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卷一少年游侠客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目录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一把沾血的大弓,摆在苏大为的面前。
    帐内一时沉默。
    苏大为目光凝注在神弓上,久久不发一言,仿佛化作石像。
    各级将领,分列大帐两边。
    桌案面前,跪的是两名血迹淋漓的大唐军将。
    手抱金盔的是裴氏裴度。
    双手撑地,摇摇欲坠的,乃是薛仁贵义子薛丁山。
    “仁贵他……”
    久久,苏大为终于开口。
    他的声音竟有些虚弱:“我与他相识自永徽年,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
    “请大总管,为薛将军报仇!”
    裴度以头顿地。
    苏大为目光投向薛丁山:“仁贵最后有没有说什么?”
    “他说,让我将神弓还给大总管。”
    苏大为又是长久的沉默。
    无声中,似乎有一种力量在他身上积聚。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无法描述的伤感、愤怒。
    像是九天之上,巍巍高山,雾霭苍茫,隐隐听得巨风怒吼,雷霆阵阵。
    苏大为的手,缓缓伸出,握住桌案上的大弓。
    那上面的血水,涂满了掌心。
    早已凝固的某种东西,像是猛地释放出来。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主薄:“骆宾王,我军后勤粮草都跟上了吗?”
    “回大总管,草原各部闻之大总管亲临,都自动奉上牛羊和牧草,暂解缺粮之急。”
    “大军口粮可支多久?”
    “半个月。”
    苏大为沉思片刻,再次开口:“还有多久会与大食人的军马遭遇。”
    这一次是卢照邻开口:“回大总管,还有半日。”
    半天之后,将到达大食军队力量的边缘。
    到那时,战场的迷雾将被打开。
    大食与大唐,将会发现彼此。
    大战一触即发。
    苏大为沉思着,将一道道命令发出去。
    卢照邻与骆宾王一一照办。
    他们俩连同王勃、杨炯原本在蜀中任从事。
    此次苏大为的唐军精锐皆从蜀中调拔,顺便将他们四人也征召入军
    以充幕僚和主薄。
    军中往来,千头万绪,光靠安文生和南九郎、杨博等人,显然无法应付那么多的往来文书和信息。
    对初唐四杰来说,这亦是苏大为给他们一个晋升之机。
    从营帐里出来时,王勃深怀忧虑,深深回看了一眼,手拿着苏大为的手令,不急着交令,而是忧心仲仲道:“大总管不知有没有受薛仁贵之事的影响。”
    杨炯看了他一眼,眉头微扬:“不至于吧,大将军什么风浪没见过?何况慈不掌兵。”
    “那是你对大总管不了解。”
    王勃回忆起昔年在长安之事,摇头道:“大总管表面看着平静,但他十分重兄弟之情,薛礼与他相交二十载,此兄弟情义,只怕他……”
    正说着,骆宾王掀开帐帘出来,低喝道:“军情如火,不赶紧办事,还在这里说些什么?”
    “哦哦,我们这就去。”
    两人忙拿着手令,向各军机营帐奔去。
    大军上下,除去唐军,还有数万是胡人仆从。
    如何作战,如何联络,资源如何调度,情报如何共享,如何令行如一。
    皆是学问。
    其中传递手令,皆要靠大总管身边幕僚去操持,也即王勃等人的调度分配。
    骆宾王长叹一声,他久在西域和蜀中行走,但此次大战未开,心中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
    仿佛第一次感到唐军前途未卜。
    这在大唐开国数十年来,是从未有过的情景。
    哪怕当进吐蕃气势汹汹,一度吞并吐谷浑,杀了大唐公主和吐谷浑王。
    大唐依旧信心满满。
    因为那时的大唐,可以轻易从关中抽调十几万府兵精锐。
    但这一次,东面要弹压叛乱。
    西面既有突厥和诸胡叛乱,又有大食人的进犯。
    唐军在此连折了两阵。
    这可能是大唐开国以来,最恶劣的情况了吧。
    “骆兄。”
    骆宾王顺着声音回头,一眼看到卢照邻手拿数份苏大为签署的手令出来。
    “照邻,边走边说。”
    骆宾王要去后勤处去寻周良,做最后战马和战车的调度,不敢怠慢。
    “依你看,这次大总管成算如何?”
    “不好说。”
    骆宾王沉吟道:“光看纸面上的数,大食人实力在我们之上,若此次大总管手里有五万府兵,都不用顾忌,但是……”
    哪有五万大唐府兵,连一万人都不到。
    剩余七万多人,都是胡人仆从。
    虽然胡人畏惧大唐,畏惧苏大为。
    但这些人,打顺风仗行,一但作战不利,只怕不战自溃。
    没有如大唐府兵一样,牺牲的觉悟和勇气。
    这仗究竟要如何打?
