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正文卷第571章御前应对

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目录
   “殿下~~千岁~~”
    城内的街道上早已经聚集了无数看热闹的百姓,当太子的车驾和旗帜出现之时,街道两边响起山呼海啸的呼喊,大明百姓,很多没有这么高兴了,比起太子八月击退河南的流贼,此次击退建虏的入塞,更令百姓们兴奋和感激。他们拥在街道的两边,呼喊殿下,为殿下贺,为大明贺。十里不到的路程,竟然走了一个时辰。
    紫禁城。
    武英殿。
    崇祯帝正坐在龙案后批阅奏疏,表面看起来他很是平静,和平常毫无区别,但王承恩却看出了皇帝陛下的激动,眼角微微跳动,看奏疏根本看不到心上,不时会抬头看向殿外。
    父子连心,太子一走两个多月,崇祯帝不担心是假的,尤其是建虏绕道宣府,从青边口破边之后,崇祯帝的担心就更是增加,当见到昌平总督何谦的紧急上疏,说太子殿下领兵出居庸关了,他拦不住,崇祯帝看罢大怒,推案而起,几乎恨不得将何谦捉到面前,下狱处死--国本,我的儿,怎么可以离开居庸关,到宣化去冒险?一旦有所闪失,朕可该如何是好?
    崇祯帝正要下旨,太子的奏疏却是送到了,奏疏中,太子分析了敌情,并详细阐明了自己亲自督军的必要,最后又请父皇无需担心,一切都在儿子的掌控中,绝不会出意外。
    太子说的笃定,但崇祯帝又怎能放心?想要下旨令太子撤回居庸关,但想想太子已经出关,就算发出圣旨也是来不及,只能一声叹息,慢慢坐下,但夜里却担心的说不着。直到太子率军击破建虏宣化大营,好消息传来,他才是长松了一口气,然后立刻给太子下旨,严令其不得再以身犯险。
    “报~~太子殿下已进安定门。”
    “报~~”
    每隔一会,就有人汇报太子行到了哪里。
    崇祯帝听着点头。
    “陛下,太子和班师众将已经在武英殿外。”终于,秦方一脸喜色的走入。
    崇祯帝放下奏疏,脸色严肃:“宣。”
    崇祯平常批奏折都在乾清宫,但今日太子带着军中诸将,得胜归来,照规制,他要在武英殿中接见太子和有功的将士。
    “宣~~太子觐见~~”
    虽然是父子,但该有的程序却是不能免,
    “宣~~山海关总兵马科,保定总兵虎大威……”
    然后是武将。
    点到谁,谁就急忙躬身行礼,小心翼翼踏上武英殿的台阶。
    朱慈烺首先入殿,此时他不再是银盔银甲,而是换了大红的龙纹便服,系玉带,戴着乌纱善翼冠,脚踩白底靴,玉面朱唇,年轻朝气,迈步从容而入,向御座上的父皇叩拜。
    崇祯帝的脸色却很严肃,一点都没有见到儿子的微笑关怀,只行礼如仪的点了点头,朱慈烺心中苦笑,他知道父皇这一定是在为“换俘”的事情而不快。
    太子之后,虎大威马科等人依次进入,崇祯帝询问战场经过,勉励众将,赏赐金银和莽服,最后是赐宴。
    内阁四臣、兵部尚书冯元飙、工部尚书范景文和太仆寺卿王家彦陪同。
    朱慈烺第一次见到了冯元飙。
    须发皆白,面黄肌瘦,不住的咳嗽,果然是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冯元飙多病,担任兵部尚书乃是勉为其难,只一年就告归。
    不过虽然是多病,但冯元飙的眼光还是有的,只从他坚决不同意崇祯帝仓促命令孙传庭从陕西出击,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性命都堵上就可以看出。病重告归前,他向崇祯帝推荐李邦华或者史可法接替自己的位置,可惜崇祯帝已经对老官僚失去了信心,用了年轻的张缙彦。张缙彦彼时只是兵科给事中,是一个七品言官,因兵策而被崇祯帝赏识,破格拔擢为兵部尚书,从给事中到兵部尚书,等于是连升数十级。张缙彦本人倒是有一些雄心,可惜年轻、威望不足,历练更没有,根本压不住京营那帮老油子,对练新兵也是束手无策。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京营不战自溃,如果续任的是李邦华或者史可法,以他二人的威望,就算守不住京师,京营也应该不会不战自溃。时间长了,吴三桂入关救援,李自成说不得就会撤走,甲申之变也就不会发生。
    赐宴结束,崇祯帝返回乾清宫,太子朱慈烺跟随,对于父皇可能的发怒,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果然,一回到乾清宫的暖阁,不等朱慈烺行礼,崇祯帝就转过身来,袍袖一甩,怒气冲冲地道:“朱慈烺,你可知罪?”
    —————————此为防盗版,写作不易,谋生更不易,个中不便,望大家谅解,正式内容请十五分钟后刷新,如果是半夜,请凌晨刷新,对造成的不便,再次表示深深的歉意。
    太子处置刘泽清,未修改版。
    王永吉额头有汗:“回殿下,他二人都在,不过是不是回到官署再问讯他们?大街之上,不宜久留啊殿下。”
    “张胜,姚文昌!”
