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一百三十二章雕栏玉砌应犹在(六)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封李从嘉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立妃周氏为皇后。
    而崇祯的皇后也姓周。
    他们这些大臣们,却是从金陵开始做成大业的。
    那么这种冥冥之中的天意,是否意味着大业可期?
    在现在大明虽然有着各种问题,可到底还算深入人心,特别是现在的崇祯变法,更是牵动着不知道多少人心。
    而南京的朝臣们,也都在寻找着,可以支持他们踏出哪一步的大义。
    现在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有了。
    此时还在酒宴上,不但阮大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还心中没底的孔胤植也意识到了这问题。
    两人默契的对视一眼。
    仿佛都看懂了对方眼中到底是在说着什么。
    “李煜是在同年六月接过皇位的。”
    孔胤植眼神闪烁的说道。
    “崇祯也是在同年同年继位,不过延长到了八月份。”
    阮大铖下意识的接口道。
    一旁陪着吃酒宴的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两人在说着什么。
    孔胤植挥手让宴席上的其他人,先行回去,自己有重要的事情要谈。
    “那么谁做宋太祖呢?”
    良久,孔胤植呼吸急促的接着问道,他已经亟不可待的想要把自家,卖上一个好价钱了。
    崇祯的变法动摇的不但是儒学的根基,还是他们孔家的根基,长此以往下去,儒家失势了,他们孔家还会远吗?
    “各个王爷们,应该都可以,要是他们真的扶不上墙,也可以从民间找一些真龙扶植起来,总之一句话,现在是道争,可容不得咱们退缩。”
    阮大铖沉声道,若不是今日来了孔府一趟,还真的没有意识到,他们还有这一份天命所归的加持。
    不由的疑惑的看了一眼里面供奉着的孔圣人塑像。
    或许这应该是圣人最后的示警吧。
    不然为何到了此地,他才能想到这么一点联系呢?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野心,想象成一个不会说话的塑像所言,还在真的是很儒家。
    “好,你们若是需要我孔家支持的话,也可以来一封书信,一两篇文章,我还是写的出来的。”
    孔胤植一咬牙,也开始下大本钱了。
    银子他舍不得,只能给一纸文章,作为扶植的礼物。
    当然阮大铖最看重孔府的,也就是文章了。
    “那就多谢了,今日我就不逗留了,这样的大事,我需要回去和南京的同僚们,好好的商量一二。”
    阮大铖本还想着歇息两天,好好的瞻仰一下圣人的遗像,再读几本孤本书籍。
    “阮是做大事的,不用在意这些小节。”
    一场临时的造访,现在却是依依惜别,当真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做拜把子称兄弟。
    **
    冬日很快就要过去。
    崇祯虽然人在皇宫之中,和几位妃子你依我浓的快活着。
    可对于外面的消息,也敏感地很。
    自从在军队中建立的参谋之后,对于军事,崇祯也就有了更加专业的人来给他办这件事情。
    纸上谈兵虽然是一个很悲伤的典故。
    可要是用对了地方,也依旧有他的价值。
    他只是为了多一种参考而已,并不是要越过将军们,去指挥那些士兵。
    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政事顾问。
    这个正式顾问也是类似于参谋的机构,人员众多,他们没有行政权,更没有参政权。
    只能通过崇祯收集的一些消息,推导出外面的那些政治形式。
    简单实用,也算是弥补了他对政治一窍不通的短板。
    而这样的小机构,一度让李长庚眼红。
    现在大明可是到处都在用人,崇祯却把人才都放在他的身边,这就过分了。
    其实是没那么严重的。
    李长庚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阁首辅,也设置一个这样的机构,最起码要和军部的那些将军们差不多一样吧。
    平衡也是一个国家为了安定,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章未完,请翻页)
    崇祯心虚的可不敢真的放权给李长庚,至少是现在不行。
    一个内阁首辅开府建牙,和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那些丞相的职务有什么区别?
    万一玩砸了,他自己可就要像那些末代皇帝一样的朝不保夕了。
    “今日无事,你想要去哪玩啊?”
    周皇后的身子,越来越沉重,早就不能够随意的走动了。
    “皇上是觉得,臣妾是还能跑,还是还能跳?”
    周皇后瞧了一眼腻歪在身边的崇祯,真没见过这么大的人了,很多时候,说话怎么和小孩子似得。
    “呃,你应该好好的休息。”
    想了想,崇祯还是决定,不要浪的好,乐极生悲的道理,史书上可是比比皆是,若是再多他一个的话,那可是就钉在了耻辱架上。
    “那你还问我去哪里玩?对了,我父亲说在南京路过,看到一个可怜女孩,他觉得不错想要送进宫来伺候我,你觉得怎么样?”
