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百三十一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五)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回想过往。
    孙传庭有理由相信,他们这样的军人能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
    就是那些士兵们的福利问题,也不用人去费心的操劳,更不用在朝堂至上和那些文人们挣得面红耳赤。
    完了还要被人骂一句“丘八”。
    最后拿到的也不过三瓜两枣,塞牙缝都不够,说是军队,还不如说是叫花子团体来的更好一些。
    翻开历史,从武则天的大周结束之后,有哪一个朝代会对于军功这么看重?
    从不赏边功,到莫须有。
    最后再到离他视线最近的,南征北战,战无不胜的戚家军覆灭。
    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崇祯能皇上,对他们这些当兵的已经仁至义尽了,接下来就该他们付出忠诚了。
    所有来军队里,一开始混吃混喝的人,到最后都有了这种觉悟。
    当然这也是崇祯敢于变法的底气所在。
    当日在山林之中受伤的士兵有一百一十二人,可谓是损失惨重,几乎是两什的兵力全完了。
    什长受伤两位,战死一人。
    孙传庭过来说明来意之后,所有人就答应了下来,一身的伤势,也没办法继续服役了,就是舍不得军队之中的待遇。
    要知道,他们拿到的薪俸可是要比地方上的官吏差不多,多出一块银元的。
    更重要的是,吃喝拉撒,换洗衣服和鞋子,全部都是军队在管,而到了地方上可就只有薪俸可拿了。
    这也是不少人不肯转业的原因。
    李定国得了准确的消息,就清晰的感觉到,所有的准备已经做好了,就等着京师的公文下达。
    只有当地的百姓们,对于暗流汹涌的衮州,还没有多少人察觉。
    每天天一亮,睁开眼睛洗漱完毕就要上工。
    虽然每天只能干活四个时辰,可家里有农活的人家也不少,只有没有土地的人才会闲的无聊的在城内的茶馆中听曲。
    或者去酒馆之中喝酒吹牛。
    巨大的消费让每一个被孙传承他们清理过的县城和城镇,都出现了繁华的迹象,而各种在冀州和雍州买的非常好的物资。
    也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不过随着各个县城工厂的建设结束,能够拿到的货物就更加齐全了。
    随着财富的流通,在粮价不变的情况下,不少商家都赚的盆满钵满,只是碍于官道修建的速度太慢。
    根本就赶不上他们出货的速度。
    为此还有不少商人拿出了更多金元,捐赠给张国维用于修路。
    “哎!花钱也是会让人痛苦的。”
    张国维找上门来,对着李定国诉苦道。
    以前是缺少金元,也缺少供人,现在钱多的,他看着都怕,都不知道怎么花了。
    早就知道这些开办工厂的人,赚的钱最多,可没想到会这么多。
    其实是张国维想岔了,工厂一开始的盈利并不多,只是少了长途运输的环节,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
    而想要商品卖得快,就必须运输的更远才行。
    享受过冀州和雍州的水泥道路,就没有人能够忍受的了那种泥泞的土路。
    得了收益的人,恨不得立刻把全衮州的路都修一遍。
    因为他们发现,随着他们捐款修路,张国维混会做人的就在修路的路段上树立一座是被,上面就刻着修路捐款人的名字。
    本来这个也没什么。
    其他地方修路,也都有刻录捐款人名字的事情,然而这次不同,随着人命的传播,居然可以带动自家的生意向上上涨。
    广告这种新鲜的事物,还没有被人发现其中的价值。
    反正就是他们觉得自家的生意好了。
    同样的物品,捐款的人家,买的就是比不捐款的买的多,于是接下来的一幕就很明显了。
    商人们的捐款,瞬间就大方的多了。
    毕竟捐出去的钱,能够从生意上赚回来,长此以往,细水长流之下,谁也不敢轻易忽视这种神奇的情况。
    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是在积德行善,才感动了老天爷让他们发财的。
    随着数算的传播与重视,有钱人家里,也都养着一两位懂得数算的人,画出了一些数据图纸,上面标注的生意好坏更是一目了然。
    李定国刚刚批示完一份公文,花钱修学校的。
    整整一百金元,让他手上的财政有缩水了一点,他还想着如何向京师要钱呢。
    听到张国维这话,心里就来气。
    同样是在花钱,怎么张国维的钱,就是越花越多,自己精打细算的则是越花越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你知足吧,我现在还在为了钱头痛呢,京师的助产钳已经弄出来了,需要在每一个县城建立一所妇幼院,这个是要花钱的,现在还有图书馆,学校。”
    说着转身看了一眼自己身后的衙门。
    破破烂烂的根本就不成样子,前一任的官员,只顾着捞银子,就算是办公也在自家的家中。
    衙门是个什么样子。
    他是一点都不关心,当然每年向朝廷要银子修缮衙门的款项,可是没有少要。
    当然最后全部进了他的口袋,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当地的官员勤俭节约,两袖清风,廉政爱民。
    可事实上就是,一个个富得流油。
    李定国都没有机会重新修缮一下自己住的地方。
    此时他都不敢想,远在京师的李长庚,对于这种大范围花钱的方法,国库可还支撑的住。
    “要不把你的那些钱,先挪用给我一点,到时候还你。”
    李定国打着商量。
    反正张国维一时半会还用不完,而工程虽然每一天都结账,可到底剩余的太多,这里还没有把明庭宝行铺开。
    就算是存款,暂时都没有办法。
    每一天抱着金山银海的,也很危险啊。
    “嘿嘿,你要是不怕查,想要多少,我就敢给你批多少。”
    挪用款项,是最大,最难以监管的一项财务工作,崇祯在还没有建立起的最高效的财政部门之前,可不敢轻易地疏忽没一点细节。
    为了有人上下做小动作,就给专门禁止了。
    李定国听张国维这么一说,右手扶着额头,摇头苦笑。
    “我觉得你是来看我笑话的,是不是觉得我花钱只出不进很有意思?”
