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开局错把秦始皇当爹》正文卷第225章廷议,夺帅!

大秦:开局错把秦始皇当爹最新章节目录
   三日后。
    咸阳正宫。
    满朝文武皆手握玉圭,列于廷前。
    秦始皇端坐于上,环视廷臣。
    昨日已正式任命赵婴为中车府令,而赵高则是三族被迁至邯郸。昨天迁走的时候,整个咸阳都因此轰动。在公孙口卖力宣传下,也是顺利控制住了舆论。
    秦国有贪官污吏,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反贼。赵高这大老虎被扳倒,不知多少人大做文章。还说秦始皇是过河拆墙,不顾君臣之情。赵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辛辛苦苦扶持皇帝这么多年,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捞到。三族被迁至邯郸,且三代不能为官,家产也全都被没收充公。
    说白点,他们只是单纯喜欢唱反调。总能精准把握住相反面,然后大肆鼓吹宣扬。他们说的看似有道理,可却单单只说对他们有利的点。
    赵高自己干了缺德事,秦始皇依律惩治有何问题?更别说秦始皇算是给面子的了,只杀了赵擎,像赵高三族都能活着,这已是极其难得的法外开恩。要不是他有宗族身份傍身再加上多年辛劳,只怕坟头草都快有三丈高。
    当初赵高被判死刑,然后秦始皇破格赦免,结果一大票人抨击。还说他偏私,视秦律如无物。昔日公子驷犯律,商君也没直接额外赦免,而是选择惩罚公子驷的太傅,还把人鼻子给割了。
    总之这票人总能找出理由来,不唱反调他们就浑身难受。秦始皇都没往心里去,他要因为这些人烦心的话,估摸着早就被气嗝屁了。他现在就是秦国的天,坐在至高无上的宝座,何必搭理这票人?
    “朕昨夜收到北地的加急军报。”秦始皇抬起手中竹简,淡淡道:“此为上将军蒙恬亲笔所书,交由朕来决策。朕昨晚已大概看过,便问问诸位之意见。”
    “其一,推迟北伐时间,改定为冬末北进。寒冬腊月虽也不错,却也有其不利之处。若再等三个月,或许会更为顺利。诸位以为如何?”
    这要求并不算过分,李斯当即便站了出来。“臣以为可行,便是再等三个月也无妨。这段时间还能继续操练锐骑,补充兵器甲胄。待冬末出兵,对吾秦更有利。”
    “臣附议!”
    “臣附议。”
    一大票文臣纷纷站出来作揖支持。
    其实这事先前也曾商议过,只是屠睢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再加上秦始皇也确实着急。他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秦国开辟出个万世基业来。周遭的敌人,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别说三个月,就是三天他都不想等!
    冯去疾手握玉圭自旁走出,“臣以为现今的确不宜出兵。今年冬季远比往常更为寒冷,纵然我老秦人铁骨铮铮不惧严寒,可那马匹也未必能受得了。若推迟三个月,就如左丞相所言,对吾大秦更为有利。”
    能让左右丞相都支持,这可是相当难得。
    冯去疾走至旁边,继续道:“每年冬季过后,匈奴与其豢养的牲畜都会因饥乏力。而吾等则不同,大军驻守北地,三个月能好好养精蓄。待至寒冬出军,敌弱我强,于北伐自然是更为有利!”
    “那就再推迟三个月!”
    秦始皇办事效率素来高的很,既然都没人反对,就先直接定下来。等三个月的时间,他并不在意。况且,他知道蒙恬为何提出要再等三个月。
    “另外经过商议后,护军都尉帐下中护军献奇策。此策凶险至极,若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若能得手,我北地边陲则再无匈奴之虑!”
    秦始皇环视廷下,注意着群臣的表情。昨晚看到竹简后,他是整整一宿没睡。他也在思索着此策是否可行,毕竟机会极其难得。若是真能做到,这绝对是封侯的奇功!
    封狼居胥,饮马翰海!
    这就是卓草亲笔所提的八个字。
    仅仅只是这八个字,便足以说明一切。
    关于这事屠睢是极其赞成的,但蒙恬持保留意见。他始终觉得此事急不来,等夺回河套之地后完全能徐徐图之,再等个几年也能摆平匈奴乃至其余胡虏。冒险派八千锐骑北进千余里,这实在是太过凶险。
    对于此事,秦始皇心中其实也在衡量还未做出定夺。正好趁着满朝文武都在,也听听他们有何看法。
    “据书所言,将由上将军领兵与匈奴主力对峙。趁着匈奴后方空虚,再派人率八千锐骑北进千余里,而后直奔头曼城。此策若能行,则可永绝后患,诸位以为如何?”
    李斯脸色顿时变了变。
    现在他才算明白,原来推迟北伐是为这事。派遣八千锐骑长途奔袭千余里,谈何容易?若是在寒冬腊月里头急行军,可能不用遇到匈奴就得全军覆没。
    “臣以为不可!”李斯踱步走出,“北进千余里,实乃凶险至极。若是遭逢大雪封困匈奴围剿,区区八千锐骑又能如何?列位应当都知道,这锐骑几乎是我秦倾举国之力而成!马匹兵器甲胄,皆是最顶尖的。风险与收益,根本不对等,臣以为万万不可!”
