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一百二十七章雕栏玉砌应犹在(一)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屋内一灯如豆。
    一群皮岛上最大的将官们,围在灯火旁,轮流瞧着袁崇焕拿出来的一封长信。
    只是越看,屋子里的气氛就越是沉默。
    仿佛这一封信,否定了他们坚守宁锦防线的所有作为。
    四年的宁锦防线,还不如现在的火枪兵一阵乱打,信上说的那些神乎其神的火器,他们没有见过。
    在上次建奴入关之前,大明也应该是没有的。
    可从那之后在蓟通两地开始大放异彩,到现在也已有了一发不可收拾。
    想着大明在宁锦防线上面的投入,似乎还没有崇祯在火器上的投入来得多。
    毕竟一个是集聚全国之力,而另一个不过是前后花了几万两银子银子而已。
    “五年平辽还遥遥无期,现在那个叫晁刚的一接手,似乎就有了眉目。”
    祖大寿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火枪兵他见过,那些崇祯派来做后勤的士兵们,身上就背着火枪。
    没看到火枪兵们战斗,只是听闻,自然不明白两者之间的差距。
    “这也是我想着离开宁锦防线的原因,在京师脚下,看到火枪兵的那一刻,我就察觉到,辽东已经不需要我袁崇焕了,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
    袁崇焕唏嘘的说道。
    他心中后悔离开宁锦防线吗?
    自然是后悔的,从一个领兵过万的总督,到现在虽然依旧领兵过万,可也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
    心里估么着,崇祯应该把他挫骨扬灰的心思都有了。
    他还没有接到旨意,恐怕是大明现在还有其他的掣肘存在。
    大明的一场大胜,还是在野战的时候大胜,让在场的所有人心中都多了一些额外的心思。
    袁崇焕幽幽的眼神扫过众人,仿佛能够看透人心一般的接着道:“你们也不要想着投靠崇祯了,人家看不上你们的。”
    对于崇祯现在的用人手段,他也研究过,不问出身,只要能够管住自己的手,最后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没有额外的要求。
    可就是这种管住自己的手,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他在内,都没有人能够做到。
    更别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
    揽权的时候,一个个挣得头破血流的,可要具体做事,谁还弯得下腰?
    若不是权利给了他们利益,那需要挣得那么辛苦。
    袁崇焕心中也有一个账本,辽东这个地方,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任总督了,还有不知道多少人在前仆后继的挣扎着往里面挤,就能清楚其中有多少油水。
    只是这一次,轮到他之后,这样的好处就没了。
    以崇祯对他的军队管理要求,没有谁会为了他们的少将军,砸了自家的饭碗。
    粮饷已经很高了。
    而且粮饷是皇上给的,可不是那些少将军们给的。
    就这一点,崇祯手下的大将,就只能有领兵打仗的权利,可没有带兵造反,甚至结党营私的机会。
    土壤换了,也就长不出原本大明总兵们那种奇葩的领兵大将。
    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袁崇焕的话,虽然刺耳,更是说中了他们的心头所想,面上还是看不出任何的表情。
    “咱们也要给手下装备火枪兵,就是不知道朝廷通不通的过。”
    良久,祖大寿才结束了思索,已经出走锦州了,想的再多也回不去了,还不如看看往后能不能再蹚出一条路来。
    族人们总要安置,纳西而跟着他的手下,也要安置。
    总不能人家给他卖命,他却连一口热汤都不给吧。
    “南京的朝廷绝对会通过,可京师绝对不会给,你见过太阿倒持的人吗?”
    袁崇焕再次打消了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上,祖大寿想说有的,以前的辽东总督王化贞就是这么一个人,若不是此人给了建奴们机会,让其壮大。
    现在他们那还会狼狈逃窜。
    “南京朝廷?那些人除了见风使舵,到现在还没有搞出什么动静,依我看肯定是被崇祯给吓住了。”
    何可纲的见解,也有着他自己的想法。
    从崇祯之前的那些皇帝,那一个不是被朝中的大臣们吃的死死的,最多实在是在朝堂上辩驳不过皇帝,给出一点妥协。
    哪像现在,据他所知,只在街头巷尾的说几句崇祯的坏话。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能起什么用?
    多数百姓估计只是当做故事来听。
    重要的是,现在的崇祯,根本就不为所动,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似乎外面那些坏话中的崇祯,是另有其人一般。
    “不是那些大臣门不厉害,而是崇祯聪明的一开始就避开了京城的漩涡,等到崇祯从西安府平灭叛贼之后,他的手中已经有了三支可战的军队了。”
    金蝉脱壳,或者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崇祯玩的可比原本朝堂之上的那些人顺溜多了。
    等到一些人惊醒之后,恍然发现,那些火枪兵已经无人克制了。
    当然原本在京师的内阁首辅韩爌也是走了一步臭棋。
    计划的很好,想法也很出彩,可随后拉胯的也是他们那一帮人。
    而且还牺牲掉了一个山海关总兵,整个蓟通两地的官员和百姓,就连他袁崇焕也是脑子进水了跟着配合了一次。
    若不然他需要为了自己能够活着,开始想尽办法转移根据地吗?
