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百九十二章坐断东南战未休(十四)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苏茂相瞧着洪承畴所说的敌人进军路线。
    “是上一次建奴出关走过的马兰峪?”
    “不错,正是马兰峪,他们也只对这一条道路熟悉,不过其他的方位,也不能不防。”
    “他们就不怕,再次中了埋伏?”
    “应该是不怕的,要不是咱们有望远镜这样的神器,说不得还真的会中了皇太极和林丹汗的计谋。”
    说道这里,洪承畴心中还是有点后怕的。
    无论是皇太极和林丹汗,能够把情报做的天衣无缝,真的需要一点手段才行。
    大明在发展暗探,人家建奴和蒙古人也没有闲着。
    “这么说,敌人还不知道,咱们大明已经洞悉了他们的意图?”
    苏茂相不懂打仗,可知彼知己这句话,还是清楚的。
    对于洪承畴的安排,也就多了不少的信心。
    “可以这么认为,不过最好抛开这种先见之明,皇太极和林丹汗都是一时人杰,这样的人用兵,本就是无迹可寻,就算是洞悉了他们出兵的方向,只要没有全面的发起进攻,就没有办法确定攻击的是那一段城墙。”
    “那么,洪将军希望本官怎么配合?”
    “组织人手运送物资,只要物资足够,任他敌人再多,也没有办法越过防线一步。”
    洪承畴有这种自信。
    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打击敌人,可要比深入大漠或者草原更加有利。
    “好,我这就去做,不过还要洪将将军,给出几个目标才行。”
    洪承畴点点头,这是老成之言。
    物资要运输,也要送到目的地才行。
    “于参谋,你们先推演一下,看看敌人大概会从那几个位置进攻。”
    “居庸关,古文口都有可能,不过马兰峪的几率更大一些。”
    于参谋是新近从皇家军事学院出来的人才,暂领参谋长一职。
    他需要军功才能够转正,而之所以让其他早就在参谋当中的人服气,就是因为此人在沙盘推演上面,就没有失败过。
    虽然是纸上谈兵。
    可各种军事素养,真的不是曾经那些在各个队伍当中,抽调的半路参谋要强的多。
    他的全名就叫于振华。
    至于原名早就放弃了,狗蛋毕竟不是很好听,振兴华夏就能说明了他的志向。
    “哦,为何略过喜峰口?要知道,第一次建奴入关的时候,走的就是喜峰口。”
    洪承畴心中明白,喜峰口也不再自己的考虑范围,可还是要听听参谋们的意见,集思广益总是能够拾遗补缺。
    “正因为建奴们走过了一次,这一次才不可能再走,那个位置地段狭窄,只要军队人数多了的话,根本就施展不开,很容易造成添油战术。”
    喜峰口的那一次经典战役,也早就被录入了军事课本。
    随着各种解读,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秘密可言。
    当年要是建奴入关的时候,走到而不是喜峰口,而是马兰峪的话,只凭借孙将军和卢将军两人的队伍,真不一定能够拦截下来。
    那时的物资和火枪,以及军队的训练和战术的运用,都达不到现在的水准。
    射击的速度更是不要提了,只要被敌人近身,那样的状况简直是惨不忍睹。
    “说的不错。”
    洪承畴也没有要补充的了,扭头看向苏茂相道:“苏大人现在也听到了,物资的运送位置,就是这三个地方。”
    马兰峪离着蓟州很近。
    其他的两个关卡就很远了,他的职务虽然是蓟州知州,可关的地方也很多,暂代了通州,顺义,昌平和遵化。
    手上可用的人,只要动员起来,暂时能够解决运输的任务。
    就是多换一点金元的事,在在写地方,随着战乱平静,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增长,更有着不少的工厂。
    税收也很充沛。
    朝廷的拨款也很多,盈余下来的,足够施展一场大范围的活动了。
    “行,我这就去安排,不过到时候洪将军,也得派几个人跟着运输队,指引方向。”
    随后的几天,蓟州很繁忙。
    在不耽误各行各业的运转的情况下,三支运输队伍,就在六名精锐士兵之下,奔赴到需要的地方。
    而洪承畴也开了一个短暂的会议。
    喜峰口是不用考虑敌人的进攻,可也多派了一千人前去驻守,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其他的人员都被送往了马兰峪。
    随之而来的就是王冲的队伍,卫武军只打过一段时间的城防战,对于如何防守反击的心得,比在外野战的经验都要丰富的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将军,王冲往将军,已经带着卫武军前去驻守古文口和居庸关了。”
    传令兵拿着一封军部公文跑了进来,递给了洪承畴。
    “这么快。”
    洪承畴脸现讶异,很快就看完了上面的内容,喃喃自语道:“卫武军中还是有人才啊。”
    他是经过了多条消息,才选择了这三个位置。
    可远在京师的王冲,只凭借只言片语,就确定了建奴和蒙古人将要进攻的位置。
    “果然,能够做到将军这一步的人,就没有一个简答的。”
