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卷一少年游侠客第一百一十四章[3]

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目录
   br>这话提醒了众人。
    若不是萧礼克扣关中粮草,以致朝廷对灾情救济不力。
    若非萧礼激李敬玄,令李敬玄亲自领兵征西域。
    若非萧礼令薛仁贵抵御大食……
    虽然这些事情换一个人,也会做。
    但至少,出征不应该都从关中抽调兵力。
    至少在赈灾上,不会在那个时候抽调救命的粮草。
    萧礼这些做法,简直是掘断大唐的根。
    此人究竟想做什么?
    武媚娘的脸色有些难看,扬声道:“说起此事,萧礼现在究竟抓到没有?”
    都察寺卿严守镜忙上前道:“各地都颁布海捕文书,臣也派都察寺探员追查,但至今仍没发现此人。”
    “废物!”
    武媚娘冷哼一声,眼中透出寒光:“不管用任何代价,一定要抓住此人,哀家要亲自审问。”
    “喏!”
    苏大为在一旁暗想:萧礼这二货以为自己是穿越者,便想颠覆他认为不公的大唐,想玩一场星星之火燎原的变革。
    现在估计也是玩农村包围城市那套,不知钻到哪个乡下地方蛰伏了。
    但这家伙心术全用在这些阴谋上了。
    根本没有堂堂正正去做实事的念头。
    再说时移世易。
    以如今大唐的识字率,你就算把全部高门贵族,满朝公卿全杀光又如何?
    把大唐推翻又如何?
    没有识字率,全部文盲的百姓,怎么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秩序?
    而就算能建立起来,又凭什么那些人不会腐化堕落,不会从屠龙者变恶龙?
    没有后世的工业革命,生产力上不去。
    就始终是人吃人的世界。
    资源就这么多。
    不向周边异族去掠夺。
    便会内卷……
    收起这些想法,苏大为再次开口道:“关中乃天下根本,务必充实,臣建言,从湖广抽调富余丁口,以实关中。
    另外粮草从各地征调,只怕也无法填补关中缺口。”
    这话还用你说?
    户部颜道礼,工部阎仲和眉眼一挑。
    看苏大为颇有种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感觉。
    论军事,咱们不如你。
    但户部和工部的事,您老也别掺和了吧。
    那是咱们的份内事。
    左相阎立本抬头看了苏大为一眼,又看向新帝李弘。
    却见李弘道:“苏郡公说的这些,朝廷都已经明旨在办了。”
    苏大为点点头:“臣还有一个帮助关中恢复元气的想法,供陛下和太后斟酌。”
    “讲。”
    武后大袖扬起,双眼盯向苏大为时,眼中别有深意。
    关中受重灾,虽不符合大唐和关陇的利益。
    但对武媚娘和李弘来说,却未必都是坏事。
    至少,关中军事贵族力量得以削弱。
    这也意味着,对皇室的掣肘更少一些。
    武媚娘行事,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也是她明知萧礼所做之事,有极大祸患,却也没有出言阻止的原言。
    政治只讲利弊。
    并不看那些人命和数字。
    只要目地达到。
    死一些人,对站在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数字。
    所以,阿弥,你可不要在这时给我出些妖蛾子啊。
    “关中受灾后,对西域的贸易往来也大损。臣建议,召在长安的西域胡商,命他们以粮草换我们的蜀锦、瓷器,百工。”
    嗯?
    李弘眼睛一亮。
    武媚娘若有所思。
    阎立本拈须不语。
    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片刻之后,阎立本上前一步,叉手道:“天后,陛下,臣以为,苏郡公此计可行。”
    这便是大唐版的盐引策略嘛。
    据说后世明朝曾有一年受灾,守山海关的将士没有粮食吃。
    若从朝廷调拨粮草,费日持久不说,而且沿路消耗,等运到山海关,十不存一。
    后来朝中重臣向皇帝建议,对天下商人下令,运粮到山海关换盐引。
    明朝的盐是凭“盐引”才能兑换,相当于“额度”。
    有钱没关系都弄不到盐引。
    只要能换到盐引,便有大利。
    结果商人闻风而动,很快将粮草运集山海关,并且兑换到盐引,欢天喜地。
    这一个策略,朝廷省了粮草损耗。
    山海关将士得到需要的粮草。
    而商人得到盐引,狠狠赚了一票,可谓三赢。
    苏大为此策,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效果也定然不差。
    如今从江南调的粮草,要先紧着神都洛阳的公卿。
    能调往关中的不多。
    其余各地运粮过去,也有一个沿路损耗问题。
    但若此策一出,则西域胡商会想方设法,运粮入关中,以换蜀锦。
    这个时代,蜀锦便是硬通货。
    皇帝赏赐都会带上一些。
    平日里对胡商供应的蜀锦也是有限额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而大唐之锦,远销西域,暴利百倍。
    供不应求。
    再加上瓷器,和大唐各类百工商品。
    此策一出,那些胡商必然闻风而动。
    而且关中受灾,制造业暂时不能恢复。
    要凑齐这些货物,又会间接推动公交署等物流业发展。
    蜀地、各州的手工业也会因此更加兴盛。
    通过公交署源源不断的汇聚关中。
    这样一来,关中缺粮问题可以解决。
    各地的制造业可以兴旺。
    朝廷不用消耗库藏,便能解决关中之患。
    武媚娘越想眼睛越亮,看向李弘:“弘儿以为如何?”