    而其中的变数就是,那些火枪兵的强大,瞬间就能把敌人死的粉碎,还是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
    皇太极他们的出走,不但是大明少了一个敌人。
    而且也壮大了崇祯的声势。
    许多时候,名声没啥用,可要是落在了一个皇帝的身上,还有哪位大臣能够敌得过?
    除了委委屈屈的说一点败坏人家名声的小道消息,还能做什么呢?
    可就是为了这点名声,人家崇祯也是一点都不在乎。
    人若是什么都不在乎了,你还能够拿什么去交换?
    其实道理谁都懂,可问题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就没有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了。
    “咱们都是回不去的人了,只能看着大明蒸蒸日上,或许最后你我也是大明的罪人,所以要想着活下去,最好断了向崇祯投靠的念想,然后多想一想,怎么可以向着皇太极多要一点好处。”
    袁崇焕的想法就是,加大自己能够交易的分量,看能不能在现在的大清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没了大明,外面不是还有一个大清吗。
    实在不行,就占了朝鲜,自己做皇帝。
    这也是他选择皮岛的另一个原因。
    历史上的高丽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鸠占鹊巢的事情。
    别以为换了一个名字,那一段历史,中原的历史上就不会去详细的记载。
    袁崇焕的提议,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去,他不知道,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统一所有人的想法。
    别弄出一场内斗,最后鸡飞蛋打,什么都没有捞到。
    “皮岛孤悬海外,只能从中原运送物资,恐怕长时间之内,也支撑不了这么多的消耗。”
    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宁锦附近所有能够带走的粮食和物资。
    短时间还能坚持,要是时间久了,祖大寿觉得,那些跟来的手下们,绝对会闹腾,皮岛可不是宁锦,少了兵员,还可以临时招募。
    “只能向朝鲜多要一点支援了,开市之后,也能够向皇太极他们交换一点物资。”
    袁崇焕指着一张粗糙的地图,画了一条细线,一直划到了那个叫做平襄的地方,言下之意就是,若是朝鲜不给的话,那么就带兵打过去。
    大清能够做到的事情,没道理他袁崇焕做不到。
    几人又是一阵商议,很快就订好了对策。
    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多少选择。
    若是没有放皇太极入关的话,崇祯想要解除辽东大将的军权,还真的而有些头痛。
    不要以为真的一张圣旨,就能够搞定一切。
    要是真的那么容易的话,朝堂之上也就不会有党派和纷争了。
    直接皇帝乾纲独断就行。
    **
    雕栏玉砌。
    皇宫之中的一场大雪,让整个建筑,都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转眼已经是十二月。
    辽东的战场也因为寒冷,战事暂时停了下来。
    天津卫的造船计划,也因为渤海的冰封,从而暂时搁置,就连海中捕鱼的行当,都没有办法进行了。
    除了崇祯弄出来的鱼干厂,和水产品运输队没了活干意外。
    一些京师之中,见到有利可图的富家子弟,开办出来的厂房,也因此陷入了停滞当中。
    不过由于一开始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拿回了投资的本钱,现在这个样子到也没有慌张,只是没有办法想崇祯一样,给那些工人们支付全额的工资而已。
    只要一想到,这些工厂不但没了进账,还要每一个月贴出去不少,很多人都觉得亏了,可就是没有人愿意把到手的场子给轻易的卖掉。
    如今一个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可不好办。
    官府需要对开办的人,进行一些列的考察才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身家清白,没有欺男霸女,勾结建奴的底子,还要有很大的一笔资金作为抵押。
    若不是最后崇祯还弄出来一个破产法,来保证开办工厂的人,不会真的一无所有,肯定没有多少人跟风。
    崇祯对于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也是没有一丝办法。
    想要弄出地暖和暖气片,到现在技术是过关了,可要想铺开,花费的代价太大。
    准确的而说,许多东西在民用上面,还不能产生利润。
    而不能产生利润,暂时来说就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开发计划。
    “咱们手中煤矿,现在储备如何?”
    崇祯溜达了一圈,最后来到了文渊阁,如今的文渊阁,被崇祯下了大工夫,全面更换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桌椅全部都是新的,办公环境比原来不知好了多少倍。
    中间一个大火盆,炭火少的通红。
    李定国和李长庚一左一右的占据了最大的一张桌子。
    两人的不远处是一些办公的小吏,也都一人一张桌子,一个隔间,需要的时候一声召唤就行,省事还方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