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百一十一章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五)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从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手中,接手的的大明,就是那个鬼样子。
    贪赃枉法的事情比比皆是,还没办法派人下去清理。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谁也不知道派去的人是和犯法的人同流合污,还是两个派系不同从而落井下石。
    虽然都是一丘之貉,可都想站在别人的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犯下的过错,最后轮到他来办理的时候,只会比前者更狠。
    在被清理过后的雍州和冀州,乃至于朝堂之上,目前看来还很干净。
    有着两拨人的人榜样在,这个可比杀人更加诛心。
    死了好歹还能混一个好点的名声,活着才是最受罪的,一批人现在已经成了叛臣,据一些消息路子野的人说:混的还不如在大明修路的罪臣。
    可再回头看修路的那些罪臣,整个大明的路可是无穷无尽。
    谁知道何时才是个头。
    而且还是带着全家去修路,只管温饱,没有任何的工钱。
    至于生老病死,也就各随天意了。
    这样惨烈的教训,虽然崇祯没有特意的宣传,可比任何一种写在书本上的,喊在口中的口号,更加让人畏惧。
    畏惧于自己一失足,整个家就会堕入深渊,也畏惧于不想失去现在高俸禄的生活。
    不错。
    在崇祯提高了大明官吏的俸禄之后。
    这样的贪赃枉法事件,也才渐渐的少了下去,或许以薪养廉,再加上严苛的律法,还是很有用的。
    现在的一万金元,可就是以前的一百万两白银。
    往上数几个朝代,一百万两银子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崇祯刚刚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整个大明的税收才多少。
    就不难看出,崇祯现在到底聚拢了多大的财富。
    这还是两州的经济状况,眼看着最多再有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够稳稳地拿下衮州,就有事一个巨大的税收来源。
    不过相应的粮食负担也在加重。
    毕竟衮州大部分都是种棉花的,粮食的种植也有,可也不算很多。
    所以在刘世勋听到要给自己一万金元的拨款时,心中的兴奋就可想而知,在他们的俸禄还不足一枚金元的时候。
    那会想过一万是个什么概念。
    “臣,必将训练出一队纵横四海,所向无敌的水军舰队出来。”
    铿锵有力的承诺,让刘世勋年轻的脸上,多了一层责任。
    他早就听说过皇上对于军队的建设是不遗余力的,可耳闻总没有前言看到更加实际。
    尽管许多地方的年轻人,都以加入军队而荣耀,可实际上过不过时为了一口饱饭,一点不算微薄,刚好能够养活一家人的饷银。
    加入水军之后,被淘汰还不想走的那些人,更会为了贪的一份更高的粮饷哭的稀里哗啦。
    刘世勋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可在见识过了大海的辽阔之后,这样的方法就变成了征服大海,
    然而这一切都得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他这个愿望。
    崇祯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和他的年岁相差仿佛,。
    若不是他这一世是皇帝,还真没有刘世勋这样的伟大理想,该说这个时代的大明,在民间确实集聚了不少的能人吗?
    可最后不是便宜了大清,就是死于战乱之中。
    想要在大明绽放出自己的精彩,都已经不可能了。
    “好,朕就等着你名扬四海,青史留名。”
    崇祯严肃的回了一个军礼。
    在这何种严肃的问题上,他也收起了平时的随意,更是给出了一个对于年轻人有梦想的肯定回答。
    一旁的晁刚和王冲,有种见证奇迹的感觉。
    仿佛也就是在这一刻开始,大明的水军,又能够重现以前的辉煌了。
    这种错觉一闪而逝,晁刚再次看向刘世勋的时候,眼前不由的浮现出了另外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
    他记得这一次,招收的水军之中,有个叫做杨廷麟的年轻人,也说过类似的一番话: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为功成名就,也要马革裹尸。
    当然还有几位印象深刻的人,似乎那几位看起来老实本分的百姓,还没有经过训练,其本身都具备着良好的士兵潜质。
    为怕出现问题,还特意查了一下几人的来历。
    最后得知是从工程队中走出来的,才安心了一些,他知道一些工程队管理工人的办法,和现在他们的训练差不多。
    不过是一个简单训练的时间短,一个只训练不做别的事情。
    总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来说,就是一个业余,一个专业的区别。
    本来出门是为了散心的。
    不知不觉中却也做了一件差点被他忘记了的大事。
    随后的几天时间,崇祯大多不是去道院查看研究的项目进展情况,就是跑到文渊阁督促李长庚赶快批示关于水军建设的各项文件。
    当然他只是动动嘴皮子,自有不少人去替他跑腿。
    比较神奇的事情就是,再也没有在文渊阁之中遇到过骆养性,除了偶尔来一封奏疏之外,旁人跟本就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说来也是奇怪。
    管理军情部的熊汝霖,在被崇祯任命为部长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人了,据说是已经亲身去了辽东,亲自主持对建奴的情报渗透工作。
    前天回来的奏疏上还说,联系到了一位盛京的故人。
    只是这位故人当时的状况不是很好。
    而这位故人,正是在盛京捡拾马粪的范复粹。
    一个文人,浑身没有多少里的文人。
    要对自己多么苛刻,才能够忍受恶臭,谩骂,诋毁等等所有的侮辱。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盛京的那些贝勒没差不多已经忘了范复粹这个人了,毕竟没有谁回去和一个捡拾马粪的奴隶去计较什么。
    可那些一同出了大明的叛臣们,却还是一如既往的给范复粹找茬。
    他们已经投入了大清的怀抱做奴才了,凭什么你范复粹可以例外?
