋武军是战胜不了袁绍军的。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经过一番对战,袁绍军大约伤亡了四万余人,其中三万余人的伤亡是由张燕率领的两万军队和玄武军以及朱雀军的强大攻击所造成的。
    袁绍军伤亡了四万余人,并未伤筋动骨,此时还剩二十一万大军。
    据战后统计,奋武军在此战中,也至少有了六千余人的伤亡。
    二十一万对七万四,奋武军面前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既然玄武军和张燕的军队已经碰到了一起,那么迅速撤退,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袁绍军撤军的原因也不是很复杂,主要是因为粮路被袭击,粮食被烧掉了。
    粮食,是战争的第一要素。
    无论主将或者主帅在军中的威信多高,断粮三日,必其谣言,断粮五日,士兵必反。
    饿,是战争中最大的敌人,但谁都解决不了。
    当粮路被袭击,粮食被烧掉了,敌人情况未明等复杂的消息传到正在交战的袁绍军中。
    得到消息后的郭图立即对着袁绍进言道:
    “主公,粮食乃大军作战之根本。
    我们的粮路被袭击,粮食被烧掉,定是对面的奋武军的手段。
    属下以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当务之急就是立即退兵,然后安营扎寨,派遣大量骑兵,去往粮食出事的地点及其周围查看情况。
    若我们在此处和奋武军继续交战,则正中了他们的‘下怀’。”
    一旁的逢纪听到,立即出言,对着袁绍劝道:
    “主公,公则所言的前面几句,属下比较赞同,此番粮道出事,定然是奋武军做的无疑。
    但后面几句,属下不是很赞同。
    现在的奋武军和我们对战,没有一丁点的胜算,故而不存在引诱我们再此处继续交战的可能性。毕竟,若我们把他们都灭了,他们烧了我们的粮草又有何用?”
    逢纪说完之后,郭图再次说道:“元图,别说的这么信誓旦旦的。万一我军因为断粮而输,这巨大的责任,你是承担不起的。”
    逢纪也不甘示弱的说道:“公则,你这话说的就严重了。我只是和你有不同的意见,难道就要承担战败的责任吗?”
    郭图再次说道
    袁绍见两人争论不休,优柔寡断的毛病又犯了。
    也正在此时,想起了多谋善断的田丰。
    若田丰再此,自己何须如此?
    便对着一旁的荀谌问道:“友若,你觉得现在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好?”
    荀谌知道,无论怎么说,必然会得罪郭图或者逢纪中的一个。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这两个人,都是小人无疑,要不然也不会争论不休。
    故而荀谌在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对着袁绍说道:“主公,属下以为此时撤军与不撤军,皆有利弊。属下能力不够,无法定夺。”
    袁绍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思索了片刻之后,便对着郭图和逢纪说道:“公则,元图。你两人也别争了,都是为了我,我知道。现在我决定暂时撤军了。”
    郭图一听,用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看着逢纪。
    袁绍看到了郭图的所作所为,便对着‘脸红脖子粗’的逢纪解释道:“元图,你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我感觉,我们现在撤军,然后安营扎寨,派遣大量骑兵捉到这股埋伏在冀州内部的奋武军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无论逢纪听与不听,袁绍都不在意。因为对袁绍来说,很多事情,有个态度,便已经很不错了。
    当撤军的命令传到了鞠义处,鞠义却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再战一会儿,我们的军队就要形成对奋武军的合围之势了,现在撤军,岂不是前功尽弃?”
    鞠义的话,很快的便传回了袁绍的耳中,袁绍一拍战车的围杆,杀气腾腾的对着传令兵说道:“鸣金收兵!不收兵者,杀无赦!”
