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腊肉回来了!》第三卷我的中华五千年第30章旧时王谢堂前燕

我老腊肉回来了!最新章节目录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陈郡谢氏。
    谢氏,和王氏一样,是东晋时期的世家大族。
    在这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社会里,谢安在童年时,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
    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经在上层社会中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
    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一直隐遁山林间。
    升平三年,谢万被免为庶人。
    此事使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自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他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出仕的谢安尽心辅政,竭力王室。
    太元五年五月,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
    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苻坚草木皆兵,兵败淝水。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
    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
    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他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而淝水之战后,谢安功高震主,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
    太元十年四月,谢安借口救援苻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
    同年八月,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
    ……
    “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谢安不仅有卓越的军政才能,而且风流儒雅,多才多艺,世称‘大才叠叠谢安’,这对于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权臣来说,是很难得的。难怪祁元写道,‘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谢安其实挺会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下大雪,谢安问子侄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个才女,算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
    “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东晋历史上非常非常关键的胜利。这意味着,以士族为代表的精致文化得以保全,同时,也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巅峰。而谢安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风采,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典型。”
    “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是大家公认的东晋士族里,最有声望的两家。但是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便声望显赫不同,谢氏崛起的时间,就很晚了,直到东晋初期,都不太被士人阶级所看重。”
    “我插一句,我想看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你看个锤子,这就是祁元编的故事,谁能写出这种书法来?”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等,儒将也。”
    “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间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
    “谢安想纳妾,但是又惧内,他的侄子们想了个办法,在聚会的时候作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讽刺谢夫人。
    但是谢夫人也是大名士刘惔的妹妹,当世才女,见过东晋很多名士,和王羲之他们谈笑风生,比侄子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于是她淡淡一笑说,周公男子尔,若使周佬撰诗,当无此也。
    周公是男人啊,所以喜欢到处追求淑女。你们想想,如果由周姥来写这诗,你们觉得她会怎么写?”
    “感觉谢安就是抓住了恒温想当XX由想立XX的心理啊,这才劝住了他。”
    “门阀政治是不是比皇权独揽要好?”
    “谢安为什么要维护烂的不行的晋朝啊,直接让恒温篡了位,解了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北伐不好吗?”
    “谢安的才华当然毋庸置疑,但是在谢安出山以前,谢家的基本盘在谢尚的手里,就已经打下来了。”
    “我觉得谢安唯一的错误就是扶持司马皇室。司马曜和司马道这俩货真的太烂了!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啊,就把东晋搞得稀巴烂。”
    “没错,谢安就应该自立!”
    “谢安不仅最适合做丈夫,他还很适合做朋友、做父亲、做儿子、做同事、做领导、做下属。他唯一不适合的身份,恐怕就是做敌人了。”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有的人,怎么一边吹谢安,一边踩诸葛亮啊?服了。”
    “迷乱的两晋南北朝,风流的两晋南北朝。
    祁元的这一部书,出场人物之多,故事之复杂,算得上是华国独一份的。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他的故事脉络,无数的线,在祁元的笔下,如同珠帘,被一一串起,好看!”
    ……
    ……
    祁元现在每天除了录制《华餐厅》,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网上看大家的发言,关于《两晋南北朝》的讨论了。
    大家发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很多都写得很不错。
    这足以说明,祁元《五千年》系列的读者的文化素养,都是很不错的。
    很快,祁元注意到了一篇文章。
    “你们都在说政治,说名将,那我就带着大家看看这个时代的诗吧?看看祁元写出来的诗,有多牛逼?”
    ……
    ……
    在祁元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建安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
    他们提出了五言诗是“居文词之要”的。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有曹氏三父子(操,丕,植,)和建安七子。
    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认真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写的真的太好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是我心目中最有气魄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一首了。
    试想当年曹公平定北方,亲率80万大军饮马长江,若无意外即将扫平四海、统一华夏。
    在这样的场景下他当着将士作出此歌,求才、安天下。
    他心中天地之广阔可见一斑。
    人的气魄不在慷慨义气的辞藻,而在字里行间中映射出的一颗强大的内心。
    ……
    而建安风骨之后,便是正始之音。
    正音之风其最大特点是清谈。
    清谈之风,始于魏之正始。
    魏正始年问,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不务实际,清谈差勝,其风于盛洛下,其未流于两晋。
    其间代表人物大概就是竹林七贤了。
    中间还有一些五言诗,没什么意思。
    但是我很喜欢的,也是重点给大家推荐的,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有谢灵运山水诗和陶渊明田园诗。
    两个人的诗,写得太好了。
    陶渊明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在大自然之中,他收获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欣赏大自然的美,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胸中无数的苦闷,都在山水天籁之间获得了消解。
    在他步入仕途之后,始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官场无所适从。
    这时,他发现了,只有大自然,只有家乡的田园生活,才是他需要的,想要的。
    于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在大自然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轻松,优美的大自然,造就了他的诗情。
    在咱们当下越发内卷的年代里,陶渊明这样的生活,实在是令人向往。
    “我感觉陶渊明就是个清高且懦弱的人啊,所以他才选择了独善其身。”
    “他的诗好不就行了?”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的思考的人,一个有情怀的人。”
    “先生确实是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愿称之为文学上的巨人,男人里的懦夫。”
    “我最喜欢《桃花源记》了,文章很短,但是读起来给人一种很玄很仙的感觉,如同不在人世,出入化境一般,真舒服。”
    ……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世家,是谢玄的孙子。
    谢家世代崇奉道教,到了谢灵运这里,又熏染上了佛教的香火。
    谢灵运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他是一个十分任性任气的人,缺乏做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所以后来谢灵运渐渐地将巡山游水、模山范水作为了寄托情趣抒发心灵的渠道和手段。
    所以他笔下的诗,才会显得那么清澈明净,自然可爱,且物我相融,浑然一体。
    读他的诗,就是在读他的心灵,读他的喜怒哀乐,读他的忧郁和挣扎,孤独与淡定,愤懑和抗争。
    “如果说陶渊明这种诗体可以称为田园诗的话,那么谢灵运的诗,应该怎么称呼呢?山水诗?”
    “谢灵运其实挺自负的,他这辈子,唯一服的人,就是曹植了。他对曹植的推崇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说,天下的才华有一石,曹子建一个人可以独占八斗,而我一个人可以占据一斗,剩下的一斗,则是自古以来,所有人的共同瓜分。”
    “哈哈,天下帅气共一石,我独占十二斗,天下人还欠我两斗!!”
    “谢灵运16年的军旅生涯,没有什么亮点。他恃才傲物,经常有触犯法令的行为发生,所以当时的朝廷也只当他是个有些才华的文人,而不是当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