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宋天下》且看云帆破沧海第九百七十七章元国

权宋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贾似道沉吟良久,说道:“本相,绝不会支持另立太子。你可以跟他们谈,让叶梦鼎不要过于嚣张。”
    廖莹中的眼神,掠过一丝失望,但神色之间,也明显地放松了许多。
    “属下倒是与叶尚书门客闲聊时,他们透露过一些口风。只要贾相不插手太子之事,他们会做出一些让步。”
    “什么样的让步?”
    “有限度的支持贾相即将推出的公田法。”
    有限度?
    贾似道皱了皱眉头。
    “他们,可以支持在一府或一州之,先试行数年,以观成效。”
    公田法势在必行,叶梦鼎大概也觉得硬扛不是一个好办法,因此有所松口。在一府一州试行,看似稳妥,却必然使公田法的推行陷入永无止境的扯皮状态。
    而且,一府一州之地,又能收得了多少公田?
    “一府不够,最少得一路!”
    “贾相,欲速则不达啊……”
    贾似道摇了摇头,“咱们,真的没有太多时间了。”
    “那贾相觉得,哪一路为好?”
    “浙西吧——”
    熙宁年间,朝廷分两浙路为东西路。两浙西路辖临安、平江、镇江、安吉、常州、建德、嘉兴七府与江阴一军。
    两浙西路虽然不是宋国物产最为丰腴所在,却是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一个区域。包括荣王,以及贾家最主要的地产,大多集中于此。
    廖莹中憋了一眼贾似道,相爷这是要先啃硬骨头吗?
    贾似道看出了他心中所想,坚定地点了点头,“贾家,会先拿出一万亩地,以作官田。”
    廖莹中龇了龇牙,一万亩啊,大手笔!如此,倒是可以堵住他人之嘴了。免得反对者以贪利为由攻讦相爷。
    “那,如何回买公田?”
    贾似道站起身,背着踱步,缓缓说道:“首先,得成立官田所,日后凡涉及官田的事务,都归此衙门处理。”
    廖莹中提笔开始记录。
    “以租额高低确定回买公田的价格,租额一石以上,每亩暂定二百贯;九斗一百八十贯。以此下推。”
    这个价格不算低,而且还比市场行情略高一些。但是哪怕回买公田只有十万亩,也得耗钱二千万贯。国库,还有钱吗?
    廖莹中疑惑地看着贾似道。
    “别看我!钱,确实没了。
    可以给银半成,官告五成,度牒二成,其他的就用会子吧。”
    廖莹中暗自咂舌。
    宋国的货币体系,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复杂。市场上真正为大众接受的,只有铜钱,但是最缺的货币也是铜钱。
    除此之外,会子是最易贬值的一种货币。银子,只能用于大宗采买。
    度牒是出家人的凭证,以此可以免除捐税,甚至躲避刑责。因此自宋立国以来,度牒都是可以交易的一种凭证。如今一道度牒的交易价格,已过千贯。
    官告包括官府发放的交引与公据,这些钞券的价格或高或低,就不太好估算了。
    如此,倒是免了国库空虚无法以现钱回购公田的尴尬。但是,势必埋下了诸多隐患。尤其是以会子支付,就必须继续加大会子的发行,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速市面上会子的贬值。
    只是,想尽快的推动公田法的实施,减缓财政的压力,大概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了。
    宋国,如一艘外表豪奢,内部却又千疮百孔的巨大花船,在贾似道的推动之下,在浅滩中艰难转身,试图挪向远处的海湾。
    在贾似道眼中,成功的彼岸并不太遥远,但是阻碍他前行的,却不仅仅是巨浪,而是脚下无处不在的泥淖、不远处张牙以待的巨鲨,以及在空中盘旋观望、随时准备俯冲而下的恶枭。
    改革,是艰难的。
    尤其是对于宋国这样一个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度。谁敢觊觎士大夫的利益,等若与整个国家为敌。
    一如当时的范仲淹与王安石。
    甚至下场更惨!
