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东帝》燕赵风云后续[4]

战国之东帝最新章节目录
   亡皆超五万人,然后庞煖见不能取胜,担心继续打下去,会白白便宜了楚国,便率军退回朝歌。
    齐王冀二十七年春,秦国白起患病,齐国闻之,再次联合楚国伐秦。
    秦将王龁率军与齐楚联军战,不利,秦王启用白起,白起强起率军与齐楚战,双方大战两月,齐楚不利,小败而退。
    齐王冀二十七年冬,连年征战的白起,病情加重,冬十二月,白起油尽灯枯,遂死于河内温城。
    同年冬,齐楚再次联合伐秦。
    此时,秦国接连遭到齐楚两国攻伐,虽击退齐楚联军,但自身亦损失惨重,加上秦军定海神针白起病死,秦军士气低迷。
    随后,胡阳率领秦军与庄礄大战,秦军不利,渡河,退走河内。
    接着,胡阳又与庞煖战于修武,惨败而归。
    齐王冀二十八年春,庞煖伐秦取河内,归。而楚将庄礄则攻取齐国控制的济阳以西的河南地。
    齐王冀二十八年冬,齐楚再次联合伐秦,其中齐将蒙骜率十万齐军攻秦上党,强攻七月,不克。齐将庞煖率十万齐军出河内,攻野王,取之。
    而楚将庄礄率二十万楚军围攻新郑,因为秦国之前趁韩军伐齐偷袭韩国而灭韩,加上秦国杀韩王而废韩国公族贵族,兼以秦法苛待韩国百姓,由是韩人皆怨之。
    是以楚军强攻新郑五月,在城中韩人消极怠战五月之后,在秦军死伤惨重已经难以控制新郑的情况下,城中韩人作乱,新郑陷落。
    齐王冀二十九年,五十万齐楚联军在庞煖的率领下,兵出新郑,向西攻打秦国。
    秦国见齐楚联军大举来袭,不敢出战,乃坚守函谷关。
    三月后,庞煖率军杀到函谷关外,取韩国两周故地,楚国分得韩国大半,而齐国分得韩国小部以及两周。
    齐王冀三十年,齐楚两国再次联合伐秦。楚相黄歇亲自率军攻汉北,一路自韩国南下攻叶,一路自襄阳北上击邓,夹击汉北。
    而齐国方面,庞煖率军十万出武遂,自南向北,攻上党,蒙骜率军十万出邯郸,自动向西攻上党,大将廉颇、乐乘率部分齐军、燕赵之军,以及数万招募的胡人骑兵,共二十万大军,自草原南下攻晋阳。
    秦国面对齐楚两国的联合进攻,越发感觉乏力,难以同时与齐楚敌对。
    而此时,因为秦国的特殊用人政策,优待各国智能之士而愚弄本国百姓,且打击本国士人,再加上齐国大规模培养士人二十余年,并派出大量士人入秦,以至于秦国朝中还有地方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的官员是齐国人,而三晋燕国流亡秦国的士人也有四分之一,而剩下的一半则是秦国本土的贵族以及公室中人。
    于是,在齐国士人的鼓动下,秦国朝野出现大股连齐伐楚的声音。
    而秦王稷亦感觉齐楚联盟对秦国而言乃是灾难,必须拆散齐楚联盟,最好是与其中一个国家联合,并共同针对另一个国家。
    接着秦王稷对比齐楚两国与秦国的仇恨,对比河东与汉北的重要程度,以为汉北更重要一些,而且放弃河东以河水为依托,也更有利于防守。
    于是秦国重点防御汉北,然后一面在河东险要之处布防,一面遣使去齐,欲以河东为代价,连齐伐楚。
    秦使去齐,齐国群臣发生激烈的争论,两月后,齐国拒绝了秦国的请求。
    秦王稷闻之,怨齐国。
    又一月,廉颇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突破秦军的封锁,杀到晋阳城外。
    接着廉颇一面兵围晋阳,一面派出骑兵袭扰河东各地,威胁上党。河东各地秦人皆惧。
    两月后,庞煖与蒙骜先后攻破上党秦军防线,杀入河东腹地。
    秦将王龁见此,率军退守上郡,并沿河水布防以备齐国。
    齐军遂取河东。
    接着,齐国考虑到秦关险隘,易守难攻,而且齐国还没有同时对付齐楚两国的实力。于是,齐国调整战略,转攻为守,一边巩固新地,一边封锁秦国,一边派出大量秦国急缺的士人入秦,以针对秦国的缺陷,从内部瓦解秦国。
    于是,齐国在河水东岸修筑长城以及关邑,并重兵守卫洛邑,以防备秦国。
    而楚国闻齐国拒绝了秦国的请求,后又听说齐国的在河东的进展极为顺利,便加强了对邓城叶城的攻势。
    但,秦军重兵防御汉北,楚军强攻数月不克。
    齐王冀三十年十月,楚国屡战不克后,遣使向齐国求助,希望齐军能继续进兵,渡河攻打上郡,或者出兵攻打函谷关,以吸引秦军回援。
    但齐国以齐军连年征战,急需修整为由,拒绝了楚国的求援。
    齐王冀三十一年初,楚军强攻汉北不克,收兵回国。
    齐王冀三十一冬,楚国再次遣使去齐,欲连齐伐秦,又遭到齐国的拒绝。
    楚国怒之,独自出兵攻秦汉北,不胜而还。
    齐王冀三十三年,楚国再次遣使去齐,欲连齐伐秦,再次被齐国拒绝。
    楚国见此,怨之,再次独自出兵伐秦。
    秦国见齐楚闹矛盾,又见楚军杀来,出,击之,破楚军。
    接着,秦国乘胜追击,一路出函谷关攻韩地,一路渡汉水攻襄阳,以牵制楚军。
