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汉朝》第339章善饭少年在寒门

超级汉朝最新章节目录
   华汉二位飞将军,前后相继,威震东夷、北胡,捍卫北疆六十余年,两人一生征战,为华汉立下不朽功勋,故事颇富传奇色彩。
    王腾的故事,在第一部中过于简略,还得从头说起。
    王腾起于微末,生于贫寒之家,还是在前汉朝先皇帝年间,王腾出生幽州渔阳郡安乐县塞上村一家贫寒之家中。
    前汉朝先皇帝,为华武帝、汉末帝亲身生父。
    先皇帝最后一个年号叫大统,大统年号是先皇帝所用的第四个年号,只使用五年半,先皇帝便驾崩。少子汉末帝即位,改元顺安。
    先皇帝早期尚还勤政,后来日渐昏庸,亲近小人、宠信奸佞,如此二十余年,朝政已经日渐毁败。
    民变于内,敌侵于外,天下有分崩之前兆,先皇帝对此无力应对,便更改正朔年号为大统,企图祈求上天护佑汉朝统一之局面。
    但是先皇帝二十余年怠政荒淫,已经得罪上天。前汉朝分崩离析之势,已经非人力意愿和更改正朔年号可以阻挡。
    先皇帝嫡长子刘建夏,当时立为太子,太子性仁慈,为人忠正,善辨忠奸,心怀若谷,屡次劝谏先皇帝,触犯龙颜。
    朝中奸臣宵小之辈,忌惮太子英明神武、志向高远,恐太子即位之后,其等将失势。于是趁机在先皇帝之前构陷太子,先皇帝怒,随即准备废太子。
    大统六年,先皇帝正欲要废太子刘建夏,重立其幼子刘炳,忽然一天划船游太液池中风,得恶疾,两月后便不治驾崩。
    于是大将军张莽、中常持朱糟等人把持朝政,随即便拟下先皇帝遗诏,废太子刘建夏,贬至上庸西城为侯,扶立先皇帝幼子刘炳,即汉末帝,改元顺安。
    自此,天下十三州诸侯、藩王见朝廷如此昏庸,便不遵长安号令,各自纷纷割据自治,互相攻伐,天下兵戈大起,其混乱之势,有如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时。
    ……
    王腾生在渔阳郡,渔阳郡归幽州刺史部监察管辖,当时前汉朝镇守幽州刺史是韩广国。
    幽州地处北疆,兵甲兴盛,民间从军之风盛行。幽燕之士,从军建功封侯者亦不在少数。所以幽燕男儿对从军为业皆趋之若鹜。
    王腾其父名为王定,年轻时候也曾从军为士卒,后来与胡人在边疆相战,身负重伤,又因为天寒,一时救治不及,遂落下病根,伤及脏腑,虽然留得性命,但已经成为伤残之民,不能再干重活。
    幽州刺史部军部有司便将王定遣回乡里,念其为国伤残,已经无力耕稼,便抚恤王定五铢钱一万文,让其在渔阳郡丰乐县为官府看守一个府库,每月领受薪水若干以维持生计。
    王定后来娶一穷苦人家女儿为妻,生子王腾。夫妻二人皆体弱多病,
    王定为官府看守府库,妻子为人浆洗纺织,二人相依为命,省吃俭用,抚养王腾。
    王腾六七岁之时,王定想要让王腾读书,因为无钱聘请先生,便请塞上村中一村儒吃酒,卑躬祈求,愿为村儒一家浣洗衣物,请求让王腾在其私塾旁听。
    村儒念及其心诚,便答应收王腾入学,为其启蒙。
    王腾因此得以入学,教习两三年,王腾稍能读书习字,略略知春秋大义,汉家经典等书籍。
    王腾十岁,启蒙已经完毕,又无钱再继续读书,于是便在家帮父母做活。为人放牧牛羊,略略得以吃口饱饭。
    先皇帝大统二年,王腾年十三岁,身高便有七尺,虽然还只是少年,却跟成人身材几乎相近。
    王腾本来就很能吃饭,十三岁之时,突然饭量陡增,一餐可吃成人二人之量。其为帮工放牧之家,见王腾如此能吃,怕被吃亏了,便不再雇佣王腾。
    王腾饭量惊人,塞上村远近村民闻知,都感到惊奇,便不敢雇用其做活。王腾不得已返回家中,一时无事可做,家贫,父母收入微薄,难以抚养。
    其父王定见之,不忍王腾挨饿,便与其母商议道:“我儿王腾善能吃饭,此好事也。”
    其母道:“何以见得为好事?王腾一人一顿饭吃得比你我二人都多,如此穷家薄业,怎能供应得上?可是不让其吃饱,恐又误了身体生长。”言罢,心中悲伤,疼爱其子,以手抹泪。
    王定道:“你妇人家有何见识?我曾从军,闻知能善饭者,必有千钧之力。我年轻之时,也能吃饭,如不是负伤落下此等病根,现恐怕也是幽州一将军。我儿王腾年少便能有此饭量,正是猛将之材也。”
    王腾母亲又说:“那你有何办法,能使王腾吃饱饭?”
    王定说:“我王家一族在渔阳这一支,大多都是平民百姓,没几个家业大点的。但是有一人,现在官居上党郡守,若能将我儿托付他处,必然能够有出息。”
    王腾母亲听后不禁笑道:“你是头脑犯浑了还是想当官想疯了?人家堂堂太守,朝廷命官,岂能是你我这等草民可以攀附的?”
