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一百三十六章雕栏玉砌应犹在(十)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二月春风似剪刀。
    能裁处细叶,也能碎花。
    而二月二龙抬头民间又被称为春耕节、青龙节等等。
    寓意着阳气上涨、春雷滚滚,雨水渐多,自古便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这天起,万物萌生,大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耕也就此拉开序幕。
    关内已经冰雪消融。
    关外的辽东依然还很寒冷,棉袄的作用,更是体现的淋淋尽致。
    也是崇祯不计血本的弄出了一身棉衣,大凌河堡和锦州的士兵们才没有受冻,瞧在当地百姓的眼中。
    这种奢侈的棉衣,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宝物。
    只可惜,每一件棉袄都是有数的,暂时还没有办法,出售给民间。
    被一纸调令从房山县,调到锦州成做县令的马懋才,为了百姓的民生问题,可是上了好几道奏折,不说泥沉大海。
    可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据说是没有办法了,皇上才让道院的人,设计一种能够在室内取暖的建筑方案。
    这才勉强解决了寒冷的问题。
    马懋才最近和粱甫走的很近,倒不是有什么图谋不轨,而是为了打听估计什么时候会有大战。
    他好提前让百姓们做好准备。
    免得死人太多,面子上不好看,政绩上也就自然上不去。
    到底还是没有被原本朝堂上染黑的人,心中装着的还有穷苦百姓。
    虽然他的目的也是想要做大官,可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听说李将军又出去打黑枪了?不知道这一次收获如何?”
    不同于原本的辽东边兵们杀良冒功的行为,崇祯辛苦打造出来的士兵,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
    毕竟有着明确的前途,谁也不想干蠢事,倒霉了自己不说,还要连累旁人。
    “什么叫打黑枪,这叫做打猎,想当年建奴是这么对待大明子民的,咱们今日之事还了回去。”
    打黑枪是他们队伍之中内部的叫法,外人要是这么说,肯定是要好好的辩论一二,免得坏了军队的形象。
    还是皇上说的好,严明的军队纪律若是做久了,就不想回到原来的那种混乱的队伍中去,不提战斗力如何。
    单单一样,能够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就够他们吹嘘很久了。
    要不是没有人舍得放弃军功,死活不想退伍。
    现在这个时候,很可能在家里的田间地头,吹牛自己当时有多么的勇猛。
    而且用皇上的话说,这可是保家卫国。
    从原来的为了当兵吃饷,突然提升了道了国家的层次,立刻就有了大不一样的变化,精气神当中的自豪感。
    每一个背着火枪在城里城外巡逻的士兵,都能够在寒风之中挺胸抬头。
    “是,是,是,打猎,打猎。”
    和这些当兵的混久了,马懋才发现两者之间的交流,真的神畅快,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盛气凌人,也没有对文人的拍马溜须。
    似乎这样的武人,才是真正的挺起了脊梁。
    “我想知道的是,对面的建奴们已经派了好几次想要建立边市的使臣,为何被李将军全部都给拦住了?”
    边市是锦州城的需要,若没有这个市场,锦州城的繁华也就不复存在。
    袁崇焕在的时候,是在暗中和建奴交易的,所得到利润,全部都被他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尽管如此,还是让当地的百姓受益匪浅。
    “朝廷的军令,我们做军人的只要遵守就成,谁还管那么多。”
    粱甫在锦州城待得久了,也听到过不少关于袁崇焕,祖大寿他们的消息。
    当兵做将军的,不想着带兵打仗,反而做起了生意,就算是做起了生意,可士兵们没有分到一点好处啊。
    而且每当发放粮饷的时候,还都不是足额发放。
    也是奇了怪了,居然没有人告到朝廷去,在他们新编练的军队当中,这种奇葩的事情,皇上可是亲口说了不允许发生的。
    一旦查出来,那一个环节有问题,哪一些人就要从重从严处理。
    反正就是绝不姑息养奸,破坏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他们还有自己的军法官,专门来监督这些事情。
    “马知县,不是我说你,你现在最需要不得不是立刻开边市,而是向朝廷要钱去修路,从山海关一路修到锦州城,到时候准能让当地的百姓们受益。”
    粱甫对行政不懂,可他看过内地不少地方,都在修路,而且路修好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确实对当地经济有好处。
    所以对着脑子还没有转过弯,只想着开边市的马懋才说了题外话。
    事实上,崇祯也想把这条路修好,奈何手中有钱,就是缺人,还要能够经得起寒冷的人。