    果然,秦军包围襄阳,楚国的注意力立即被襄阳吸引了。
    另一边,伐韩秦军连战连捷,迅速东进。
    而楚国见秦军东进速度快捷,立即派人向齐国求援。
    就在秦军杀到焦、渑池之间的时候,镇守洛邑的齐将廉颇奉命率军出战。
    廉颇率二十万齐楚联军与秦将王凌战于宜阳,厮杀两月余,双方皆损失不轻,最终王凌率军退回函谷关。
    秦国见齐楚再次联合,便从楚国退兵。
    随着秦国退兵,天下再次平静下来。
    同年,秦王稷崩,秦王柱继位。
    同年秦王柱崩,秦王柱最年长的儿子秦王歆继位。
    其后,齐国实力强大,没有对秦楚动手,秦国以齐楚联合,加上新王继位,身体不佳,国中不安,亦没有对齐楚动手,而楚国之前数战,皆在秦国手中吃了亏,正欲恢复元气,也不再对秦国动手。
    天下无事,两年过去了。
    期间,齐国对燕赵之地的控制越发稳固深入,实力持续增强,而楚国的实力亦渐渐恢复。
    而秦国那边,秦法严苛,贵族百姓犯罪被贬斥的人,依然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而秦国两年没有征战,国中贵族百姓皆不得赏赐,国中怨气丛生。
    齐王冀三十五年,秦王歆崩,年仅十八秦王密继位。
    秦王密初继位,群臣皆上书请战,年轻气盛秦王密许之。
    齐王冀三十五年冬,秦国兵出函谷关,攻打楚国韩地。
    楚国闻之,以楚相黄歇为将,率军在宜阳抵抗秦军,并依托宜阳消磨秦军士气。
    秦军围攻宜阳四月,不克,士气下跌,接着,魏无忌率军驰援宜阳,而后,秦楚在宜阳激战三月,秦军不胜而退。
    楚国既击退秦军,当既乘胜攻打汉北重镇鲁阳关,但,楚军强攻鲁阳关五月,不克。
    齐王冀三十六年,楚国再次兵分两路,南北夹击汉北,不胜。
    齐王冀三十七年,秦国再攻宜阳,不胜。
    齐王冀三十八年,已经相互厮杀八年,却劳而无功,而齐国也已经修整八年,秦楚两国,都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秦楚两国相互勾结,打算联合出兵伐齐。
    齐王冀三十八年秋,秦国以秦将王龁为将率军三十万秦军攻打洛邑,楚国以将军魏无忌为将,率三十万楚军攻击齐国济阳,以将军临江君景河为将,率二十万楚军攻打淮北。
    而齐国廉颇为将,率十五万齐军镇守洛邑,以庞煖为将,率十五万齐军镇守济阳,以御秦军,以蒙骜为将,率二十万齐军镇守淮北。
    战初,就在洛邑济阳激战的时候,蒙骜放弃郯城南部领土,退守郯城。
    三国大战一年
    老将廉颇与庞煖稳如泰山,不克。
    而郯城那边,蒙骜坚守郯城年余,等到楚军中封君忧心封地,担心手中将士伤亡,士气下降,人心浮动之际,出城与楚军战。
    齐军两军激战半日,楚军不敌齐军,楚军大败,死伤近十余万将士,楚将景河自杀。
    接着,蒙骜率齐军急追之,再次夺回下邳,并一路追击,杀到淮水北岸,控制泗水东部淮水北部所有领土。
    接着,蒙骜率军十万驰援济阳,楚将魏无忌闻之,立即率军退到大梁
    秦军闻楚军撤退,亦退兵回国。
    秦楚联军退走后,齐国暗中联络在秦国为官的齐人,鼓动齐人游说秦王连齐伐楚,并重金行贿秦国群臣。
    秦国以楚国新败,且伐齐所面对的河水长城以及洛邑皆是大城坚城,不易攻取,最重要的是,即便击败齐国,攻克洛邑,但齐国的洛邑与河内都距离齐国较远,中间还隔着楚国,是飞地,十分不便。
    于是,秦国暗中许诺齐国,与齐国结盟。
    接着,齐王冀三十九年冬,秦楚再次组建联军伐齐。其中秦将王龁率三十万秦军再次包围洛邑,而楚将魏无忌率三十万楚军出大梁,攻济阳。
    齐国闻秦楚两国杀来,依旧以廉颇守洛邑,以庞煖守济阳。
    济阳方面,庞煖闻楚军来,率二十万齐军出,击之。
    齐楚两军在济阳外激战三月余,就在齐楚两军激战中,秦国闻齐楚大战起,暗中以王翦为将,率十五万秦军出邓,渡汉水,偷袭襄阳。
    襄阳见盟友背叛,大惊,接着,襄阳城中秦国墨者内应作乱,城中又惊又慌又乱,王翦乘势率军击之,取襄阳城。
    接着王翦顺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将前线推进到郢都,直到秦军杀到郢都,楚国这才再次组织起抵抗力量。
    而后,王翦包围郢都,并摆出攻城的架势,同时派人入城恐吓楚王完,说秦齐两国已经联合,逼楚国割让韩地的宜阳,阳翟两地给秦国。如若不然,秦军将攻破郢都。
    楚国见秦国背叛,已然知道秦国已经与齐国勾结起来,更知道庞煖率军与楚军激战,就是为了给秦国创造机会。
    此时,楚国君臣不仅担心郢都,更担心前线的楚军,以及齐国也会趁机大举进攻楚国。
    就在楚国君臣打算答应秦国要求的时候,齐相鲁仲连抵达郢都,面见楚王,说以齐楚结盟共击秦国。
    而楚国在面对相信秦国还是相信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