    别看他嘴上说的漂亮,实际上还有别的考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这支锐骑真能大破头曼城活捉匈奴单于,那蒙氏便能凭此爵位一跃成为秦国最顶尖的军门。
    现在蒙氏地位是高,蒙恬与蒙毅一武一文堪称勋贵豪门。可惜,蒙氏与最顶尖的还是差了些许。因为蒙氏未有侯爵,不说彻侯哪怕是次一级的伦侯都没有。可这次要真让蒙恬大获全胜,蒙恬必然能凭此功封侯,他李斯能眼巴巴的看着这事发生?
    李斯不答应,蒙毅可不惯着他。
    好不容易有机会捞军功,怎能不答应?
    扩大战果,封侯也能更有把握!
    “臣以为此策可行!”蒙毅来至中间,抬手作揖道:“上将军择冬末出兵,正是考虑到寒冬时节对长途跋涉不利。匈奴胡虏多次南下,袭扰我大秦边陲。即便夺回河南之地,也不能永绝后患。不出几年时间,匈奴就会卷土重来,再对河南之地下手!”
    “臣附议!”
    “臣附议。”
    “虽说此策凶险至极,可若能成功,则可保北地边陲数十年的太平。臣以为应当试试,但要挑选合适的人选领兵!”
    冯去疾倒是无所谓,站出来抬手支持。冯氏在朝中地位相当稳固,平时与蒙氏私交也算不错。冯毋择与冯劫都是爵至伦侯,且官职不低。蒙氏就算崛起,那也威胁不到他们。
    “绝对不行!”
    “长途奔袭千余里,谁能担保不会出事?”
    “夺回河南之地已足够,何必要冒险?”
    “八千锐骑若是损兵折将,对吾秦不利!”
    “冒些风险算什么?只要能赢就行!”
    “畏首畏尾担惊受怕,还打什么仗?”
    “此策若能成,足以令匈奴胡虏再无翻身之地!”
    刹那间,秦廷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你反驳我,我就反驳你的反驳。
    就连博士阵营也不都是穿一条裤子的,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就差直接打起来。双方之间是互不退让,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望着他们争论不休,秦始皇当即拍了下台案,“够了!”
    “陛下息怒!”
    这事其实秦始皇自己也在摇摆,心里头暂时还没个准数。今日提出主要也是想听听他们有何看法,没想到互不退让,说了也等于白说。
    “此事就这么定下!”
    “陛下!”
    “朕心意已决,勿要再提。”
    秦始皇挥袖将此事定下。
    他是皇帝,他自然是想着战果越丰厚越好。而且他一直都有意提拔蒙氏,既然有此机会他也不会拒绝。但机会给了蒙恬,就看他是否中用了。
    “另外,诸位以为谁更适合率军北进?上将军给朕举荐了两位任选,分别是裨将军屠睢与中护军韩信。”
    “韩信?”
    “他是何许人也?”
    “似乎从未听过此人名号。”
    “裨将军屠睢曾与南郡操练楼船之士,更有伐楚之功。不论兵法谋略,皆是上上之选。精通骑射,诸多兵器也能施展。那韩信何德何能,有何资格与裨将军争?!”
    屠睢在朝中也算有些人脉,更何况压根就没几人听过韩信的名号。谁都知道北进千余里意味着什么,绝对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不挑选个合适的统帅,那就是看着八千铁骨铮铮的大秦锐骑去送死!
    “韩信乃泗水郡淮阴人士。”内史腾站了出来,拱手道:“其本为庶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不通秦律,便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后受友人接济,来至泾阳,阴差阳错成为左庶长卓君的门客,如今担任中护军。”
    秦腾本身就经常与他们来往,再加上负责治理京畿,关于韩信的户籍资料他这都有。他这么一说后,更多的人皆是露出鄙夷之色。
    说白点就是没啥能耐,靠着走后门当了个中护军?就这种人,有什么资格与屠睢争带兵之权?要把锐骑交给韩信,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臣以为交予屠睢更为合适!”
    “附议!”
    “附议!”
    “附议!”
    “率军北进千余里,必是凶险至极。若是不懂兵法谋略,只怕是带着他们送死。裨将军从军多年,经历大小战事上百起。这韩信不过仰仗护军都尉方能谋的一官半职,焉有资格领兵?”
    放眼望去,愣是没人支持。
    要说卓草率军奔袭,他们还会信服。毕竟这位天赐奇才带给他们太多的惊喜,连带着马镫马鞍也都是出自他手,没准就能出现奇迹。可韩信算什么,不过只是无名小卒而已,谁会信任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上卿以为如何?”
    蒙毅左顾右盼,他一直没说话就是知道秦始皇肯定会找他。如此简单的事,秦始皇却要拿出来说,就足以证明秦始皇心里有想法。他们与韩信也算有些交情,他也记得这位喜好直钩钓鱼的青年。
    能力倒是没亲眼看过,但扶苏曾多次赞扬韩信。说他是精通兵法谋略,自幼研习兵书,各种经典战例是信手拈来,分析起来头头是道。韩信自身武艺也不俗,也是精通骑射,与扶苏都能过招。
    先前打过几次交道,也知道韩信志向极高,不会甘心居于泾阳。蒙毅用脚趾都能想得到,韩信肯定是卓草举荐的,要不然他连提名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