    朱慈烺立刻叫出两位指挥使对质。
    两人都是满头大汗,跪在太子面前如同是洗澡。
    “听好了,本宫只问一次,但有一字虚言,必严惩不贷。李青山冒功,究竟怎么回事?”朱慈烺俯视他们,冷冷问。
    张胜,姚文昌虽然是刘泽清的死党,但在带天出征的太子面前,却也不敢撒谎,不然就是“欺君”之罪,何况当日知道真相的人极多,他们不说,自有他人会说,于是两人不敢隐瞒,一五一十的将当日真相说了出来。当日,李泽清带兵围攻梁山,不想却走了李青山,刘泽清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勾结军中将领,将李浩然生擒李青山的功劳掠为己功。
    不过张胜和姚文昌却竭力撇清跟李浩然之死的关系。
    当两人自白时,同样跪在地上的刘泽清面无死灰,他知道,自己今日肯定是逃不过了。这个总兵,肯定是丢了,幸好李浩然之死他做的漂亮,只要他咬死不承认,太子找不到证据,最多就是罢职,等过了这个风口,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到了太子身边小声而报,却是中军官佟定方。
    原来精武营两个把总队已经悄无声音将刘泽清的五百亲兵堵在了城门口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如果刘泽清的亲兵队胆敢作乱,立刻就可以绞杀。
    一切安排妥当,朱慈烺冷冷看向刘泽清。
    “刘泽清,你知罪么?”
    事到如今,刘泽清不能不认了,他一咬牙,重重叩首:“臣一时猪油蒙了心,抢了李浩然的功劳,臣有罪,臣该死。但臣绝没有派人杀害李浩然!”
    都见到棺材板了,居然还嘴硬,朱慈烺心中冷笑,声音冷冷道:“刘泽清虚报战功,欺骗朝廷,着立刻拿下,押入军中候审!”
    听到此,刘泽清大吃一惊:“殿下,臣是陛下任命的总兵,你不能这样对臣啊……”
    他以为就是降职,最多就是撤职,想不到太子居然要将他拿下。
    武襄左卫早已经一拥而上,将他打翻在地,剥去甲胄,结结实实的捆了起来。
    跟在刘泽清身边的副将郑隆芳见事不妙,想要悄悄溜走,也被武襄左卫按倒在地捆了起来。
    山东文武都看的目瞪口呆,太子出手居然如此果决,一点转圜的机会都不给。巡抚王永吉连忙上前,慌张道:“刘泽清虽然有罪,但还是应该交给有司处置,何况申氏所言只是一面之词,尚没有其他佐证,刘泽清一镇总兵,干系重大,一旦有变就悔之莫及了,望殿下三思啊!”
    朱慈烺当然明白王永吉的意思,刘泽清是总兵,在军中盘踞多年,不说手下的亲兵,就是副将参将也都是他的亲信,冒然拿下刘泽清,万一那些副将参将们不服,带兵哗变,山东不就乱了吗?
    身为巡抚,王永吉担心山东的安定,想要圆融处理,并没有错。
    但太子却仿佛没有听见,转头对田守信说道:“去跟刘泽清的亲兵传令,令他们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但有反抗者,以谋逆论处!!”
    “遵令!”
    田守信带着两名锦衣卫疾驰而去。
    刘泽清本人在城门口迎接太子,其五百亲兵在城门口不远的一处空地上列阵,因为距离主将比较远,听不到城门口的声音,自然也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对于左右两边忽然出现了两队京营士兵,除了惊羡于京营的武器装备之外,他们也并没有多想。
    直到一名绯袍太监纵马而来,在他们阵前勒马站定,高声喝道:“太子殿下有令,刘泽清违背军纪,已被革除总兵之职,其麾下亲兵(家丁)立刻缴械投降,但有顽抗者,以谋逆论处!”
    刘泽清的家丁都惊慌无比,他们是家丁,平常都被刘泽清喂饱了银子,只听刘泽清一个人的号令,骤然听到刘泽清被革职,朝廷令他们缴械,一时不知道该准备办了。
    田守信目光严厉,再喊一遍:“尔等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快扔下兵器?刘泽清被革职,已经不是总兵,尔等再跟着他还有何意义?”
    听到田守信这番话,又看看左右不远,两队杀气腾腾的京营士兵,刘泽清的亲兵们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咣郎朗……”兵器和甲胄在地上扔成了一座小山,然后两个京营士兵押一人,将他们全部押入城外的临时营帐中。
    直到刘泽清的五百亲兵顺利被缴械,排成队,一个个地被押入营中了,朱慈烺才看向山东巡抚王永吉,肃然说道:“审理之事就交给你们山东巡抚衙门和按察使衙门了,我猜杀害李浩然的凶手,就在他们中间!希望尔等能严格审讯,绝不使凶手逃脱!”
    听到此,山东官员又是吃惊,怎么?太子殿下要审讯刘泽清的亲兵?那可是五百人啊,一堂一堂的要审到什么时候啊?
    而刘泽清却要要晕了,因为当日杀害李浩然的,就是他手下的亲兵,一旦亲兵招认,那他的罪行就再也隐藏不住了。
    “现在是中午,最迟明天早上,本宫必须见到结果。”
    朱慈烺盯着山东巡抚王永吉,淡淡微笑:“至于怎么才能令那些顽固者开口,以抚台大人之才,一定能够想到,本宫就不赘言了。”
    ————
    杨轩初次临阵、
    不想在离着镇子还有一里路的时候,忽然马蹄声响,一名贼骑兵忽然从镇子里面闯了出来,隔着七八十步,相互就看到了对方。
    虽然操练严格,但毕竟是新兵,紧张总是难免,杨轩手下的一名亲兵端起来就是一枪。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