    王定笑道:“你不知此人为谁?此人名叫王扶,是我同族同辈,虽然属于远方亲戚,然年幼之时与我为总角之交,时常一起嬉戏玩耍。后来他父母迁居并州,便不曾再见面。至今算来,已经三十年了。”
    王腾母亲笑道:“俗话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更何况你与人家三十年不曾见面?人家今日已经是一郡太守,你不过一介布衣平民,如何能攀上这般交情?”
    王定道:“自少年分别之后,也渐渐忘却。然自我从军归来,与你成家之后,有一日忽然听族人说起王扶已经当了县令
    ,后又数年,又听说他已经官升太守,今便在上党郡当太守。我因为内心惭愧,一时也未得同你说起。今日寻思,既然我儿有猛将之材,便可托付王扶使君栽培。”
    王腾之母听后不禁也觉有理,于是便与其夫商定,准备托人带口信给上党太守王扶,言及此事,希望王扶太守能够提携栽培王腾。
    次日,王定又将此事对王腾说起,道:“为父曾经从军,甚知军中一二。你才十三岁,就能如此饭量,长成后当必然有千钧之力,是猛将之材。可惜你生在平民之家,为父为母养不起你,怕耽误了你前途,所以将你托付给远方叔父王使君大人,望你遵从父母之命。”
    王腾流泪道:“孩儿哪里敢嫌弃父母?尽管一切都听从父亲大人便是。”
    王腾生来性情朴实敦厚,能够懂得忍让,读了几年书后,愈加宽以待人,行为端良。
    于是王定便请咬牙拿出家底银两置酒席请塞上村同族之人吃饭,席间谈及此事。同族之人中有到渔阳、上党等地经商者,名叫王六。说可以将此口信带给王扶。
    王定大喜,便付给王六资费盘缠,请村儒写下一封书信,交与王六,待王六再到上党经商之时,便可设法托付人将书信递交王扶。
    却说王扶,字子助,祖籍渔阳郡丰乐县,与王定等人是同族,算是远亲。
    王扶也出身贫寒,幼年时居住在丰乐县塞上村,年纪小王定数岁,儿时为玩伴。经常在一起嬉戏玩闹,后十余岁时,其父母从商,便离开丰乐县塞上村,迁居并州太原郡。
    王扶自幼聪敏,其父母经商略有起色,稍有积蓄,便为其聘请教书先生,王扶读书甚有天资,二十岁之时,便成饱学之士,英俊之才。
    二十三岁时,为人所推荐,任职并州刺史部雁门郡广武县从事书记小吏,后才干突出,提升为县丞,三十岁时又被举孝廉,不久便出任广武县县令。
    王扶治理广武甚有政绩,雁门太守便用其为郡中郡丞。后数年,接任雁门太守,未几,上党太守空缺,王扶因为善于治民理政,并州刺史便上报朝廷,举荐王扶接任上党太守。
    王扶任上党太守之时,正是先皇帝大统元年,王扶时年三十九岁。
    大统二年,王扶四十岁,履职上党太守已经二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王扶踌躇满志,欲要招收人材,大展其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图。
    时朝廷日渐毁败,地方尚还稍可。并州也是北方边疆之地,接近朔方,胡人屡次南犯掠夺,所以并州甲兵不废。历任并州刺史,皆是以军功擢升任用。
    大统元年,朝廷任命平北将军封章为并州刺史。封章武将世家出身,当时王扶调任上党太守,归封章管辖。
    并州用兵所需赋税,大多为太原、上党二郡中供应。王扶政绩显著,多出赋税,封章十分赞赏王扶治民才能。王扶声名,闻于长安。
    话说王定那族人王六,受王定之托,半年之后便又到上党经商,此时正是秋季。那族人与王扶也有亲戚关系,买卖完毕之后,便到上党郡治所长子城中来寻访。
    闻城中百姓言王太守在校场检阅兵马。于是王六便到校场来观看,果然见王扶坐在在帅台之上。
    因为一时不便面见,王六便通过一守卫军士,请其通告王太守。
    那军士听见是王扶亲戚,便告知上司。上司得知,便让那族人前来相见,问得详实,便又转告郡中军曹从事习威。军曹从事习威说:“此乃私事。且稍待之,等王太守公事完毕之后在作区处。”
    王扶在上党检阅郡中兵马,公事毕,回至公署,稍作歇息。又伏案看文书册籍,郡中军曹习威遂请入见,王扶命其进入,习威说有一人自称太守亲戚,有书信送达太守大人。
    王扶不禁皱眉道:“吾早已经定下规矩,不可以为吾荐人,以吾为太守缘故,借此提携亲戚故人,如此朝廷纲纪安在?你今为何又犯之?”
    习威道:“非也。此等事,下官也以为奇怪,所以不敢不禀报使君。”
    王扶诧异道:“有何奇怪之处?如是欲让吾为人提携方便,则免开尊口。”
    习威道:“太守清正廉洁,下官深为敬服。下官见太守欲要有所作为,招收四方人材。今此人自称太守远亲,说太守一族人有一子,年十三,极能善饭,一餐为成人二人之量。此少年饭量惊人者,必有千钧之力,是猛将之材,欲要托付于使君栽培。”
    王扶听后不禁心中惊奇,便道:“既然如此,可唤那人来见。”
    于是军曹从事从太守府中出来,王六正在府外不远处等候,习威便带王六来见王扶。
    王六随军曹从事入太守府,拜见王扶,口称太守大人,极为恭敬。
    王扶命其不必多礼,坐下说话,细看王六,约有三四十岁年纪,并不认识,便开口问道:“我虽然生自幽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