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演义》第44章吴魏互诈终难成欲连海岛扩吴土[2]

孙吴演义最新章节目录
   合司马懿,一同拒蜀。自率将士东行,抵敌吴师。
    孙权自与蜀复盟,又一联手攻魏,以陆逊引兵向庐江,而魏征东将军满宠整军趋杨宜口(霍兵境),陆逊闻魏大兵东下,即乘夜退去。
    次年,孙权亲率军围攻曹军新建的合肥新城,使太子孙登留守,参与制定科令,孙登甚得止奸之要。
    吴军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魏将满宠潜遣步骑六千,伏合肥城隐处以待之。孙权上岸耀兵,满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吴兵失利而还。
    山越乘孙吴军北讨之时,又掀反叛,首先六安民反,孙权令卫将军全琮率领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见大军到平,皆溃散。
    孙吴连连用兵,其民众矛盾激化,孙权为缓和矛盾,颁布了第二次有关减免征役赋调之诏令。嘉禾三年正月,颁诏曰:“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其宽诸人捕,勿复督课。”
    然减征役赋,并没更好地缓和民反。嘉禾三年秋,诸葛恪屡次请战剿灭丹杨境山越道:“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以前发兵相讨,只是平定外县民反。其山中深处之山越,并没擒尽。”并道三年讨伐,可得甲士四万。
    然诸葛恪之举,却遭到朝臣的反对,就连他的父亲诸葛瑾也不予支持,皆认为:丹杨地热险阻,山谷万重。山民并无反叛迹象。而其山民人善战,好武,战之则蜂至,败至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今不能无故兴兵,事终不逮。
    诸葛恪力排众议,力言必能取胜。诸葛恪的想法得到了孙权的支持。孙权就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丹杨太守,讨山越。
    诸葛恪为诸葛瑾长子,少时就有才名,弱冠孙权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并为兵友。孙权称帝后,诸葛恪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因诸葛恪名有才捷,孙权欲试之,即令守节度,授以实职。
    诸葛恪被任讨伐山越,来到丹杨,他并没采用屠杀之策,而是以诱导和怀柔之法,使之山民归顺。
    他首先知晓丹杨相邻之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域属城长吏,各保其疆界,不被山越侵入,然后使人令山民集中,对其宣化山民,悉令屯居。对其不从化之山民,罗兵幽阻,但不与交锋。
    候其谷稼将熟,总纵兵将山越民的庄稼收割光尽,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人。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
    诸葛恪对降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下令徙出外县者,不得另眼看待,违者严惩不待。
    有位臼阳(当涂小丹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周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胡伉缚送诸葛恪府。诸葛恪不但没杀周遗,而且却以胡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
    诸葛恪这一手很见成效,山越民闻胡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山民出之而已,于是山越兵四万老幼相携而出。后又迫使将近十万人山越人先后出山投降。诸葛恪三年既定任务,一年就得完成。诸葛恪自领万人,其余分给诸将。
    孙权为表彰诸葛恪,特派尚书仆射薛综劳军,薛综劳军后上书曰:“山越恃阻,不宾历世,缓则首缓则首鼠,急则狼顾。皇帝赫然,命将西征,神策内授,武师外震。兵不染锷,甲不沾汗。元恶既枭,种党归义,荡涤山薮,献戎十万。野无遗寇,邑亡残奸。既扫凶慝,又充军用。藜条稂莠,化为善草。魑魅魍魉,更成虎士。虽实国家威灵之所加,也信元帅临履之致也。……故遣中台近宫,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诸葛恪平山越事毕,北屯庐江。
    又在嘉禾三年冬,庐陵等地爆发了以李恒、罗厉等为首的叛乱。次年庐陵李恒、路合、会稽东冶随春、南海罗厉一时并起。孙权派吕岱率领刘纂、唐咨、中郎将吾粲等分部讨击。随春很快投降,吕岱给予优待。而中郎将吾粲和将军唐咨分别擒获李桓和罗厉,皆斩首传诣京都。
    孙权大嘉吕岱功劳,下诏曰“(罗)厉负险作乱,自致枭首。(李)桓凶狡反覆,已降复叛。前后讨伐,历年不禽,非君规略,谁能枭之?忠武之节,于是益箸。元恶既除,大小震慑,其余细类,扫地族矣。自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三郡晏然,无怵惕之惊。又得恶民以供赋役,重用叹息。赏不逾月,国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庐陵、会稽、南海一线的叛乱皆平。
    这正是:山越历来难平定,伐抚并举不能尽。怀柔之策能奏效,去恶从化宜长行。
    评:称帝后的孙权,为巩固统治,对山越实行去恶从化,对周边海岛进行宣化归属,以扩充自己的版图。这使得中国与周边的海岛得到联系,为使归属打下了基础。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