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百九十七章坐断东南战未休(十九)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是夜。
    夜空无月,也无星。
    凉风掠过喜峰口,看不清楚的大明军旗和国旗,迎风招展。
    安静的除了虫鸣。鸟叫,知了的吵闹,几乎就没有旁的声音了。
    稀奇古怪的一场接触站,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已经消失在了夜幕当中,城墙上的两门火炮,炮身上的温度,证明着刚刚确实打了一场仗。
    一场胜仗。
    如今的军队中,军纪真的是不错。
    张春自己都觉得自己领导的是精锐中的精锐,实际上不过是第二梯队的队伍而已。
    最能打的,还在辽东的大凌河堡和右屯。
    于此同时。
    马兰峪的关卡处。
    不同的位置,抬头看天,夜空也是不一样的。
    满月当空,在这一天,本是大明的所有人团员的日子,可皇太极不管这些,他算好的这个日子,正是觉得大明的军队,在这一天回事最为松懈的时候。
    夜晚是黄太极认为最好的保护色,能够保证自己可以更加接近关卡而不被发现。
    “夜空中的这轮圆月,相当讨厌。”
    黄太极喜欢这个重阳佳节。
    可不喜欢头顶上的这一轮圆月,因为明亮的月光,会让他的队伍更早的暴露出来。
    “确实相当讨厌,队伍当中的法师,也说了今晚没有一丝风,也不可能有云遮月这一天象。”
    自从在盛京推广开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怎样去借东风,也让一些对天象的利用很有经验的人明白,对自己好的天象,是多么大的助力。
    他们当年对战蒙古人的时候。
    也是因为当时刮得顺风,帮了他们不少忙,要不然那能够轻易的崛起?
    而那时,对多数人来说,就是上天都在帮他们。
    “咱们已经占了夜视的大便宜了,上苍对咱们不薄了。”
    代善抬头看了看夜空中的明月,心中尽管也是厌恶,可汉人的书上谁的不错;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大清已经拿到了最大的好处,也就不要在苛责老天爷不保佑了。
    毕竟,湖广的那一次地龙翻身,就是上苍对他们大清的一次偏心,已经这样了,还想怎么样?
    贪心可是要不得的。
    “说的也是,你给朕说说,这次咱们大清的勇士们,能不能入关?”
    皇太极的暗探工作做得其实还不错,选择从马兰峪入关,这一次打劫的就是蓟州的那些铁矿和工人。
    只有这两样是他们紧缺的。
    而解决了铁器之后,才有底气和大明掰掰手腕。
    不为了能够打赢,大明的人口太多了,一换一他们大清都换不起,只是为了能够在大明打过来的时候,可以自保。
    想来也是心酸。
    怎么忽然间,在大清正是最能打的时候,就忽然遇到了无解的火枪兵了呢?
    “一定可以的,在天还没有黑之前,就有目力极好的斥候,看过马兰峪关卡上的布置,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而起还很散漫,一点都没有发现咱们的主力,已经来到了这里。”
    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代善只能往最好的方向上去想,去说。
    扰乱军心,是大忌。
    同一时刻,隐蔽在城墙后面的高杰,正悠闲的吃着行军粮,没有酒水,只能用烧的观塘的茶水代替。
    “今晚的月亮挺圆的,你说建奴会不会因为怕自己被暴露,今晚不会选择攻城?”
    满桂没心思吃饭,他抬头看向了夜空那轮明月,大明是有照明弹的,可在高额的造价面前,他没有尝试过在晚上发射出去是个什么效果的。
    自然对天时颇为关注。
    “建奴一定会攻城,不然他们也不会等到天黑了,不过是今晚的月色更好一点罢了。”
    高杰正说着,忽然一顿接着又道:“皇上还说给每一支军队安排一位钦天监的人,专门在打仗的时候,观察天象的,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也没点动静,不会是不给了吧。”
    闻言。
    满桂吓了一跳,钦天监的人进入军队,那不是论弹琴吗?
    看天上星星的人,能够打仗?
    再说了,钦天监的人,办的可是皇差,能放下身段去军队?
    “真的假的?”
