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第一百六十七章一号车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最新章节目录
   没有瓜子糖果,小小的干枸杞子是最好的粮食。
    李孟羲带着枸杞子回来,把枸杞子丢给了弟弟。
    “什么吗?”弟弟双手接着小袋子,好奇的就要打开。
    “给你的,枸杞子。”李孟羲笑着说到。
    在李孟羲眼神的鼓励下,弟弟打开了袋子,袋子里有一些红红的晒干了的小果子。
    砖头用小手捏了几个,然后迫不及待的塞进了嘴里。
    果子甜甜的,好吃极了,好吃的砖头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弟弟很懂事的抓了一大把枸杞子给要给哥哥吃,李孟羲拒绝了。
    “哥哥不吃,你吃吧。记得少吃一点,哥哥忙去了。”
    交待弟弟就在车上,不要到车边,然后,李孟羲爬到了骑兵的马上,跟着哨骑一起去木匠营了。
    木匠营李孟羲的副将鲁犁来说,板车做好了。
    五六天了,第一辆板车终于做好了。
    板车虽然简单,但这第一辆板车被制作出来,意义重大,标志着义军有了生产战略运输工具的能力。
    李孟羲是如此迫不及待的去看木匠营出品的第一辆车。
    正是行军途中,木匠营跟着辎重队一起行军。
    李孟羲还奇怪,又不是晚上有时间做木工活,木匠们是如何在半途就把车给组装好了呢。
    当李孟羲见到木匠营的车队,见到新分给木匠营们的板车上,有部分木匠在拉着车,车上竟然还坐着部分木匠。
    车上空间不大,再放上工具木料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更显得杂乱拥挤。
    然而就在这样拥挤的环境下,李孟羲见到木匠们在行进的车上,以别扭的姿势在用刨子刨方木。
    李孟羲惊讶了,木匠们有了多挣一点粮食,竟然这么积极。
    本以为,只有草鞋这种小玩意儿才可以边行军边生产,没想到,笨重如板车也可以一边行军一边生产。
    看来,不用干等晚上那一丢丢时间去做板车了,晚上有篝火,可以加工车轮,而白天,可以刨木头,解木板。
    如此以来,可工作时间多了数倍。
    利益对生产积极性的推动力竟然如此巨大,超乎李孟羲的想象。
    李孟羲见到由木工营出品的第一辆板车了,在木工营自用的五辆板车后面,第六辆板车被鲁犁拉着,空车跟在车队后面。
    显而易见,这辆木头还是泛白的颜色,是一辆新的不能再新的板车。
    让新车停在一旁,李孟羲好奇的围着板车打量。
    板车是用新木头做的,车上还散发着木头的清香的味道。
    相比其他板车,这辆新车比一般的车明显要大。
    李孟羲没有要求板车的大小,但木匠们不知是不是做了巨型攻城椎之后,某些方面的思维觉醒了,来自乡野眼光和心胸小的不能再小的小木匠们,开始喜欢做大物件,车要做的小,他们就觉得不过瘾,做大车才过瘾呢。
    车轮毂,被木匠们认为是板车最难做的部分,也是板车技术力最集中的部分,按李孟羲的要求,轮毂比普通板车宽了许多。
    因为轮毂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大,同等压力下对地面的压强就小,遇到复杂路况,能更容易通行。
    板车依然是双轮的,车架是用木板拼成的,木板很规整,是用铆隼技术拼接的严丝合缝的车身,车斗左右和后面还有挡板,构成了一个三面有遮挡的方形。
    这板车不能说不好,而是太好了,好的不可思议了。
    李孟羲就想到了前世老家家里的板车,老家的板车哪里用铆隼了,只是用破木头板搭成的。
