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我真是大明星啊》正文卷第一百二十四章我的家乡

签到,我真是大明星啊最新章节目录
   待机室里挺无聊的。
    电脑给二十八位选手再次定了上场顺序,肖一若排在了第二十位,也不晓得是好是坏。
    进来之前,编导说了,场内随时有可能把镜头切进来,所以不要做太多的无效行动。
    当然,聊天没关系。
    可大伙心里没底,生怕造成什么放送事故,所以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不敢乱动。
    手机被拿走,屋里也没个电视,选手们出去好几个,不晓得现在是个啥情况。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速度挺快。
    一次出去三个人,过不了多久,又是下一批,只见出,不见进,肖一若猜测是去了另外个地方。
    舞台下,观众们趁着上下台的间隙,也会小声聊几句。
    “诶,上个选手蛮精神的。”
    “嗯,听他说话好舒服的感觉。”
    “之前那个不太行。”
    “节奏好快。”
    这种类型的比赛,只要有眼睛,有耳朵,就能听出个好坏,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或者,应该说主持人本该如此,让观众满意了,他才是合格的主持人。
    选手们一一上台,得知考题后,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张嘴就来,说的那叫个行云流水,有的没做好充足的准备,短短几十秒,便能看见脸上急出了汗水。
    相当真实。
    董青也说了,这个环节是考验选手们反应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孰优孰略,都能看个大概,增加了参与度。
    评委们的镜头不多,金话筒的舞台,主角必然是选手。
    况且,明天后天有的是说话的机会,几人没有着急。
    “张思睿很不错。”
    “不亏是一线卫视出来的,种子选手。”
    “高文耀好像有点言过其实了。”
    “大概不是特别适应这种节奏吧。”
    “我对吴玉芳印象很深...”
    “这个四线卫视的陈文全可以看一眼。”
    对于选手们的打分,评委们很严谨,正是因为普通观众也能看懂,也能听个大概。
    十分的标准,同个选手,差距是在0.5分以内。
    而众观全局的金话筒导演有些开心。
    他是头一年参与,在压力下,果敢地提出改变,采用了直播的方式,有人提出,三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是不是过于冗长。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导演决定坚持自己的意见。
    金话筒不同于其他选秀节目,不可能得到太多年轻人的关注。
    半个月的预热时间,对于燕视已经算特别长了。
    从网络热度,新闻点击数量等一些相关数据上看,似乎好不错。
    特别,预选赛的片段,以及三个作品上传后,许多专业人士以及主持人们给予了颇高的评价。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收视率才是王道。
    前几年,金话筒三十二强乃至十六强,基本收视在1.1%左右,决赛差距比较大。
    选手是根本,两年前,有几位选手特别出彩,观众支持率很高,也进入了最后决赛,关注的人明显更多,后边两届会差上不少。
    可以说,整个舞台,除了选手,就是导演最紧张了。
    从八点钟开播,一直到现在,近一个小时。
    实时收视率也传达到节目组。
    最低收视,1.13%,最高收视1.42,平均1.27%。
    而且,整个趋势是上升的。
    这让导演松了口气的同时,更加注意,这可是现场直播,只要出一点问题,他的责任最大。
    朱伟明下了舞台,没有摄影机后,脸上的笑意不见了。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他自己刚才的表现真不算太好。
    被带到另外个休息室后,看到了已经秀完的选手。
    “队长!”郑先泰在那招手。
    朱伟明和众多选手点头打着招呼走了过去,才发现墙上挂着个大电视,里头正在同步播放舞台上的镜头,原来这里可以看到后头选手的表现。
    “老郑,我刚才是不是有些拉胯。”他发现屋里没有摄影机。
    郑先泰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还不错啦,就是有点紧张。”
    “哎,估计能被扣不少分,我能想到的就是停顿了三次,还吃了螺丝。”朱伟明有些落寞,然后压低了声音:“你比的找早,后边后比较厉害的么?”
    郑先泰点点头:“张思睿,吴玉芳,凌红...”