    以骆宾王和卢照邻等长年在边塞从事的官吏,一时间,也想不到丝毫有把握的办法。
    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苏大为身上。
    希望他不负名将之称。
    真能出奇计,一举击败大食。
    咚咚咚~~
    日头渐向西斜。
    迤逦数十里的唐军军阵,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
    充任唐军斥候的吐蕃骑手与大唐归化突厥骑已经回报,斥候部已经与大食人的斥候对上。
    两方的斥候如飞舞的蜜蜂,不断碰撞,凋亡。
    这是大战即将开始的前奏。
    大食人就算再迟钝,现在也当知道,大唐救安西大都护的援军,已经来了。
    双方都在极力活捉对方的斥候,以审出有用的情报。
    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食人对大唐这边的兵力、势力构成、主将,都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这一切需要时间。
    两军主力交接,也需要时间。
    和普通人想像的不一样。
    无论是八万大唐混合军,又或者是大食人的军阵,都无法迅速移动。
    近三十万人汇聚在龟兹城附近,弥漫百余里。
    就犹如两片洋流,渐渐流动汇聚。
    大食人一袭白衣,黑甲。
    唐军精锐则是清一色的大唐十三甲,金甲,血色披风。
    而唐军数万胡人仆从,衣甲旗号则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这一相比较,显得唐军这边成分更加复杂,军阵更加杂乱。
    双方的斥候不断交接碰撞。
    双方的游骑轻骑已经奔出。
    轻骑的速度最快,既可以突破敌方军阵,刺探敌情,也可以灵活机动,护住本部侧翼。
    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是唐军这边,又或大食这边,轻骑都是由突厥人充任。
    原本是同族的兄弟,此刻竟成了生死大敌。
    阿史那顺和阿史那延亲自领着突厥轻骑,飞驰向大食人的军阵。
    从大食人方向,也飞驰出阿史那屈度麾下狼骑,与之交手。
    双方犬牙交错,犹如恶犬般不断撕咬,狙击,刺探、擒杀。
    无数情况随着斥候和前锋轻骑的交手,不断传回两方的统帅手中。
    没有任何侥幸的可能。
    这是一场实打实的硬仗。
    双方在彼此眼中都明明白白。
    龟兹城附近的开阔地带,也杜绝任何利用地形玩花招的可能。
    只有堂堂正正之师,决一死战。
    但是正面野战。
    以大唐的军力,如何撼动大食人厚重的军阵?
    此时仍是未解之迹。
    这个巨大的疑问,沉甸甸的压在所有唐军将领的心头。
    甚至压在胡人仆从头领们的心中。
    心中忐忑到极点。
    唯一的仰仗,就是苏大为这个人。
    关于他身上过往的战绩。
    在战场上,苏大为从未输过。
    呜呜呜~~~
    沉闷的号角声响。
    双方的主力渐渐加快速度前出。
    一只雄鹰翱翔在天际,以鹰眼向下俯瞰。
    雄阔的绿洲上,有河流蜿蜒而过。
    中间一个小小的黄点,便是龟兹城。
    黑白二色的大食人的军队,厚而密集,如汹涌的潮水,不断拍打着龟兹城。
    更大部份,却向着东面涌去。
    如同密集的蚁群,无边无际。
    而东面的唐军,以中间的七千唐军为核心中军。
    左翼是吐蕃仆从军。
    人数大致三万上下。
    分别由吐蕃象雄部、白兰部、狼羌部、若水部,等各部组成。
    俱是清一色的骑兵。
    身上的衣甲和武器看着十分纷杂。
    若是和唐军相比,简直和土匪贼人没什么区别。
    吐蕃被大唐灭了以后,当地各部已经凑不起一样的衣甲和武器了。
    制度上已经从统一的吐蕃帝国,分裂成无数小部落。
    在唐军中军右翼,则是吐谷浑人。
    人数为两万八千。
    相比吐蕃人,吐谷浑人看着要好上不少。
    至少战马颜色比较统一。
    大家的衣服也都是草原牧民的粗布。
    手里的武器也俱是能割草的弯刀,或者狗腿刀。
    长鞭、铁锤等。
    而且吐谷浑人善射,人人背上都背了猎弓。
    除了吐谷浑人。
    还有近两万各西域胡族混杂的队伍。
    充做唐军的后军。
    这支胡人仆从是由回纥、突骑施、沙陀、铁勒,以及突厥等各部组成。
    成份越发复杂。
    统一由阿史那道真统领。
    唐军左翼仆从是由苏大为麾下安文生统管。
    右翼,则是以薛讷、苏炎、高大虎、周良等各将分头协理。
    程处嗣、尉迟宝琳则在苏大为的中军,帮助他掌握这支唐军。
    隆隆隆隆~~
    沙场上,突然吹起狂风。
    肆掠的风,犹如千万里外玉门关吹来般。
    带着一股锐利之意。
    鼓声四起。
    声震天地。
    大食的军马开始加快速度。
    护着大食军左右两翼的吐蕃人和突厥人,向两边让开。
    大食人的主力,十二万大军,分前中后三部。
    前军二万精锐重甲骑。
    亦即重装骑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