    李孟羲着重看了木车轮,这无动力车辆技术最高的核心部分,车轮是很圆的,至少看不出来哪里弧度有缺陷。
    车轮的辐条同样是木头的,木匠们用细木条支撑在车轴和车轮毂之间,以起到支撑作用。
    “咦?”李孟羲突然奇怪的咦了一声。
    他看到了辐条竟然是圆圆的圆柱形的。
    在前几日李孟羲看到的辐条还是方的,不知什么时候木匠们把辐条加工成了圆的。
    李孟羲见辐条大拇指粗细,粗细跟箭杆也差不多了,且很直。
    能做这么直的辐条,那说明箭杆也能做。
    做箭还需要羽毛,需要胶,再退一步,做不了羽箭,做弩箭的杆也行的吧。
    意外的发现,木匠营还有生产武器的潜力。
    这个想法暂放一边,李孟羲细看车轴。
    没有轴承,只是一根圆木套在了车轴上,车轴和车轮之间直接摩擦,这属于滑动摩擦。
    而在前世,李孟羲清楚的记得,老家那辆破破烂烂的板车,车轴可是有轴承的,轴承里还有钢珠。
    一个简简单单的轴承结构,可以让车辆效率提高三倍。
    为什么是三倍,因为李孟羲模糊的记得,初中学摩擦力的时候,隐约记得老师说滚动摩擦力约为滑动摩擦力的三分之一。肯定还有限定条件的,但李孟羲忘了。
    最简单的来说,一个大箱子放地上拖不走,在箱子底下放上几根圆木棍,就可以把箱子拖走了。
    板车车轮外侧和地面接触,这是滑动摩擦力,车轮的车轴和木杠直接接触,是滑动摩擦力。
    而在前世,车轴里那种带有钢珠的轴承,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钢珠滚动着,把滑动摩擦变成了滚动摩擦。
    小小的一个滚珠轴承,可以让车辆效率提高三倍。
    李孟羲眉头紧锁,盯着车轴看了半天,一旁陪着的鲁犁心里直犯嘀咕,他还以为营正对板车不满意呢。
    “营正,这板车车轮做的差点事儿吗?”鲁犁忐忑的问。
    “没有啊。这板车做的很不错。”李孟羲站直了身体,夸赞了一句。
    李孟羲敢说,这辆新板车是全军最漂亮的一辆车了。
    木匠们做的很用心,车板是用刨的规规整整长短一样的木板榫接成的,两个车轮大小一样,长长的两个车把刨的光溜溜的,一点毛刺也没有。
    比例协调,车坚轮阔,要是再换上名贵的木头,再加上车厢,再把车厢雕龙画凤一番,给有身份的用也够格了。
    这是木匠营做的第一辆车,木匠们很用心,所以这辆车质量很不错。
    李孟羲又围着车看了一圈,越发的满意了。
    “我去跟你们拿粮。”李孟羲未过多言语,直接说去拿粮了。
    木匠们喜不自胜。
    刘备给了李孟羲随意支用一应物资的权利,李孟羲被游骑带着,直接去找管粮的那个百夫长,要了一袋粮。
    百夫长没说什么,只是从怀里掏出了一卷竹简,竹简里翻出了一小柄刻刀,刻了几个字,记录下物资支用的记录,然后就派人帮着李孟羲把一大包粮扛到木匠营去了。
    ——
    “弟兄们,来分粮了!”粮一到木匠营,早蹲在路边等着的木匠们全围上来了。
    “鲁犁,做板车的人都有谁?”李孟羲朝鲁犁问到。
    “都做了啊。”鲁犁一脸茫然。
    “啊?”李孟羲愣了。
    前不久李孟羲给木匠营的定价是,十个人,忙七天,可以做一辆板车,然后每人赏粮五斤。
    李孟羲都算好了的,这个支出还行,不算多。
    可是现在,鲁犁说五十多人,全都做板车了。
    木匠营第一次做板车,所有人大概是都参与了,鲁犁这么说也没问题。
    这是管理混乱造成的问题。
    本来一辆车,只用付给十个人,每人五斤,总共五十斤粮。
    现在要付给五十多个人,每人五斤粮,二百多斤粮。
    支出一下超出了四倍。
    事到如今,又不能说不给了,也不能说因为人多,把粮少给,只能咬牙认了,每人五斤粮。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