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2第390章绝处逢生

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最新章节目录
   突击队队员个个实力非凡,且似乎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照顾,行动的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很多。
    半个小时过去。
    受龙文章召集出发的20名队员,最终有18人成功来到了希望与封云天汇合,只有2人意外牺牲于渡江途中。
    比预计中的1/3人会牺牲,好了不止一点半点。
    所有人都大松了一口气。
    包括龙文章在内的18名突击队员,经过几分钟的短暂休息恢复,便开始在封云天的指挥下,搭建此行最重要的悬空索。
    利用几棵树做了个简单的滑轮杠杆,加上19个人一同用力使劲。
    沉于江底不知道多少年的牛筋绳,终于被缓缓的从江底给拉了上来,第一次浮到了水面之上。
    最终形成了一个左右两边高,中间凹下去离江面不到一米的弧形悬空索。
    突击队员过江的“桥梁”已经搭建好,剩下的100多人在孟烦了的指挥下,开始抓紧时间渡江。
    剩下这些人的渡江方式,与封云天和龙文章他们基本差不多。
    也是需要把身上的武器装备衣服等,先一步脱下来装到一个袋子里,减轻自身的体重以便于接下渡江时能更加稳妥。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
    孟烦了等人在正式渡江之前,需要先把衣服装备和物资运过去。
    而怎么把这些东西给运过江,封云天早在组建突击队的时候,就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后续也请禅达的那些工匠们,制造了一些相应的器具和工具。
    突击队员们在日常训练中,经封云天的要求加入了相关训练,以及对各种设备器具的使用。
    对于封云天研发的那些奇怪装备,他们早就已经能够熟练使用。
    因此到了现在这个实战现场上,根本就不需要再做任何的讲解,随着孟烦了一声令下便全面展开。
    首先第1步需要完善“悬空索”,让它变成一个高效率“运货机器”。
    先派一名手脚利索的队员,腰上绑一根小拇指粗的细绳,倒吊在悬空索上一路爬到对岸。
    然后东岸的人把一个木铁制结构三角滑轮,挂到悬于怒江水面的牛筋绳索上,变成一个可来回滑动的挂钩。
    再把送过去的那一根绳子尾部,绑到这个三角滑轮的前部。
    再拿出一根新的小拇指粗的麻绳,同样绑到这个三角滑轮的一端,尾端留在东岸这边的人手中。
    最后拿出一个打不好的麻绳袋,挂在这个三角滑轮下面的钩子上。
    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对面封云天等人只需要拉动,之前送过去的那一根绳索,就可以把这一包物资通过滑轮拉到对岸。
    等这一包物资到了对岸后,两根细绳都挂到滑轮上面。
    位于江东岸这边的孟烦了,又可以用绳子把滑轮重新拉回来,再一次挂上一包新的物资。
    如此两边一拉一拽一次一包,可以很轻松的便把物资送到对岸。
    即便是比较重的火箭筒弹和子弹箱,都可以通过滑轮和悬空绳索的组合,不费什么力气的抵达对岸。
    这种送货的方式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比较慢。
    毕竟一来一回一次一包。
    如果是松山战役还没爆发,小鬼子还有巡逻队正常在外巡逻之前,封云天根本就不敢这么玩。
    可现在竹内联队被第八军强攻,缩在松山里面根本就不敢露头。
    哪怕竹内连山有通天之能,也无法察觉这个距离松山还有近2公里的渡江点,有人正在秘密的往怒江西岸运送物资。
    而第八军的何绍周初来乍到,对松山一带其实压根就不了解。
    加上正和日军在松山打的激烈,更不可能还有功夫派人到处去“闲逛”,然后意外发现正在渡江的突击队。
    便利于中日双方都无暇顾及,才有了突击队这次行动的基础。
    从上午到中午一直到下午,持续的时间整整超过5个小时。
    松山上第八军和日军打的激烈,双方之间一攻一守打的难舍难分,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分出胜负。
    位于怒江下游的秘密渡江点,突击队员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人的个人物资和装具,还有他们接下来一个星期生活需要的食物,以及各种战斗所必需的弹药补给品。
    各种东西大包小包加起来,足足打了将近300个包。
    虽然每个包的重量大小不一,但是最终运过江的所有物资加起来,重量起码超过了5吨之重。
    物资送过江才是第1步,接下来还有100多名队员过江。
    等突击队全部抵达江的对岸,封云天最后一个顺着悬空锁回到怒江东岸,与对面的人一起再次协作,松开绳子让牛筋绳索重新沉入江底,避免渡江点被其他人发现。
    太阳早就已经落到了西山之后,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龙文章带着最终顺利渡江的191名突击队员,在落日最后的余晖之下,隔江和封云天做了告别,就此消失于夜色森林之中。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消失于所有人视野中。
    包括封云天和虞啸卿!