    “母后,儿臣也觉得,苏郡公此计可行。”
    李弘高兴的道。
    武媚娘再看向六部官员:“众卿以为如何?”
    “回天后,苏郡公此计甚善!”
    “若真能解关中缺粮困窘,则善莫大焉。”
    颜道礼、阎仲和等臣子齐声道。
    武媚娘在心中盘算。
    苏大为此策,能解决关中长期乏粮问题。
    倒也不会很快就肥了关中那些军事贵族,关陇世家。
    就算那些世家赚取更多财货,但是失去对府兵的掌握,这关中,今后还是她天后说了算。
    于是武媚娘颔首道:“既是如此,哀家也无疑议,就照此计施行吧。”
    李弘大喜,这算是他难得与武后保持一致的地方。
    忙召来掌笔执礼的太监,以口念出圣旨,令中书省官员抄记下,待用印之后,颁行天下。
    虽然此次议政,花去不少时间。
    但是武媚娘与李弘,还有各部官员都比较满意。
    没有花费朝廷太多公帑,已经解决了困扰大唐的两个重大议题。
    但是现在,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武媚娘凝神细思片刻,然后向苏大为道:“爱卿方才说了借西域胡商输送粮草之事,但是西域叛乱未曾解决,大食国步步进逼,到时只怕商路断绝,借胡商运粮之事,只怕成无源之水。”
    此话一出,狄仁杰、阎立本等重臣顿时心中一惊。
    暗呼武后不愧是昔年由天皇大帝钦点,代为掌笔执政的女强人。
    这眼光老辣,一眼看出问题关键所在。
    李弘急道:“如之奈何?”
    “陛下,太后,请容献上平定西域之策。”
    苏大为叉手行礼。
    满殿重臣,包括武媚娘、李弘、阎立本、苏庆节、狄仁杰、程务挺、程处嗣、尉迟宝琳、三省六部官员,十二卫大将军,及众军将,顿时精神一振。
    知道戏肉来了。
    苏大为终于要将最终的,也是最关键的解决办法逞上。
    说也奇怪,好像自记麟德年起,那个从不良人一路升迁上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苏大为就蜕变了。
    成为一言一行,能关系整个朝廷大局,左右天下大势的定海神针。
    威胁大唐的吐蕃,被他率军平定了。
    威胁关中的大疫,被他消灭了。
    影响大唐的瘟疫,被他献的治疫之法,一定程度消弭了。
    现如今,这位大唐开国郡公,兵部尚书苏大为,献上的法子,又解决了辽东困局。
    以及关中灾后诸多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西域问题,所有人也都不约而同的仰仗他的答案。
    群臣中,狄仁杰两眼深邃的落在苏大为身上。
    眼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概。
    这十几年来,不知不觉,阿弥已经走到这个程度。
    达到这个高度。
    儒家圣人所言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阿弥全部具足。
    只怕百年之后,也会被后人尊为大唐圣贤吧!
    “天后、陛下,关中残破,对西域之事,无法再从关中征召,臣愚意以为,当中蜀中征召一定兵员。”
    “蜀中?”
    苏大为这个答案,显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弘刚想出口,一旁的苏庆节便忍不住道:“蜀中折冲府颇少,兵员不过数万,要戎守蜀中那么大的地方,已经捉襟见肘,如何还能抽调出人手?”
    实际上,蜀中做为关中屏障,是有担负着守护和阻隔关中与吐谷浑、吐蕃缓冲区的作用。
    兵额不算特别少,但大多布置在吐谷浑一侧防线内。
    而蜀中多山,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猿猴难渡。
    大唐朝廷不乏多智之士。
    也不是没考虑过从蜀中抽调人手问题。
    但有着现实问题无法克服。
    蜀中折冲府抽调空了。
    靠什么来充实蜀中防线?
    吐蕃虽名义上被大唐征服了,但大量广袤地区,唐军是没有那么多人和物力去扼守的。
    也只能是像西域那样,建立都督府控扼住。
    保持名义上的统制。
    所以,在名义上,吐蕃是大唐属地。
    但在实际上,大唐只是消灭了吐蕃松赞干布这支王室。
    将吐蕃从一个整体一统的帝国,锤成了无数碎小的部落。
    但吐蕃人还在。
    威胁还在。
    大唐对这块高原上的土地,时刻不在警惕和防备着。
    怕的是哪一天,吐蕃中突然再出一位枭雄,振臂一呼,号召吐蕃人的骑士,如洪流般自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