    而同样在改变自己朝政的忽必烈,却如一柄出鞘的长剑,剑锋所过之处,挡者披靡。
    忽必烈凭借的,是贾似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他虽然只是蒙古国名义上的大汗,却是中原事实上的主人。中原之地,他足以傲视群雄,当汉人儒士与势力最强的汉军拜服在其身前之后,其他人便只能诺诺而从。
    这是忽必烈的优势,也是任何一个新兴王朝的优势。
    正如新兴的大权国。
    只是,三者之中,大权国底子还是太薄了。加上一向谨慎的赵权,始终不敢把步子放得太快。
    在他看来,稳定,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内部一旦失控,比外敌带来的损害更加可怕。
    暗流涌动的冬天转眼即逝。
    华夏十四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中统三年、宋景定三年。
    春三月。
    忽必烈发布建国诏书,向天下宣告建立大元国。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蒙古国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贵由直至蒙哥,都未曾使用过年号。忽必烈甫一称汗,便仿汉制,从儒家《春秋》、《易经》中,选定“中统”一词作为自己的年号。
    所谓中统,就是“中华开统”,忽必烈以此自视为华夏中央王朝的正统。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大元”不仅寓指自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历古所无之“大业”,还源于儒家“至公”之论,以此试图将大元朝厕身于夏、商、周、秦、汉、隋、唐的大一统王朝序列。
    忽必烈之雄心,令天下震惊。
    最兴奋的,自然是依然留在忽必烈身边的文武官员。
    大元国的建立,不仅意味着这些人,已经成为了“从龙”之臣。而且无论是国号还是年号,都让这些人相信,自己的国主,开始抛弃蒙古国的传承,不再在意于蒙古国大兀鲁思的汗王尊号,而是一心一意尊崇儒家,把自己以及这个王朝,视为最正统的汉家王朝。
    如此,足以让这些北地汉人,为之奉上自己的热血与生命!
    赵权建立大权国,从筹备到规划再到实施,前后经历了五六年时间。
    可是忽必烈的大元国,似乎一夜之间,便已建成。
    随着建国诏书的发布,忽必烈改开平城为“上都”。即使燕京还刚开始重建,忽必烈依然将其改名为“大都”,并正式迁都至此。
    国都的改变,从某个方面来说,忽必烈已经放弃了对漠北的企图,放弃了对和林的争夺。
    许衡、窦默主持订立“大朝仪”,开始颁布实施。
    正式设立中书省,以史天泽为右丞相,蒙古人忽鲁不花为左丞相;王文统、廉希宪及畏兀儿人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自此,以右为尊。
    册立皇子真金为太子,并封燕王,同时领中书省事。
    在王文统近一年的努力之下,中统钞的发行开始布入正轨。
    不得不说,此人还是有一定的能力,有石忽银行的经验在前,王文统对于中统钞的运作,便显得轻松自如。
    中统钞面值包括壹拾文、贰拾文、叁拾文、伍拾文、壹百文、贰百文、叁百文、伍百文、壹贯、贰贯十种。不限年月,通行流转;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在忽必烈的强力支持之下,一年的时间,王文统便采取各种手段,彻底清理了中原各路旧有钱钞,包括石忽飞钱。中统钞,也成为了元朝唯一的法定纸钞。
    然而,由于其印刷质量与华夏纸币相差甚远,更比不上华夏银币与金币的精美,因此依然有些地方,包括燕京、河北、山东一带,依然有商人在私下里继续使用着华夏货币。
    早在大权国推行华夏货币之时,大权国政府便为其作了背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兑换华夏纸币,华夏银行必将全额满足要求。不会溢价兑换,但也绝不会给持币者带来折价的损失。
    与石忽飞钱与华夏货币不同的是,中统钞实行以银为本。允许百姓持钞倒换白银,也可用于缴纳各种赋税。
    第一期五千万贯发行使用至今,一切顺利,整个中原的物价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趋于稳定。钞一贯可买绢一匹,六七百文可买米一石。
    没有人质疑,王文统手中,到底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银本。
    五千万两,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想来已经掌控整个中原的忽必烈,应该不至于连这点银子都没有。
    为了应付新都的建设,为了让大元国能展示出其磅礴的实力,为了如期发放各级文武官员的薪俸,也为了即将开始的对外征战,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王文统咬着牙,又向市场推出了五千万贯的中统钞。
    钱、米、绢、布,各种原材料,应声而涨……
    但是,似乎没人有空去关心这种小事。
    元国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个地接踵而至。
    四月初,史天泽签署中书省令,开始在中原诸地推行军民管理分权制度。
    大公无私的史天泽,先拿自家子侄开刀,史家上下,有十七个被解除领兵之权,收回虎符,转为各地民政官员。其次是保州的张氏,包括张柔八子张弘略、九子张弘范,都失去军职。
    东平严忠嗣则被罢去万户总管职务。
    同时,忽必烈发布敕令,将中原各地所有的私属户改隶民籍。自此,从金末以后出现在中原的“汉世侯”,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拥有的权力上,彻底走向了消亡。
    如今中原,只有文官武将,再无公侯万户。
    这些诏令,传至中原各地,也一样地传至了益都。
    不过对于李璮来说,这些敕令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益都原本是斡赤斤家族的食邑之地,本就没有万户设置。加上自从李璮听取王文统建议,娶了塔察儿妹子为妻后,益都的地位便显得与其他地方迥然而异。
    名义上,李璮是一军之帅。民政管理上,他仅仅只是代行之职。
    正当李璮施施然地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时候,又有两份敕令传至益都。
    其一是任李璮为江淮大都督,即刻起移驻临沂。
    两淮大都督,这职位比益都大元帅可高了一大级。但是两淮之地,从来都是在宋国的管控区域之内。李璮想要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