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娱乐圈的咸鱼》正文卷第一百八十四章、高攻低仿的杨大官人(3)[2]

入侵娱乐圈的咸鱼最新章节目录
   平和意图,不断拆来凑去的“七巧板”,赋予它足够的延伸触角。
    严格来讲,我们的汉字,最初或者只是表述某一个具体事务或一个动作;但到了后来,已经变成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内容载体,
    比如说“薨”,本义是指一群蚊虫飞来飞去的声音,但后来指王侯或者嫔妃等高级别贵族死亡,只要对汉语有所了解,一看到“刘X,薨”这三个字,立马就知道这是汉代某个王爷死了,这里面包含了礼制、历史、性别等诸多信息,而且相对比较完整;
    再比如说“道”,本义是指路途、途径,但你只要对甲骨文或者金文、小篆有稍微研究,就会从他的书写方式和图形里看出它的哲学演化以及运用框架出来——尤其是小篆,左边是“走”字,右边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这分明是让人“不求表象,顺其自然而行”;所以,但凡是对中国文化有些研究的,往往会对那些充满了刻意意味的“茶道”之类的玩意不屑一顾,因为违反了“道”字最起码的本意;这个字里面包含了动作、哲理等基础元素,更包含了礼制、《道德经》、衍生应用等诸多信息。
    类似于这种蕴含大量信息的汉字还有许多,它有着中国五千年来历史、哲学、民俗、礼制、文学等海量信息作为支撑,简单的两个或者几个字凑在一起,表现出最起码的逻辑性,我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有什么错误。
    事实上,汉字的“造词”行动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许多哪怕是基础字义和原有衍生内容上毫无关联的字凑在一起,也能清晰表达出一件事或者某个逻辑;
    比如说,我们现在网上玩的梗,什么“蒜你狠”,“气抖冷”、“城会玩”等等,你从基础释义上来看,完全就不沾边,如果不是生活在现今的中国,根本看不懂这些字代表什么,中间有什么逻辑可言,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起来毫无困难,甚至能玩出更多花样来。
    为什么?
    因为我们获取的知识储备,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中间的逻辑是什么。
    说到底,咱们古代的许多俚语和成语,其实都是一个模式造出来的——都是在海量信息上玩“减字法”。
    而且,照华夏的历史惯性来看,焉知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热词或者梗,不能成为流传后世的一个成语?
    我前面说过,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元素,也是华夏历史的流通记载体,作为世界目前唯一传承至今的华夏,这两者是互为一体的,其余三个古国文明,所谓的断了传承,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字体和词语背后的海量信息被刻意抹掉,而又失去了流通性,数代而绝。
    ………………
    ,大体说一下我的一些认知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详细展开,字数也未免太多了些。
    如果大家对这些东西之间的逻辑感兴趣,不妨去看看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虽然这本书争论颇多,但是里面关于这一块的阐释,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至少也有借鉴意义。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