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一百一十五章往事知多少(一)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在崇祯快活的,不知秋月何时了的时候。
    盛京的皇太极却是已经有许久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了,并不是刺客太多,也不是妃子不够用。
    而是现在在广宁和西平周围,不时的能够听到枪声。
    轻声很可怕,只要枪声响起,就一定会有人倒地,一击毙命很少会被人打第二枪。
    倒下的那些人,也都是有着满人的身体特征,那些被抓过去的大明子民,哪怕是变成了他们的奴才们,却是没有这种被枪击的待遇。
    在广宁的莽古尔泰不是没有组织人手前去围剿,可人少了不顶用,一样是被杀的目标,人多了却又滑溜的找不到开枪的人。
    就算他们放出了鼻子最灵敏的猛犬,那些放黑枪的人,也能够提前察觉,最后远远的逃掉。
    一度让莽古尔泰以为,是他们当中出现了叛徒,迅速的处决了几位他认为最可疑,也和他们关系不太好的蒙古大将。
    然而事实证明,正中办法没有一点任何作用不说,反而弄得整个广宁城,都人心惶惶的,仿佛只要有一点火星,立刻就像火炮一样,“砰”的一声炸响。
    缺少了有效的对抗,在兵器的上也落入了下风,这种烂仗也就没法打了。
    以前是他们这样侵犯大明,这才多长时间,身份立刻就反了过来,整个大清都不知道他们和大明。
    到底哪一家才是游牧民族出身。
    “汉人有一句话,叫做集思广益,面对现在这种情况,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到底怎么处理才是最好。”
    皇太极主持的朝会,已经连续开了很久了,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有用的东西。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来被动的接受他们游牧民族的这种“打草谷”的打法,真的是够恶心人,也更能打击士气,造成统治范围内的人心惶惶。
    还有一点就是,广宁和西平两个地方,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到少产出了,若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就是,需要后方拼命的往这两个最前沿的堡垒,输送粮草。
    当然也可以放弃,可是放弃之后,盛京就暴露在了大明的枪口之下了,连一点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自从两年前开始,辽东的气候就很反常,他们自己本身对耕种都不是很熟练,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余粮。
    发动了一次入关之战,还以为能够掠夺到足够的战利品。
    最后一算账,亏得不像样了。
    还不如正正经经的和大明做生意稳当。
    可在他们想起和大明做生意的时候,却又发现好好的生意场,已经被他们自己亲手给砸了,要想重新建立边市,还遥遥无期。
    皇太极也不是没有绕过袁崇焕,像崇祯发起过这样的请求。
    可都是如泥牛入海,哪有什么回音。
    事实上崇祯还没有控制好辽东范围,他可不敢随便的开市,毕竟利润太大,万一自己的军队也被某些人携裹着,做出了有损大明的勾当。
    他以后到底是对这一支军队,是信任呢?
    还是置之不理?
    反正不管如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除非他的军纪已经深入人心,能够更好的守住底线,到时候就算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再次堕落了,他也能立刻换血,还不会让大明有多大的动荡。
    皇太极端坐皇位,瞧着下面衮衮诸公,那些满人和蒙古人他没有指望,一个劲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动脑子的人。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有好的建议,也必定是个大坑。
    以宁完我为首的汉人朝臣,大部分都是眼观鼻,鼻观心,看似在苦思冥想对策,实际上心里慌得一匹。
    以黄立极他们叛逃的那一群大明叛臣,原本还心里不服,以为冲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打算咱满清做出一番事业的。
    然而雄心勃勃的他们,瞬间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眼高手低。
    张嘴说话很简单,可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全都是和稀泥,这种和稀泥的方法,在大明可是百试百灵,可不知是到了大清水土不服还是怎的。
    就是不管用啊。
    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只是张嘴说点好听的,而且听起来道理还不错,可谁和他讲道理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家要的利益,可不是面子。
    时间久了,也就是能够给一些需要面子的贝勒们出一点小主意,混一口勉强算是能吃饱的饭。
    至于那些暗中发狠,想要让崇祯看看自己本事的人,也都偃旗息鼓的每日为了三餐而奔波,哪还有士大夫的那种风采。
    “皇上,其实火器也不是只有当大明才有,咱们既然从大明的身上得不到利益,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拿回来。”
    站出来说话的是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是原来的沈阳,现在的盛京本地人,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现在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其作用和宁完我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当然此时的皇太极在重用宁完我的时候,也为了朝堂上汉臣的平衡,同时重用着范文程。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此人可是只要关系到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而此时他的官职还并不高,只因现在的大明,完全用不着他去讨伐,更不要说去侧翻明朝的官员了。
    不过还是在进攻朝鲜和抚定蒙古的策略上,有一些有用的建议。
    当然由于在努尔哈赤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都跟从出征并参与指挥谋划的事宜,才入了登基之后,皇太极的视野的。
    说起来,范文程比之宁完我的官运,要好上许多。
    “除了大明,还有别的地方也有同样的火器?”