    他的眼神在众多选手身上飘过,小声地说出几个名字。
    “特别是张思睿,真的牛。”
    朱伟明跟着他的目光,投向不远处一个戴着眼镜,嘴角上扬的年轻人。
    张思睿他很熟悉,敌不动我不动队伍的队长,来自一线卫视,能说会道只是基本,人格魅力挺强的,特别笑起来,很有感染力,会有不自觉想要亲近的想法,也是这次比赛的种子选手。
    “队长你也别灰心,我看了,十来个人,真正算完美发挥的屈指可数,”郑先泰安慰道:“这不是还有俩环节,加把劲儿,拉回来。”
    “嗯,你也一样,加油,咱们争取会师明天晚上的比赛。”
    电视机里主持人再度登场。
    “下面,有请二十号选手,来自东安卫视的肖一若。”
    “小肖来了。”
    看到熟人登台,二人不再言语,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上。
    再度上场,肖一若还是紧张,手心在冒汗,不过表情管理很到位,外人绝对看不出。
    观众掌声响起。
    “说起肖一若,我有几句话想要说,”董青和蔼地看了他一眼,又转头对着拍摄的镜头:“他创下了个金话筒举办以来的一项记录,工作经历最短的参赛选手。
    今年三月份进入电视台实习,六月转正,十月差参加金话筒。”
    掌声再度响起,多数观众对于肖一若是不太熟悉的。
    但对于金话筒还是知道不少,明白是年轻主持人的主场,可他也太年轻了。
    三个月,学个驾照大抵就得这么长的时间。
    他居然能脱颖而出,代表电视台参赛,并且成功晋级到了线上赛环节,看来有几把刷子,不免让人产生好奇。
    “不仅如此,”董青继续说道:“肖一若也是唯一一位,电台主播代表,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主持人采访环节不是所有选手都给的,在之前,只有四位得到了这个机会,无一例外,都是在之前,或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简单来说,节目组看好的选手,才有此机会。
    燕视十秒的广告可以卖到天价,等在舞台上多呆一会,是选手们求之不得的。
    见到董青在采访肖一若,休息室里的许多选手们羡慕不已,不过也能接受,之前的比赛,已经能看出他是有实力的,节目组重视,不足为奇。
    “挺激动的吧,不忙董老师,我现在特紧张,”肖一若伸出手:“全是汗,心脏噗通噗通。”
    “是嘛,紧张的时候是怎么调节心情的呢?”
    “陈建新老师教过我一个方法,多想想开心的事。”
    “我们金话筒历届冠军之一的陈建新么?”董青笑道。
    “对。”
    “有用么?”
    “不太管用,因为现在分不了心,所以还是紧张。”
    哈哈哈哈,舞台下方传来一阵欢笑。
    “对于接下来的比赛,你有什么心理准备么?”
    “努力吧,尽量不留遗憾。”
    “好的,让我们期待肖一若选手的表现。”耳机里传来导演的提醒,董青很自然地结束采访:“请看考题。”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排字:“请用三分钟时间介绍你的家乡,你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
    字幕出现的同时,下方一个六十秒的倒计时直接开始跳动。
    背景音乐响起,肖一若忽然笑了。
    十秒钟刚过,他拿起话筒:“老师,我要开始了。”
    评委,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些意外,肖一若是第二十位选手,前头的流程大伙已经看熟了。
    许多选手在介绍之后,前半分钟,还能说得有条有理,到了后边,能看出是在边想便描述,说明一分钟的准备时间根本不够。
    这肖一若有点意思,才十秒,你就好了?
    “我的家乡不大,只有2300多平方千米,我的家乡人不多,只有十五万人,我的家乡没有通动车,到市区需要两个多小时高速,我的家乡...
    但是,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不大,可两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在这里生活,可以随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年平均气温18度,降雨量1800毫米,拥有着大王峰等七座座超过1300以上的高山。
    我的家乡人口不多,这里没有地铁,没有CBD,没有BRT,公交车路线只有四条,从城头到城尾不到半小时便能贯穿,在这里生活,月薪三千,可以吃饱喝足,能有一些存款,你不用担心丈母娘要求有房,因为房价四千,如果是人才,政府还有各项支持。”
    肖一若为什么笑,他占便宜了,或者是真的运气太好了。
    在今年五月份,他接了个活儿,有个学长是玉川县城的电视台的领导,要拍个宣传片,每天二百,请了几个传媒大学生来帮忙,自己也在其中。
    虽然不是主持人,但却是帮主持人准备稿纸,因此,所有资料都是自己一手准备,并且和旅游局的同志交流过,印象特别深刻。
    加上,从懂事开始,一直到高中,十八年生活在县城之中,理解自然深刻。
    观众评委对他的第一印象,诶,这小哥声音真好听,听着好舒服,像是在给耳朵按摩,每个字,每个音,准确无比,有力的同时,却不觉得突兀。
    如一条小溪,缓缓而流,如一汪清泉,甘甜而又清冽。
    不进入粗,肖一若的介绍方式同样别具一格。
    其他选手上来大同小异,我的家乡叫***,它被誉为***,然后嘚吧嘚吧一串介绍。
    他反其道而行之,面积小,人不多,不通动车...先是扔出了各种更像是缺点的东西,接着,一个个再否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自觉地沉浸其中,而且越来越好奇。
    特别是介绍到秋天,在肖一若的言语下,众人脑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似乎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