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演义》第38章陆逊引兵破刘备曹魏三路攻孙吴[2]

孙吴演义最新章节目录
   登至京任职。而使者受到孙权的厚待。
    孙权再次上书与曹丕表示送子为质,但重誓婚约,即希与曹氏宗室(夏侯氏)之女联姻后方再送,并欲遣孙邵和张昭同行,以追辅世子,使魏专使擒书归魏。
    吴兵既得胜蜀,欲进攻白帝城,陆逊独下令班师。适值彝陵围解,孙桓来见陆逊,陆逊慰劳一番,孙桓语逊道:“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仍知调度自有方耳,终得破蜀,但何故不乘胜进攻呢?”
    陆逊答语道:“曹丕外托助我,内实谋我,我若穷兵入蜀,必为所算。”随后陆逊与朱然、络统均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孙权接到陆逊上书,决定令刘阿等自南山撤兵,驻守巫县。加拜陆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命他收军东归,返荆州,以备曹魏。
    孙权刚下令东归,果闻魏兵三路军攻吴,一路由征东大将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等出洞口(安徽和县江边);二路由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三路为上军大将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等围南郡。
    军情紧急,当即飞报孙权,孙权令建威将军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师拒曹休;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抗曹真;裨将朱桓在濡须督军御曹仁,遣将防堵,临江把守。一方面急令陆逊退兵从速,救援江东各要塞,另一方面,就派郑泉去白帝城见刘备,以图结束吴蜀战争状态。
    原来,曹丕接到孙权上书,展书阅后,心道:“孙登年幼,怎可结婚?这又是托辞不送。孙权虽多次以表忠心,但拖至一年之久。”
    曹丕又再次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出使者要求兑现承诺,孙权此时就明确否认,且拒绝辛毗、桓阶入吴,欲公开与曹魏决裂。
    曹丕见吴抗命,不送质子于京。至此,曹丕方才明白称臣,答应送质子皆是权宜之计,欲兴兵伐吴。刘晔复谏阻道:“吴方破蜀,上下齐心,况复襟江带湖,到处可守,不如缓攻为是。”
    曹丕不肯从,仍命三路兵约有数万,同时攻吴。又闻蜀汉将黄权等将来投,他亲自接见,任他为镇南将军,随军出征。
    吴方军事虽布置到位,但孙权以为与刘备大战刚止,吴内元气大伤,又见魏军来势汹汹,再加上越蛮夷多未平集,内患难止,内外交困,真不想与曹魏开战。他在遣将拒魏的同时,再次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主动求和,继续玩弄假言手法,并以此作为前时曹丕为他抄作诗文的回应。
    书信很快传至曹丕手中,展开一睹,不由为孙权的情辞之深挚典丽所赞叹,前大部分是自我痛责,末尾写道:“……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曹丕看后,已知孙权仍在玩戏弄手法,当下濡笔伸纸,文不加点,草就三百字复函。
    文分三意,先是赞孙权事功:“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刘)备之功,国朝仰成。”
    然后责孙权所为,引起朝臣疑虑,即曰“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
    最后再次强调,如欲释疑,必遣质曰:“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释疑议,孙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舅大江。”
    孙权阅后,掷信于案,自知与曹魏和平无望,自言道:“曹子恒(曹丕字),孤要与尔分庭抗礼也。”吴魏终只能兵戎相见。
    随后孙权表现出强硬之势,吴不再奉曹魏为正朔,不用曹魏年号,改用自己的年号“黄武”,正式按朝廷式样置百官。
    众臣一片呼声,张昭成为丞相。然孙权考虑再三,张昭过于刚直,常与孙权在众臣前颇有争执,从而诡称,丞相责任繁重,不忍心给老臣担子太重,故不立相,而立孙邵为丞相。孙邵非孙权宗族,字长绪,北海人,曾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后跟刘繇到江东,刘繇死后,附孙权,被授庐江太守,继为车骑将军,成为孙权的近臣。
    曹丕闻改年号,不由大怒,亲来宛城督战。
    这所谓:刘备率兵来攻吴,不知陆逊深和浅。曹孙盟约终不成,只能兵戎再相见。
    评:陆逊慎重,乘隙火攻蜀军,大破刘备。刘备轻敌,致使输给陆逊,败逃西归。孙权不听曹丕言,再攻刘备,以防曹魏南下来攻。质子一事终使吴魏盟破裂,曹丕亲率军攻吴。孙权只得率兵抵御。三国之中,各国利害相悖,一国之动,则影响其他二国。二国之抗,而第三国则是关键,然三国之中,曹魏终弱强于吴、蜀,这是事实。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