    皇太极眼神一凝,不自觉的看向了蒙古八旗的那一伙人,随即想到要是那些蒙古人有这种火器,他也不可能占了半个蒙古。
    “说说看,还有那个地方有这种制作火枪的技术?”
    既然不是蒙古人,那么还能是那个地方的人?
    在辽东就这么大的地方,朝鲜人肯定是没有的,向西是有吐鲁番人,可距离太远没有什么交集。
    皇太极琢磨着,是不是派出使团接触一下,不管他们有没有火器制造的技术,都可以从西边向大明施加压力,从而减少他们大清的损失。
    合纵连横这是汉人弄出来的手段,他也可以拿来用用。
    “臣听说在极北之地,也是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他们的国家,也是在使用火器作为兵器的。”
    范文程知道整个大清上下,现在都对大明的火器产生了恐慌,他自己也在想着各种办法,看能不能从大明拿到这种技术。
    然而崇祯的小心翼翼和严防死守,并没有让任何人得逞。
    不过也是运气不错,在北山,也就是现在的外兴安岭这一代,居然发现了一群和他们长相差异很大的人群。
    由于距离太远,当地人还听不懂那些人说的是什么,可那些人之中带着的火枪,可是一眼就能认出。
    就是火枪的出现,才能够一路飞快的把消息传到他的手中。
    而且他接到消息的时间,也不过与两个时辰而已,他还没来得及给皇太极汇报,就被召集起来开朝会。
    “极北之地?还有一个国家?这么说这个世界上,不止大明一个国家?”
    皇太极是在女真部长大的,虽然也是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可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他们面对的最大强敌就是大明。
    再多的知识,就不再他了解的范围内了。
    “天下很大,应该还有许多国家吧。”
    被皇太极发问之后,范文程也是一愣,他所需的知识,可不包括世界地图,那会知道大明之外的许多事情。
    朝堂上的窃窃私语,都在说着同一件事情,就是极北之地也有着强大的国家,那么他们将是在大明和那个神秘国家之间生存的小部落了。
    想着刚刚建立的大清,将要面对两个强敌,心情立刻就沉重多了。
    皇太极坐在最上面,自然看得清楚底下人到底是怎样的心思,就算是他在知道了身边除了大明,还有一个神秘的猛虎。
    浑身也不是很自在。
    大明还是明面上的敌人,极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之地那个神秘的国家,可是隐藏在暗处的。
    “那你是怎么知道,极北之地的事情的?”
    皇太极必须要弄清楚这件事情,免得被大明打得需要退回祖地,然后被未知的敌人给灭族了。
    “这也是臣想要对皇上说的。”
    范文程从怀里拿出一本奏章,递了上去。
    大清虽然刚刚建立,可太监这种能够体现皇权身份的特殊人才,皇太极的身边,也有一些。
    皇太极从太监的手中接过奏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越看越是心情舒畅,到后来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真是天不亡我大清,看来改了年号,真的是有鸿运来临。”
    “咱们大清武运昌隆,都是皇上领导有方。”
    在蒙古人和满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汉人这一边,宁完我已经开始歌功颂德了,他不但治理国家有一手,实际上拍马屁的手段,更是炉火纯青。
    “立刻派人过去,语言不通不要紧,朕就想要见到那些人的火枪,只要有了样本,咱们就能有源源不断的火器生产出来。”
    皇太极一扫颓色,很是意气风发。
    就连广宁和西平附近的小小骚乱,都已经不是很在乎了。
    他却不知道,要想生产出理想中的火枪,需要的东西可不单单是一个样本,还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才行。
    譬如最简单的,钢铁的质量和产量,一定要过关才行,更不要说火药怎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了。
    **
    广宁城外。
    一片低矮的小丛林之中。
    李过的骑兵队伍,正在小心翼翼的生活煮水。
    在野外队伍必须使用烧开的水,这已经是军中的习惯了,在崇祯没有颁布这一条军纪之前,可是没有人觉得,喝生水会有什么不好。
    “这一仗打的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