    “自然是真的,哦,对了,当时你还不是朝廷任命的尉长,所以这件事情你应该还不知道。”
    “钦天监的人去军队干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观察天象,看哪天有雨,那天什么时候起雾,反正和天气有关的,都要给出一个大致的说法,好配合当地的军队作战。”
    高杰说的理所当然,满桂却是对如今的军队,使用的各种人才,感到了一种让他心中恐慌的奢侈。
    曾经还以为,只要朝廷能够给发足粮饷,就是谢天谢地了。
    现在看来,当时自己的想法,真的是格局小了,应该再往大里多想想,不然自己打仗都不会舒心。
    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优劣。
    回头再看看曾经的朝堂,那些大臣们真的得送去好好的劳改一番,都是些什么东西啊,只顾着做人上人,合着打仗死人,不是他们家的所以一点都不心疼,不愧疚。
    “你估计,这一次咱们能不能挡下建奴?要知道对面可是差不多十万人的士兵。”
    白天的时候,斥候们也只看了个大概,黑压压的一群,不站在高出,很难准确的确定人数。
    只有在天黑之前,瞭望塔上的旗语兵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数字。
    五千人都已经很难对付了。
    现在十万人应对起来就更加的艰难。
    每逢大事有静气。
    高杰的镇定,也影响了满桂,一个人在这么多的敌人面前,还能够悠闲的吃饭喝茶,这个才是史书上描述的那些名将的姿态。
    这一点,他得好好的学学。
    “肯定能挡下,这一点不用怀疑,估计就是消耗的物资多一点而已,不过这个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明朝廷有钱。”
    高杰说的底气十足。
    仿佛打仗就是在花钱,花的越多,胜利就来的越容易。
    然而事实上还真的就是如此。
    辽边的边市做生意是在花钱,此时御敌于国门之外也是在花钱,不同的是,辽边边市有点赚头,而马兰峪则是在亏本经营而已。
    高杰不知道的则是,这几天,李长庚已经快要骂人了。
    流水的金元,还没有开战就“哗啦哗啦”的往外流,若不是还有点底子,很可能连士兵们的粮饷都要发不出来了。
    当然,边关的战斗,花费的还是小数。
    大头还是湖广的赈灾。
    每安置一个人,就要有一个人从吃喝拉撒汇总出来的物资总和,这个还是王盈和阚玉树两人不分昼夜的算出来的数字。
    他当时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差点就站立不稳。
    很想给皇上说一句:这灾咱们不赈了吧,实在消耗不起啊,要不你看臣着百八十斤的肉能值几个钱,也当了算了。
    而此时最痛快的就是那些开办工厂的人。
    几乎每一个工厂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倒不是临时涨价,而是在原本的价格里面,出货量给增加了。
    为此许多的工厂主,都是吃不好,睡不香。
    钱多了,那在手里,心里也不踏实了,朝廷又不站出来号召捐款,让他们想要给出去一点金元都找不到门路。
    不得已之下,只能自己临时组建了一个捐款小组织。
    没成想,这个组织建立之后,收到的金元更多了,本来就是往外送钱的,却看着堆积如山的金元,差点吓破了胆。
    不是任何一笔财富,都会让人眼红的。
    最后找来找去,就找上了高阳县的孙家,孙承宗的长子孙铨,如今都已经知道了孙承宗跟着陆鸿轩去往湖广赈灾了。
    找上孙铨也正是唯一的一个人选。
    “孙族长,你可要拿个主意才好,这捐款来的也太多了一些。”
    说话的人是骆养志,若是想要找人牵头,作为大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弟弟,找自己的哥哥才是正经事。
    找到了他的头上,孙铨不得不掂量一下,做了这个捐赠组织的领头人,会不会把自己给坑了。
    骆养志也很无奈,更无奈的就是骆养性。
    骆养性可以让自己的弟弟建设工厂赚钱,本来一切都好好的,赚的钱虽然多,比在庄稼地里刨食,简单,快捷的多了。
    可随着朝廷不断的下订单。
    而且是每一单一结账,短短的七八天时间,就赚的连他们最贪婪的人,都觉得是活在了梦里不踏实了。
    “是啊,每天我看着这么多的金元,就生怕家中遭贼了,到时候浑身是嘴都说不清楚,这里也只有你最合适做这件事情。”
    洪承畯在自己的侄子满月之后,一直都没有离开京师。
    洪承畴的手上,也是有几个厂子需要人来经营的,刚好自己的弟弟无心仕途,就是最佳的人选。
    孙铨看了一圈。
    (本章未完,请翻页)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惹不起的。
    现在找到了他的门上,不给出一个好点的建议,不用自己的父亲回来收拾自己,他自己都得先把自己给收拾了。
    一屋子的人,都在等着而他说话。
    可这样的话,是能够随便说的?
    悄悄的看了一圈,发现只有皇家工厂的人没有一个前来,而夹杂在一群男人当中的三位女人,可是很明显的目标。
    其中一位叫做暗香,这人他知道,是李定国的准夫人手下的一个丫鬟,现在管着疏影服装厂。
    另一位则是一个陌生的女孩,其身份也是不容小觑,虽然看着有点陌生,可只要长脑子的人,都知道,是卫武军的将军王冲打算迎娶过门的夫人,手下的一个主管。
    最后一位也不逞多让。
    物流转运使邢氏弄出来的一个工厂,派来专门管理的重要人物。
    “不知三位小姐,有什么要求?一并说出来,我好参详参详。”
    眼珠子一转,孙铨就打上了这三人的主意。
    这些男的不好糊弄,女人就好说话的多了。
    三个女孩本来就站在一起,小声的嘀咕着什么,忽然场中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她们的身上,心中还是一慌。
    “什么要求?”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