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八十六章羌管悠悠霜满地(六)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戴承恩没有等到皇太极的接见。
    也没有在看到黄立极找他商量后续的事情,仿佛一夜之间,他所代表的袁崇焕这一股势力,就不再被现在的大清放在眼中。
    这让他很受伤。
    按理说,皇太极要是真的重视袁崇焕的话,现在就应该学曹操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就出门迎接他才对啊。
    其中有些什么诀窍是他没掌握的吗?
    在第二天一大早,戴承恩往回走的时候,还在思索这个问题。
    于此同时,阿敏再次领着三万骑兵向朝鲜方向进发,随行的还有朝鲜质子李觉。
    其实皇太极顾虑的那些问题,崇祯还真就没有想过,大明内部缺少官吏,根本就不足以把整个辽东完整的拿在手中。
    要是还像以前一样的那么信任袁崇焕。
    那么现在的崇祯只能认为自己是个棒槌。
    锦州的后勤部所为,不过是底下人的自发行为,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在新军队伍之中,这种事情只若平常。
    可在辽东苦惯了的士兵,何曾享受过这种拿到足额粮饷的待遇。
    实在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一次不过是简单的例行公事,就能让整个辽东大多数的士兵感恩戴德。
    可想而知整个大明到底有多烂了。
    不过这些都是崇祯以后将要解决的。
    此时的崇祯正在厨房内亲自下厨。
    不知流传了多久的:君子远包厨这句话,在崇祯的身上毫无价值可言。
    新收的土豆,总要做出一顿丰盛的佳肴,才能让人们知道。
    哦!原来这玩意是这么吃的。
    然后吃上一口,赞一句“真香”,然后才能阵中的被大众认可。
    而人类驯服土豆的历史可是很久远了。
    只因他接下来就要种植红薯了,只要这两样食物种植出来,来回两年,就能让大明恢复元气。
    ‘噼里啪啦’的一阵油炸。
    一条条金黄的薯条就新鲜出锅了,接着就是土豆片,最后在撒上一层薄薄的佐料。
    “来尝尝我这个菜,其实不是土豆不好吃,这些人从来就不懂得吃。”
    放下盘子,崇祯拿起一块煮好的土豆,去皮之后蘸着酱料,美滋滋的吃了一口,然后就解开了最中间的一口大锅。
    里面炖着的土豆排骨温度刚刚好。
    崇祯忙里忙外,却没有发现坐在桌子旁的周玉凤一脸的忧愁,就连大仇得报之后,心情一天比一天好的张嫣,也是心不在焉的瞧着满桌子的菜肴。
    熹宗朱由校是喜欢木匠活。
    要是崇祯开始喜欢做菜,那大明的皇帝还会有几个正常人?
    “愣着干啊?快吃啊,难得我亲自下厨给你们做一次吃的。”
    崇祯久违的的再次尝到了土豆的味道。
    曾经司空见惯,现在虽说已经丰收了,可到底种植的面积太少,只有让那些百姓知道了种植土豆的好处。
    才能有人自发的种植,这可比朝廷推广有用的多了。
    “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来听听,在大明,还没有人敢给朕的皇后气受的,”
    崇祯说的随意,可旁边伺候着的宫女可不敢这么想。
    即便是现在崇祯已经免了宫女们下跪这种礼节,可在此刻,还是吓得几位宫女跪倒在地。
    “干什么?都起来,说了不需要跪下,还是不听啊。”
    崇祯在宫女们下跪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身份地位,做到皇帝这个地步,许多话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
    “皇上会不会和熹宗一样,沉迷于做饭,而忘了朝政?”