    除了当地的百姓,似乎也没有谁能够做到这么大的工程。
    之所以还没有立刻实施,不过是暂时腾不出手,水泥有些不够用了而已。
    冀州和雍州,都在全面的大搞建设。
    缺少的人员物资实在是太多了一些,总要有些优先顺去才成,你作为一县之长,不去要资金,要项目。
    谁还顾得上他。
    “我听觉华岛尉长金冠说,沿途建立几个码头,也是能够解决当地百姓大问题的。”
    马懋才只觉得大明的变化太快,很是不适应,一个说要修路,另一个建议他去修建码头,到底谁是正确的,也没个准数。
    以他的经验,也判断出出,到底应该先做那一个。
    毕竟就算资金审批下来,也不可能,同时上马两个大工程。
    “建码头也不是不可以,可你的船只哪里来?据我所知,现在大明的造船厂,也就天津卫有一个,其他的地方皇上可伸不去手。”
    正说话的时候,忽然一名士兵前来。
    “报告梁将军,前面大凌河堡的李将军有请。”
    粱甫瞧了一眼传令兵,无奈的向马懋才摊了摊手。
    “将军有事先去忙,我回去好好的琢磨琢磨,再来找你商量一下。”
    马懋才识趣的转身就走,军队上的事情,现在只能军队自己去解决,他一个文人可插不上手。
    奇特的体质,让军队和文臣之间,就是两条似乎永远也不能够相连的线,却偏偏许多时候,还有着交际。
    粱甫摇了摇头,实在头痛这人了,可心里又不能不佩服。
    为老百姓做事的官员不少,可这么尽心尽力的没有几个,只因他自己也是百姓出身,要不然两人也说不到一起去。
    粱甫交代好自己的城防工作,就骑着马,在自己的护卫下,向着大凌河堡行去。
    远处还有这积雪未曾融化。
    道路上被踩出来的小径,也已经被寒冷的天气,化成了黑色的泥地,坚硬的可比钢铁,有人试过用手榴弹炸了一次。
    也只是一个浅浅的小坑。
    少了建奴的威胁,大凌河堡的李过时不时的骑马出去浪一圈,别说建奴的斥候了,就连一些常见的野兔,都快被他们霍霍光了。
    硬着寒风,粱甫很快就到了大凌河堡。
    一般情况之下,想要商量一点军情,只有粱甫去大凌河堡,或者去右屯。
    锦州在后面,无论发生任何危险,他作为锦州的将军,总能及时回到锦州城,要是李过或者是张存孟来到了锦州。
    万一出现了紧急军情,就不一定能够赶的回去了。
    一间房子里。
    看不到大火炉,温度却仿佛回到了初夏。
    这是道院重新设计出来的房屋,不但能够防寒,还能够让睡觉的床铺都是暖烘烘的。
    没有酒,只有一壶茶。
    李过的身上还才留着一丝寒气,似乎也才刚刚从外面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炼,稚嫩的脸上,也已经显得更加坚毅,轮廓分明,仿若千锤百炼才有的军人气质,让看到他的人能够一眼就忽略掉年龄问题。
    “建奴那边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粱甫开门见山的问道,推门进来的一刹那,寒风让屋子里的温度下降了一大截。
    “两件事,张存孟发现西平方向的建奴,也就是阿敏带着队伍,已经训练出来了一批,能够防住火枪兵的队伍。”
    李过说着最前沿的敌人动态,就是怕后面的人还不知道,遇到了会吃亏。
    “他们应该也快要想出办法了,火枪兵不是无敌的,不过咱们有了新式的火炮,应该能够全力防守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粱甫或者说崇祯手下的这些将军们,都很清醒,并不认为火枪兵,就没有克星,不过是时间太短。
    建奴们一时想不出来好办法。
    “还有呢?”
    “还有就是这次我的一个什长带着队伍,深入到了快接近沈阳的地方,发现建奴们在铸造火炮,你也知道,铸造火炮的技术,可不是简单的技术。”
    在接到消息之后,李过不放心,立刻就亲自带队前去看了一遍。
    运气比较好的是,他们打猎习惯了,外面巡逻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很少,所以才能够做到快去快回。
    “铸造火炮?你们没有看错?”
    这件事情,要是真的话,建奴的威胁就要再提升一个档次了,更重要的是,火炮已经出来了,火枪也就不远了。
    没了火器技术的压制,打起仗来牺牲在所难免。
    “肯定错不了,我还专门去了他们试炮的地点看了火炮的威力,算不上巨大,可也不容小觑,咱们的小炮射程刚刚够得着,要想提前打击炮兵阵地的话,只能用大炮了。”
    李过是知道大炮的射程有多远,奈何那玩意运输太麻烦,到现在使出了牛劲也只运来了一门。
    他到想着在当地铸炮,可当地的铸炮条件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还不如运来成品货,不过小炮却是管够。
    大凌河堡已经架起了十二门,连同原来的那些火炮,火力绝对够用了。
    “他们一共有几门那样的火炮?实在不行突袭一场打掉他们的铸炮营地。”
    粱甫发着狠劲,就怕大部队出行,很难掩饰行迹。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要给军部发一封联名奏章,通过了才好办。”
    实际上在叫粱甫前来的会后,他已经和右屯的张存孟达成了一致,都想要给自己的军功章上对刻录一点军功。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