    鞠义听到袁绍的强行鸣金之声,心中失望之极。
    而袁绍看着前方的鞠义的眼神中,带着满满的怒火。
    袁绍军的人马众多,每日的粮食消耗,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故而,袁绍在后军中足足留下了十员大将以及六万余名士兵负责护送大军的辎重粮食。
    这次出事的护送粮草事件,便是由主将苏由,副将眭元进和吕威璜,率领的二万人所造成的。
    原来在年初之时,奋武军的赵孚和耿武便带领一万大军,经兖州来到了冀州。
    虽然赵孚和耿武对袁绍的仇恨很深,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在闵纯的不断劝说下,两人心中的仇恨逐渐淡了下去,在也没有那种‘见面就是干’的冲动了。
    两人也逐渐的懂了一个道理:报仇还是要用脑子的。
    若因为报仇而损失了大量的奋武军士兵,这不就是本末倒置了?
    毕竟,活着的人永远比死人重要。
    观念大变的赵孚与耿武,一边派人前去邺城打探消息,一边带领军队,小心翼翼的在冀州境内穿行。
    当袁绍的二十五万大军出了邺城直奔常山郡之时,赵孚与耿武感觉机会来了。
    然而探马带回来的情报,让他俩的激情瞬间冷去了。
    原来,邺城兵力空虚之时,曾经被张燕带领黑山军占领过,自此以后,袁绍就加强了邺城的防御。
    虽然此刻袁绍带走了二十五万大军,但在邺城之内,依然还有袁尚带领的三万精锐军队镇守。
    一万对三万,数量上有巨大的差异;
    邺城内的袁绍军皆是精锐,而赵孚与耿武只是率领了一万普通的士兵,质量上有巨大的差异。
    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双方都有巨大的差距。
    赵孚与耿武便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这样子回去,丢失面子是小事,能不能全身而退却是大事。
    于是乎,对冀州地理位置很熟悉的耿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能不能乘袁绍兵临常山郡之际,率领这一万人马北上,截断袁绍的粮道?
    同时既能平安的到达常山郡,又能建立功勋。
    此番前来,赵孚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听到耿武的建议之后,略微一思考便同意了。
    于是乎,两人带领一万奋武军,来到了冀州钜鹿郡南和县南三十里处,一个叫做惊龙岗的地方。
    惊龙岗虽然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但若从邺城往常山郡的前线运送军粮的时候,选最快的路,必然会经过这个地方。
    无巧不成书。
    因为在邺城内筹备粮草耽误了几日,当袁尚将粮草交到主将苏由等人的手中之时,距离交粮日已经差不了几天了。
    虽然袁绍走时,曾经对三人再三嘱咐,让三人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但苏由的心里依然发急,毕竟是跟随袁绍多年的大将,很懂袁绍的脾气。
    若袁绍打了胜仗,自己晚几日到达则无伤大雅;若袁绍前方失利,自己必然是袁绍的‘替罪羔羊’。
    故而苏由建议经惊龙岗走最快的路径。
    但眭元进觉得走最快的这条路,路径不熟,不安全。
    虽然在途中会派出大量的探马,但情况未明,不建议走。
    苏由便对着眭元进说道:“都是在主公的统治地区之内,也许会有数百人的小山贼团伙。但我们有两万人,不去打山贼的主意,山贼都该谢天谢地了。”
    眭元进虽然感觉苏由的话好像很对的样子,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
    于是乎袁绍的运粮队便经过惊龙岗,用最快的速度,将粮食送到前线。
    耿武知道,运粮队必然会派出大量的探马。
    便令士兵们在惊龙岗的道路上,挖了许多鸿沟,并铺上一层木板,然后再用土掩盖。
    同时赵孚率领着大军,隐藏在二里的探查范围之外。
    人走在木板上面,丝毫没有问题;但沉重的粮车从上面经过,必然会掉到鸿沟里。
    当粮车掉进入鸿沟之时,负责观察的人则会将这个消息快速的汇报给赵孚,赵孚便率人从二里之外的埋伏之地杀来。
    到了惊龙岗时,赵孚军没有与袁绍军的士兵过多的纠缠,直接将手中的火把扔了出去。
    因为在鸿沟内,早已准备好了干草等易燃物,遇火即燃。
    况且此战,只要烧毁了袁绍的粮草,则就是最大的胜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