    周皇后摸了摸日渐高起的肚子,大着胆子试探着问道。
    “沉迷于做饭?你们都一个个的想什么呢?我只是让你们尝尝新收上来的土豆而已,做饭可是个辛苦活,有御厨就行,赶快吃饭。”
    好好的心情,被瞬间破坏掉了。
    看来以后还真的不能随意的说话,随意的做别的事情。
    现在还只控制了两个州在手中,其他得方也是听调不听宣,总想着让他恢复大明原来的朝政体系。
    就像当年方孝孺一直要求着恢复到井田制一样。
    真要这么做,怕是大明立刻就要散架了。
    “吃完饭,咱们出门逛逛,我记得城外又开了一间服装厂,不知道开工了没有。”
    服装厂的开设,暂时只是为了他的军队服务,生产的都是军服。
    “昨天才招人,要开业最少需要三天时间。”
    这间厂子张嫣早就看过了,其中的厂长还是她手下的一个办事精明的小太监。
    “哦,那就算了。”
    崇祯最近大小事情都下发了下去,他只做宏观的框架,填补细节上的东西,就全靠李长庚和李定国两人了。
    现在大明最缺就是人,各种各样的人。
    连续办了不少的厂子,把在家务农看孩子的女人,都吸引到了工厂里挣钱,男人则是出门修路。
    就这工程量太大,还是不够用。
    而且崇祯还规定了上下班的时间,对劳累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在地上捡银子。
    可就这,依然是没有解决人员的缺少问题。
    不过好的一点就是,宝行开办的很顺利,那些精致的钱币通行起来,也很顺畅。
    不是没人想过仿制,可对于金属之间的比例问题,现在可是道院的核心技术,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转的。
    更何况上面的花纹,全部都是水利锻压出来的。
    若是一位手艺人雕刻,成本都不够。
    当然要是融了换金子,银子,纯度又不够,不管怎么弄反正就是在亏损。
    也因此用铸币的技术,就为朝廷换回了大量的金银和铜。
    “要不咱们去天津?那条路应该快要修通了,来回应该很快。”
    崇祯又想吃海鲜了。
    “太医说我需要保胎,那也不能去。”
    周皇后用筷子戳着碗里的排骨,她也发现,怀孕真的是件麻烦事。
    首先一点就是那也去不了,而作为她丈夫的崇祯,也是最近憋坏了,要不然绝对想不出来一会这里闲逛,一会那里下厨。
    想着大明那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好,让皇上纳上一个妃子。
    三宫六院可还有不少地方空着呢。
    “哦!那我就去看看洪承畴在冀州练兵练得怎么样了。”
    崇祯很快就吃饱了饭,想着在那个地方去视察一番。
    一直坐在紫禁城,不了解民间疾苦,哪怕是再好的制度,也没办法解决人的贪欲问题。
    这一年是崇祯三年。
    本来在历史上绝对是大明最暗淡的开始。
    建奴入关,四处起义烽烟四起。
    可一切都被崇祯按死在了萌芽状态。
    本来烽火燃遍山西和陕西地界的起义队伍,也早就没了影踪,需要加税的地方,却神奇的实现了免赋。
    而开支最大的辽东,从崇祯接手普查人口,按照分发给每一个士兵的粮饷问题,也忽然间支出大幅度的下跌。
    曾经内阁首辅办公的地方,文渊阁。
    门口的孔圣暨四配像也被崇祯派人送还给了山东的孔家。
    “不看不知道,辽东在以前居然要吞掉朝廷半年的税收。”
    李长庚最在主位上,翻阅着往年辽东的军费支出一阵咂舌,难怪大明是一年比一年穷,有许多时候赈灾都没有的多少银子。
    还得多向老百姓收税。
    “现在单凭京师外的几个厂子,就能把粮饷补足了,比原来少了十分之九,也不知道多出来的那些,都去了什么地方。”
    李定国原本也是以为,大明灾害频发,是因为皇帝的原因,可看了许多的资料才发觉,那些大臣们才是吸血的猛兽。
    没有对比,根本就看不出现在冀州和雍州的吏治清明。
    “外面的那些厂子算什么,你知道现在来银子最快的地方是那里吗?”
    李长庚嘿嘿一笑道。
    “不用想,肯定是天津。”
    李定国抬头接着道:“不要忘了,我可是那个地方的建立者,比谁都清楚天津的潜力。”
    李长庚一愣,然后哈哈大笑道:“这次你可猜错了。”
    说着指着桌子上统计出来的数据,“你好好的看看,现在西安府的交易额,可是在直线上升。”
    交易税,终于发挥出来他的巨大威力,相对于京师看起来有些偏僻,而西安府却是在中个大明的中心位置。
    无论是从任何一个方向,进行贸易交易,都死最近的一个地方。
    在崇祯明处数据对比之后,李长庚他们也喜欢上了这种方法。
    可以通过数据上的记录,就能大概知道,那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这次轮到李定国发愣了。
    拿过表格之后,仔细的对比才能明了,西安府大部分的财富来源,都是交易税。
    而现在原本并不宽裕的西安府,已经是各种物资堆积如山。
    更是一举解决了粮荒问题。
    不过随之而来的治安问题,就随着人流的增多,也跟着增多了。
    “张鹤鸣可是给你来信了,上面说西安府的治安情况可不是很好,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李定国读着最底下压着的一封亲笔信。
    “他可真够大胆的,居然在公文里里面夹着私信。”
    李长庚嘟囔了一句,道:“这件事情,给皇上送过去,需要调兵,还是加强捕快巡查,需要他定一个基调。”
    “定什么基调?”
    李长庚话音刚落,崇祯就吃饱了饭没事的溜达了过来。
    一路上忙碌的人很多,被崇祯提前挥手示意不用多礼,也就没有人前来通报。
    李定国把手中的奏折递给了崇祯。
    崇祯看了一遍,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人员密集流动,确实会引起治安的问题。
    总有些人喜欢铤而走险,不劳而获,可这个问题不解决,他的交易税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拟旨,调卢象升带兵五千回西安府镇守,当地捕快全力配合。”
    现在的捕快人手太少,只能起个威慑的作用,真正有力的还是军队。
    李长庚知道,只要军队回去,就意味着皇上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在崇祯的队伍里。
    一开始从西安府跟着的人,除了李长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