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三百零三章天下英雄谁敌手(五)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不想在熊汝霖的身上纠缠。
    不过是一点舆论揭露的事实,不是啥大事,在熊汝霖放建奴们进来之时,就应该想过被发现了之后,回事一个怎样的结局。
    “卢象升在雍州,有段时间了吧?现在的西安府,治安是不是已经稳定了?”
    转了一圈,再次想起了都快要被遗忘的卢象升。
    距离太远,每一年回京述职,也只是两次。
    在湖广的灾情出现之前,可都是一直在报平安的,雍州的贫瘠和旱灾,早就掏空了最后的底子。
    要不是那个地方是最先开放市场的。
    还建设了不少的工厂。
    雍州的百姓生活绝对不好过。
    相比较而言,冀州要好的多,尽管那时也遭到了兵灾,却都被挡在了京师脚下,对后面的各个县城危害不大。
    “雍州多山,官道不好修,需要巡逻的地方很多,卢象升已经上书三次了,都是想要补充兵力。”
    晁刚思索了一下,就从脑海当中,翻出了卢象升的那些奏疏。
    奏疏一式三份。
    一份雍州军部存留,一份送到了晁刚的手中,还有一份就在崇祯的御书房。
    练兵和输送兵员,一直都是晁刚在做的事。
    卢象升的要求他就是看到了也无能为力,手上没人,也就只能暂时的压下了。
    这一点,崇祯也是心知肚明。
    “告诉他,让他再忍耐一段时间,等到年底一定给他调派一万的士兵过去。”
    崇祯是看过雍州地图的。
    现在卢象升的手中,做多只能维护住当地的治安,配合好当地的巡捕司,要是在这个关头,吐鲁番的人再忽然打进来。
    大明的乐子可就大了。
    一家单挑三家。
    再厚实的底子,也会被打的千疮百孔。
    八月十五的一夜。
    各级官吏们就在各种繁杂的事物当中渡过。
    也就只有不需要多操心的老百姓和工人们,还能美滋滋的过一个幸福的日子。
    许多时候,成为一个一无所知的平凡人,或许也是很快乐的,当然,前提之下是这个朝廷能够真的让百姓们过得好。
    不然,普通人哪还有心思过节啊。
    翌日。
    天空的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
    几匹快马高举着令牌,一边吆喝着“紧急军令,闲人避让。”
    一边风一般的进了刚刚被打开的城门。
    随即,安静的街道上,就响起了一连窜的马蹄声,声声敲打在街道两旁的住户耳中。
    能够在京师生活的人,才清楚的明白,这样的马蹄声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一下惊坐起,扭头看向外面,口中喃喃自语道:“这是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也有人在之前的报刊上,了解过最近大明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心中猜测着:是不是外面的敌人,又在趁火打劫了。
    好不容易老百姓们才过上了吃饱的日子。
    没有谁愿意再回到从前。
    大部分的心中,都希望,大明依旧能征善战,依旧所向无敌。
    而也就是在这一天,市面上的各种香,都卖的快要脱销了,每一家供着的神像前,香火就没有再断过。
    这些,也是崇祯在事后才知道的。
    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百姓的诉求,总是最简单不过,他们能够做到的,暂时也只有这些祝福了。
    道院的会议室,暂时成了朝会的另一个地点。
    崇祯晚上没有睡踏实,早上早早的就起床了,洗漱过后,刚刚走进会议室,才发现,还有比他起的更早的人。
    李长庚,晁刚,骆养性,高桂英,邢氏等等,只要是入籍朝堂上的一些重要大臣们都起来了。
    “今日有什么新消息?”