    张国维双手一摊,怪笑道。
    “你总算是说对了,用皇上的话说,老夫就是来嘚瑟的,你能怎么样?”
    “······”李定国。
    他确定这老头最近不正常。
    越活越像个小孩,上次还专门找上门来,说是自家工程队的伙食,都比他们衙门的伙食好。
    这一点没错。
    错的却是他在李定国吃饭的时候说这话,弄得他瞬间觉得自己碗里的饭菜不香了。
    而为了让手下所有的官吏,干活不懈怠,只能提高了伙食标准。
    为此花费了不少的银元,让他本就不多的办公开支,就更加的捉襟见肘。
    可事实上,在衮州已经清理过的地方,税收还是很可观的,就是暂时没有办法发放下来。
    那必须做账,配合明庭宝行在能够以走账的形式使用。
    “我说张老头,你到底有什么话,就直说,我想还自己还年轻,应该顶得住。”
    张国维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半天,才叹息一声坐在旁边一张还算稳当的椅子上。
    “你们是要对曲阜孔家下手吧。”
    虽是疑问,却很确定。
    “什么叫下手,那是依法办理,依法办理懂不懂?”
    李定国的牙根生疼。
    心中则想着:果然是知道了太多的皇上说过的话,每一句出口就是能够气死人,好在他也能够用同样的话还回去。
    “好好,好,依法办理就依法办理,照我说,你们磨磨蹭蹭的早就应该开始了,需要提供罪名和证人的时候,说一声,我手下有好多人都可以给你们作证。”
    李定国还以为张国维是来向他说情的,闹了半天就是来给加刑的。
    就是不知道曲阜孔家是怎么得罪张国维了。
    “瞧你什么眼神,我和他们孔家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多就是学了几天儒学。”
    张国维再次叹息一声,眼神一暗,动了动嘴唇接着道:“曲阜周围的百姓们苦啊。”
    只一句话,没头没尾。
    李定国却感受到了其中所蕴藏的沉重。
    再次看向没正行得张国维,忽然发现这老头可爱了许多,就是不怎么会说话,总是能够膈应人。
    “就等京师的公文了。”
    “那就好,你们的都是大忙人,我也就不打扰了。”
    “慢点走,我送送你。”
    “不用,老夫腿脚利索着呢。”
    “要的,不过你老要是能够给我说说,到底怎么才能够让那些人捐款的话,我今天就把你给背回去。”
    “······”
    张国维来的快,跑的更快,生怕被李定国给追上,打听他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张国维自己都是一头雾水,那能够讲出什么名堂,人家那些商人们想给,愿意给,他也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
    办法不是。
    又不是贪赃枉法。
    修路而已。
    “这老头,有不要他的钱,更不要他的命,跑的倒是挺快。”
    李定国自言自语了一句。
    对于曲阜孔家身上笼罩着的光环,又暗淡了几分。
    **
    城外。
    一处宽大的工地上。
    这里是搅拌水泥的地方,高大的搅拌机械,省却了不少的人工,也加快了修路的建设速度。
    道院设计出来的许多东西还真的很实用。
    就是维护起来太麻烦,而且暂时来说,造价成本很大,私人完全是玩不起。
    就连打路基的机械,也换成了几十个人都推不动的大碾子。
    随着张国维下了马车,立刻就被眼尖的人看到,不大一会,他的周围就为了不少的人,若不是他的身边还有着护卫保护着。
    说不得老头已经被人给推到了。
    “慢点,慢点,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张国维高声喊话。
    人多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踩踏事件,别干活的时候没有受伤,反而闲下来了,却受了伤,那个还真的划不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