    唯一可以和突击队联系的方式,仅仅只有突击队带过去的一台高频步话机,和一个最后应急的电台。
    而且通话主动权在突击队,封云天和虞啸卿都无法主动联系。
    这是为了避免通话时的电波信号,被竹内联队的电台截获,发现电台的位置位于怒江西岸,导致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在这特殊的条件限制下……
    龙文章率领的200人突击队,能不能够趁乱找到一个最佳契机,浑水摸鱼杀尽松山南天门主堡。
    这是一个完全未知的答案,所有人只能静静等待结果。
    封云天这边的暗中部署完成,接下来只要等龙文章那边传来信号,第八军这边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
    从7月10号开始四战松山,采用了改进后的新战术。
    针对一个一个的日军工事拔点,以火箭筒和直射炮的直射火力定点打击,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的打法,在这第一天中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据第八军的战报统计,就这一天击伤击毙的日军就超过30人。
    而根据第八军目前的情报显示,松山上面的日军已经不足500人,这伤亡比例就很可观了。
    如此重复下去用不了多久时间,就能把所有的日军清掉。
    新的作战计划如此有效,不仅是军长何绍周颇有些小得意,其他的军官和记者也是分外惊喜。
    一份份捷报,就此传往重庆。
    何绍周暗喜于自己的新战术,经过晚上的战后会议讨论之后,决定第2天继续沿用此战术。
    争取把日军慢慢磨掉。
    可惜。
    何绍周有些高兴的太早了,竹内连山并不是一个只会挨打的大草包。
    号上午第八军继续展开进攻,突然发现前一天非常好使的战术,今天突然之间不太灵验了。
    那些防御相对比较差,位于山腰一带的的工事。
    日军竟然非常干脆的放弃了。
    他们的人走了也就算了,留下的工事里面还埋下了许多的地雷,很多没注意的第八军战士都中了招。
    而连接这些工事的地下甬道,无一例外也全都炸塌了。
    同时位于山顶的主堡垒火力,明显比前一天更加密集了,不难看出这些山腰处撤走的日军,全都集中到了山顶的永备工事。
    经过足联联队这么一番针对部署,第八军的新战术顿时不好使了。
    这些日军工事虽然拿下了,可由于里面到处有日军的暗雷,自己没法用,又没有消灭掉日军的有生力量。
    第八军各部即便占着这些工事,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反而因为日军山顶火力更猛了,想要从山腰处冲击有永备工事的山顶,比之前变得更加的困难。
    月12号。
    何绍周再一次下达命令,电告东岸炮兵调整战术,改区域性轰炸为限制目标,精度射击,定点破坏。
    确立对敌阵地“先行软化,再行攻略”的方针。
    同时进攻三个高地的荣三团、荣二团和二四六团,也接到了新的作战命令,夺取滚龙坡丙、丁、庚高地。
    这是明显的收缩进攻范围,开始定点进攻拔钉子。
    为了表示对这场战役的重视,军长何绍周将前沿指挥所设在竹子坡,摆出一副要亲自过江督战的架势。
    尽管还没过去,只是做出架势,但士兵们都很振奋。
    军长督战,这是何等气魄。
    三个团围着滚龙坡三个子高地,打了一天结果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各个团都有了不小的损失。
    何绍周这时候发现了不对劲,第71军给他的日军情报有误。
    第71军在交接松山阵地之时,说松山上面的日军人数只有600人左右,打了这么多天理论上应该只剩500多。
    分散在6个日军堡垒群,每个堡垒群的日军顶天半个中队。
    可何绍周把亲自参战这段时间以来,接触过的所有日军进行了大概统计,发现人数远远高于600人。
    哪怕是最保守的估算,松山上面的日军最少也还有1000左右。
    这相差的400人,放到一场战斗中,足以影响战斗的最终结局走向,何绍周感觉此事很严重,立马向上峰进行了汇报。
    卫立煌一直在密切关注松山,得此情况立马进行了回应。
    电告第八军何绍周:“不能急于求成,应先弄清敌情,步炮协同逐一破坏,昼夜对壕作业,蚂蚁啃骨头。”
    何绍周村庄至今以来,他的打法本来就相对比较保守。
    打了这么多天才不到300伤亡。
    比起第71军一天就上千伤亡,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然。
    也正是因为何绍周打的保守,导致他接收松山战役打了十几天了,连一个子高地都没有拿下来。
    至今唯一的收获只有一个,那就是修了一条简易的桥。
    而修这条桥的时候,主力作战部队并不是第八军的人,82、83、117团这三个团守桥付出的惨烈牺牲,也因此没有算在第八军的伤亡之中。
    让别人的部队守桥的时候,下达的是死战不退的命令。
    让自己的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