    目光扫了一圈,崇祯迫不及待的问道。
    “湖广一带的消息,路途遥远暂时还没有传过来,蓟州的消息有四份。”
    晁刚拿着今早快马来报的战报递了出去。
    “那就说说蓟州的。”
    崇祯对于蓟州的军情,心中又所考虑,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无论是皇太极还是林丹汗都不可能迅速的打破关卡的。
    “喜峰口昨晚天黑一战,打退敌军十里地。”
    “马兰峪战火从未停止过,我军的伤亡没有。”
    “古文口的敌军攻城并不猛烈,打打停停。”
    “居庸关暂时没有见到敌人来袭。”
    崇祯坐下之后,笑着说道。
    “总算全都是好消息,这么看来,皇太极和林丹汗,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可以不用在乎了。”
    连续紧张了好几天,全都是内忧外困,此时仿佛雨过天晴,只需要专心的考虑湖广的赈灾问题即可。
    “还是皇上料事如神,臣这几天可是没有睡一天的安稳觉,虽然都是在说湖广的问题,可在放心不下的就是建奴和蒙古人的问题。”
    李长庚精神焕发的高声说着心里话。
    而他的心里话,实际上也是在座的所有人的心里话。
    “是啊,湖广的问题其实好解决,最多就是多花点钱的事,建奴和蒙古人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啊。”
    骆养性是被当年,皇太极带领着队伍,一路冲山海关杀到了京师脚下,是真的吓到了。
    虽然后来打退了建奴,可对蓟州和通州一带,造成的损伤和恶劣影响,估计两代人都没有办法消除掉。
    “现在的大明一天一个样子的正在强大,你们眼中的心腹大患,用不了多久,就都是矿上的最好劳力。”
    只要在给他发展一两年,最好是清理完毕大明的内部,还培养出来了不少的学子,到那时才是他这个皇帝,当得最舒服的时候。
    有人干活,也不需要他来操心了。
    也就可以坐着马车,好好的游玩一下大明的大好山河。
    在京师,接到四个关卡的各种最新情报,气氛开始活跃起来的时候。
    最先开始攻城战的却是一直都没有动静的林丹汗。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
    露珠还挂在草叶上,昨晚的雨水来的很急,也很大。
    对早就习惯了的逐草而生的蒙古人来说,风餐露宿是常态,要说一点影响都没有肯定是骗人的。
    只是不多而已。
    在迅速的吃过早饭之后。
    就开始想着居庸关出发,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上,立刻就动手组装投石车,云梯等攻城器械。
    按照现在的对比。
    不难发现,林丹汗在某些准备上,要比皇太极准备的更加充分。
    在底蕴这一方面,曾经强大过的蒙古人,确实要比满人要好的多。
    居庸关上。
    此时四周还在雾气的缭绕之中,依山靠水建立的关卡,易守难攻是一方面,风景秀丽也是很难得。
    王冲等了一晚上的敌人,都没有等到。
    偏偏在雾气散开之后,就来到了居庸关前面的十五里之外的地方。
    “咱们的火炮,打不了这么远,可惜了。”
    陈士达双眼布满了血丝,拿起望远镜,仔细的看了看远处的营地,看上面的旗帜和身上的穿着,都是蒙古人的打扮。
    “攻打居庸关的人是林丹汗,这是想要给他们蒙古人的祖辈们报仇了?”
    居庸关的历史,从大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之后,所有的大小战役,都是和蒙古人有关。
    天下雄关何其多。
    偏偏就在居庸关之前,蒙古人是没有办法踏进中原一步。
    王冲远远的瞧了一会。
    “报仇?你这就小看林丹汗了,他不但要报仇,还要凝聚蒙古的人心,现在大明,大清和蒙古的变法,就蒙古人走到了最后,正如《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一样,谁做的好,谁就强大。”
    陈士达是想不了这么多的。
    三国他也读过,却都当成了故事,那想过其中蕴藏的道理。
    突听一阵“呜呜”的号角声响起,远处的蒙古人就开始推着攻城器械,缓慢的往居庸关行进。
    “呵呵,堂堂正正的攻城?太小看咱们了吧?”
    陈士达担惊受怕了一晚上。
    敌人爽约了,却在第二天早上,摆出这种阵势,肯定是没有在大明的手上,吃过火器的亏。
    “应该不是小看,安排火炮手,攻城器械到了攻击范围之内,就给我狠狠地打。”
    放长击远,在有射程又是的情况下,是和能迅速的对敌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只要敌人想要做到的,自己就破坏。
    这也是兵法中的一部分运用。
    居庸关前的林丹汗,不清楚大明火炮的射程,为了自身的安全,才落在了后面,这种行为,落在很多蒙古勇士的眼中,都是怯弱怕战的行为。
    不过林丹汗没有一点想要改变的意思。
    只要能够打下居庸关,就不会有人说他懦弱,因为胜利才是最好的辩解,其他的都是多余。
    队伍在缓慢的行进。
    前方的人扛着大盾牌,后面的人则是推着云梯,而云梯上面就是蒙古的神射手。
    为了对付大明的居庸关。
    林丹汗已经倾尽了全力,要说还有那个地方不满意的,就是还有许多的部落,一些是因为距离太远,另一些则是根本就不服从于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远的就不必说了。
    不服从于他的那些部落,不用想就知道是和皇太极联系到一起了。
    不来还好,要是来了的话明还得分出一部分精力来提防。
    速度虽慢可气势不能输。
    十几里地,走走停停,在离着居庸关还有两里地的时候,就听到山林回荡着雷鸣声,明明刚下过雨。
    却又仿佛惹怒了天上的雷霆一样。
    大雨没有落下。
    落下的却是炮弹雨。
    火炮的响声并不齐整,打击的距离也是有远有近。
    十几架云梯,瞬间就有两架被炸成了碎片。
    林丹汗就在后面跟着,眼睛发直了的瞧着前方,高大的云梯,制作起来不容易,想要毁坏也是很难的。
    可刚刚他看到了什么?
    雷声响,云梯碎。
    大明的火炮,现在已经嗻么厉害了吗?
    “咱们的投石车,能不能够打到那么远的距离?”
    林丹汗怔了怔,向身边的人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