    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
    大明和大清开市的时间又近了一步,整座盛京都洋溢在温暖的阳光之中。
    这代表着许多人又可以过上曾经的奢侈生活了。
    然而随着气温的回暖。
    盛京之中街上跑马的人就多了,大部分都是大清的贝勒们。
    皇太极也在朝会上不断的叮嘱,不要这么飞扬跋扈,不然被人看到可是要收到处罚的。
    然而,现实就是,只管了两天的时间。
    原来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就是那些看到的监察官员们,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叛臣在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敢去管主子们的事情。
    可主子们的事情管不了。
    角落里那个捡拾马粪的范复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还在捡拾马粪呢?简直是在给大清丢人,大明来此商谈开市的熊大人,可是在皇上的耳边多次提起过你了。”
    施凤来和傅木魁联袂而来。
    每次经过范复粹身边的时候,这些一同出关的叛臣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向他发难,似乎范复粹就是他们当中的害群之马。
    是让他们丢脸的那个混蛋。
    不过是在用这种激烈的方法,掩盖自己心里已经快要扭曲的脸面而已。
    “谁让人家特立独行呢,想要不惹人注意都不成,要不你也去换一身奴隶的衣服穿穿?看那位熊大人会不会对你另眼相待。”
    范复粹仿佛聋子一般,对于别人的话,是一点都听不进去。
    只专注于自己手上的扫把,和板车上的粪筐。
    “说什么胡话,你我都是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有的风骨可不能没有。”
    也不知道傅木魁有什么勇气,谈及“风骨”这个词汇。
    反正人家说的振振有词,就连一旁的施凤来都没有办法去争辩。
    “也是,自古都有君子远鲍肆之语,哪有亲近粪坑的道理。”
    两人有一句每一句的闲聊着,左右都是在说自己的道德如何高尚,操守如何高洁,风骨如何的遗世而独立。
    然后在贬低两句,范复粹是掉在粪坑之中的蛆,看着一动不动就能恶心人。
    自从两人用了同一个小妾之后,之间的关系,就肉眼可见的上涨。
    据说施凤来还想着把自己的妻子给贡献出去,只是被家里的婆娘用剪刀威胁了好几次才作罢。
    要不然盛京又会传出一些喜闻乐见的故事了。
    **
    与此同时。
    代善的宅子里,正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京师之内平民家里吃不上饭的人大有人在,可在这里酒肉满席,还生怕不够吃一样。
    许多菜都是只吃了两三口,就被退下,然后成了许多下人们口中的美食。
    宴席上,满汉皆半。
    代善坐在上手的左侧,他的右侧就是大明来和他们谈开边市的熊大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清无意于和大明开战,两家结成同盟,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有未来啊。”
    宴席不过是幌子,在酒桌上谈论重要的话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开不开战,不是你我能做的了主的,这些事情就不用商谈了,咱们只说开市的事宜。”
    熊大人一点都没有顺着代善的意思,两家做生意,不过是各取所需。
    需要开战的时候,也没见你们女真人提前说一声。
    现在又想要用一纸契约,把两家的关系变成友好和睦,简直是想多了。
    代善给范文程使了一个眼色,酒桌文化吗,还是交给这些文人,才最好处理,毕竟其中有那些坑。
    可不是他一个门外汉搞得懂的。
    虽然他的许文不错,然而有许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出来的,旁人一时半会肯定是学不会。
    “熊大人说的不错,开不开战是皇上的事情,咱们这些做奴才的,只需要执行就成。”
    范文程把‘奴才’已经说习惯了,还不清楚整个大明不但没了跪拜礼,更加没了奴婢等字眼。
    那是崇祯亲自发了圣旨的。
    平时来往的政令,可只是公文来往,现在崇祯手下的那些官吏们,可是已经很难的看到一种圣旨出现了。
    而正是因为圣旨的稀缺,反而让那些崇祯发出的圣旨,更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