    周皇后现在对她的父亲算是怕了,自己正在怀孕,可不能有半点闪失,张嫣张皇后就是个例子。
    看了不知道多少大夫,都没办法让她再次怀孕。
    那种可怜,只有身为女人的人,才能够深切的明白。
    万一弄回来了一个坏了她好事的女人,她该怎么办?皇上发起疯来又该怎么办?
    别看崇祯不杀人。
    可朝中和军队上的那些大臣,将军们,那个不怕。
    “这件事等孩子出生了再说,左右一个侍女,还能翻了天不成。”
    崇祯现在有底气说这句话。
    一月份。
    很快就要到了尾声。
    一封从天津卫发过来的书信,让崇祯的政事顾问们吵翻了天。
    “都说道院的人是疯子,看看这是人能够想出来的主意?用钢铁造船,他是在侮辱我的智慧,还是觉得铁器和木头一样是能够浮在水面上的?”
    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中年人,愤愤不平的拍着桌子。
    跟在皇帝身边是每一个儒生们深切希望的。
    哪怕不为了权利,只要能够接近,许多的内幕消息,就够他们用的了。
    他是范景文,曾任南宁太守,在乡里享有声望,人称“佛子”,范景文在任期间,致力于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为很多在审判定罪过程中有误的“犯人”平反昭雪。时值东昌大饥,灾害横行,为解民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他亲自调查研究,条理荒政,对确实困难的尽力给予赈恤,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其恢复生产,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经过他的一系列努力,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重建家园。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念其功勋卓著,越级提拔他任吏部稽功司主事等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历任文选员外郎、验封郎中。明神宗驾崩,明光宗继承皇位后,下令举荐贤能之上,范景文骨鲠上疏,极力举荐,但他举荐的大都是先朝元老,为明光宗所忌,范景文也有自知之明,不久便因事乞假回乡。
    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范景文被重新起用,任文选郎中。
    是崇祯两次清洗朝堂之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臣子之一。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此人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
    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算得上是一位清廉的,有气节的臣子。
    当然作为学渣的崇祯可不知道此人在他前世的历史上,留下了怎么样的浓墨重彩。
    可有能力的人,总是会得到重用,前提是人才的晋升通道要畅通,而且要能够把人才用在需要的地方。
    “呃,这个铁器还真的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点道院已经做出了一点实物,你一天到晚的不看道院的内参,还发脾气拍桌子,有理了啊。”
    朱继祚怒对回去。
    他的脾气和性子,让他看不敢某些不了解状况,就开口胡说的人,当年编撰《三朝要典》的时候,要记下朝廷阙失,因受非议而愤然辞官归里。
    而非议的是什么?
    那就是他记录了大实话。
    在大明那个时候,说实话的是要被排挤的。
    大家都在忽悠皇帝,忽悠百姓,偏偏你想要出淤泥而不染,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就别怪有人要办他了。
    然而历史总是很搞笑。
    弹劾他的人都投降了,不是降顺,就是降清,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不过大厦将倾,回天无力,还是就义殉国了。
    “有吗?内参上面是怎么说的?”
    范景文一时傻眼,他只是通过常识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而道院的东西,总是让他看着不顺眼。
    自然是关于道院的一切,都不放在眼中。
    现在道院的掌院徐光启,需要在天津卫建造一艘大船,全部用钢铁打造,而预算和皮肤,都已经发了过来。
    朝堂上的李长庚和李定国,都拿不定主意。
    只能送到崇祯这里。
    必经是一个大买卖,总是要慎重的考虑一番才行。
    “不学无术,懒得和你说,回去自己看去。”
    朱继祚不屑的撇撇嘴,口中是这样说,然而心中却也在打鼓,虽然钢铁确实可以在水上漂浮。
    可动力怎么来?
    跟着皇上久了了,几人说话的时候,都不自觉的用上皇上的语气。
    就比如说刚刚范景文的‘侮辱我的智慧’,和朱继祚的‘有理了啊’。
    范景文气的够呛,偏偏还无可奈何,要是没有铁浮在水上的实验,他还能多说两句,可有了实验,总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要真那么做,自己都该怀疑自己的智慧了。
    用皇上的话说,就是‘脑子进水了。’
    “就算铁能够浮在水上,可那么一个东西,总不能拴上马,让马在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