    洪承畴摇晃了一下脑袋。
    对于王冲的选择,他很赞赏,毕竟两人所想的都差不多,只是王冲实在太过年轻了一点,而他已经人到中年了。
    另一边。
    已经急行军走到了昌平县的王冲,停下了队伍。
    “许昌出列。”
    “将军,请下命令。”
    许昌本以为,自己要和陆鸿轩拉开差距了,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迎头赶上。
    道院虽好,可捞不到战功,就升不了职务。
    将军,他也想要。
    用皇上说的话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一个好士兵。
    真的是深得每一个士兵的心声。
    “你带着一半的人前去古文口驻守,记得咱们是在打防守战,你以前在京师的时候怎么打,现在就怎么打,别去道院待了一段时间,就不会打仗了。”
    王冲没打算和洪承畴会合。
    兵进神速,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耽搁。
    还不如早早的选好离着最近的位置,免得多跑一趟,相信洪承畴很能理解他的做法。
    毕竟,两人的职位一样,谁指挥谁都不是很好弄。
    他已经揽了两个重要的关卡,也就解决了洪承畴兵力不足的隐患,只剩下一个马兰峪要是还守不住。
    他都要怀疑,是不是洪承畴要学习袁崇焕了。
    许昌再次行礼,大声的喊道:“得令,保证完成任务。”
    没有立军令状的说法,什么守不住提头来见,要那玩意要啥用,还不如干脆一点为好。
    “祝你武运昌隆。”
    王冲抽出佩剑,在许昌的肩膀上一点,随即收回。
    许昌领命之后,就带着人去往古文口方向了,那里身后就是密云,补给各方面也能够及时解决。
    只有居庸关虽然更加险峻。
    可也是最难防守的地方,王冲给自己分配的,就是最难得一个。
    “咱们也出发,在今日必须到达居庸关。”
    **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
    “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居庸关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与嘉峪关相似,但是两关的东西位置不同,且嘉峪关比居庸关修筑时间更早。
    相当于嘉峪关(建于1372年)比山海关(建于1381年)早建九年。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
    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
    王冲率领的一万人火枪兵,连续急行军,在天刚黑下来之前,来到了南关。
    南关瓮城呈马蹄形,南关主城门南北走,向上有重檐歇山城楼一座,此地也有驻军守卫,只是数量不多。
    “城下何人?”
    天刚黑下来,关门就已经关闭。
    城墙上巡逻的士兵,远远的就看到于大队人马过来,问话的时候却一点都不胆怯。
    “让你们陈尉长出来见我,就说京师卫武军将军王冲前来支援边关。”
    说着就让自己的手下,拿了一块令牌,晃了晃。
    城墙上立刻就有吊篮垂下,把令牌放入其中,然后收了上去。
    “你们等着。”
    其中一名巡逻的士兵冲下面喊了一句。
    没有军令,公文,每一个将军自己的令牌也能够代表身份,当然还是要见面才行,毕竟小兵可不认识将军的模样。
    陈尉长,原名叫做陈士达,原来就是洪承畴的手下,少年老成,进攻不足,防御有余。也是居庸关已经有几十年没有遭到战火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所以才派了这么一个人前来驻守。
    此地早就没了,原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而没了财富的流通,也渐渐的不在热闹了。
    要不是防备着瓦剌的进攻,这里几乎只会留下不多的人,看守者。
    陈士达每日这个时候,都要巡视一遍居庸关的每个角落。
    他的手下士兵很少,所以就必须更加仔细才行。
    在皇上手下当兵,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原本年可有可无,还会被人辱骂的“丘八”,摇身一变,到现在居然比许多文臣都有前途。
    此时他正走在北券城城墙之上,这里有新云过来的火炮五门,早就代替了原来的大将军铁炮和竹节铁炮。
    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射击的准确性也更加的高。
    而且需要的炮兵也更加的少。
    他是尉长,手上有一千人,五十人伺候火炮,去他的人都是火枪兵。
    守卫这么大的地方,一千人撒出去,真的是不够用。
    每一次见到居庸关前面有牧民赶着牛羊放牧,他的心中就很紧张,要是不留神,被人钻了空子,他死了不要紧。
    连累了洪将军,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