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八十五章羌管悠悠霜满地(五)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辽东的六月,也已不在寒冷。
    温暖的太阳落在身上,总能从外而内的暖到心里。
    万里无云,飞鸟阵阵。
    地上偶尔还能看到野兔奔跑,那都是生活在此处的人们加餐的食物。
    戴承恩告别了袁崇焕,再次带着新的谈判条件,向着曾经的沈阳,现在的盛京出发了。
    其实盛京那个地方他实在是不愿意去。
    除了受满人的侮辱之外,还要受那些叛臣们的嘲弄,偏偏他还没办法发作,因为他也想着怎么才能加入他们。
    锦州是不能丢了。
    若是手中可以交易的东西越少,大清就不会在意他们,大明也会立刻出兵。
    随意能够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就是他袁崇焕说动朝廷,重开边市。
    这一点皇太极应该会很重视,可戴承恩心里没底,崇祯怎么会答应这个要求呢?
    从早上出发,在中午时分,才带着四位随从快马加鞭的赶到广宁这个地方。
    广宁和西宁是曾经的后金,现在的大清的屏障。
    在这两座关卡出,死去的士兵不计其数。
    就连地上的黑土,都一年四季散发着血腥味。
    亮出令牌,就进城休息了,想要赶到盛京,现在出发,可就只能半夜才能到达,若是运气不好遇到瞎眼的士兵,给他来上几箭,那死的绝对冤枉。
    随意在第二天一早,才整理行装再次出发。
    而广宁的守将,也早就得了消息,对他并没有什么为难。
    下午黄昏时分。
    一处用新修建的院落里,代善接待了他。
    戴承恩并没有见到皇太极,而且现在人家是皇上,以他的身份其实是见不着的。
    代善看着戴承恩叹息一声道:“袁总督,为了大明出生入死,却落得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猜忌,何其可悲。
    辽东这片地方,就我知道的,已经换了不知多少位总督了,却是少有像袁崇焕这样能够识大体的人。
    用你们大明的话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现在崇祯已经视袁总督为土芥了,不知何时袁总督视崇祯为仇寇呢?”
    戴承恩的聪明劲总是有的,不然也不会被袁崇焕视为心腹。
    端起面前的茶水,淡然一笑道:“这种事情又是从何说起?要知道你们大清破关进逼京师的时候,可没有多少人前去勤王,也只有我们总督毫不犹豫的做到了。
    这就是功劳,皇上怎么会对有功之臣视为土芥呢?”
    “那么袁总督派你来,又是为了什么呢?”
    戴承恩泰坦瞅着代善,心中暗道:这混蛋真不是个东西,早知道今日是这个样子,就不应让他们越过宁锦防线半步。
    口中却说道:“只是为了相互的利益罢了,我们总督拟定重开边市,不知和硕贝勒有何想法?”
    代善一愣,这可是真正的大事。
    如今他们大清也是需要和外面进行贸易的,而且其中的铁器和粮食的缺口最大,要是能够谈成这个条件,让出更多的利益,也不是不可能。
    “用大明的话说: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和利益,能够用交易达成,又何必妄开刀兵造成不必要的流血呢,要是袁总督能够促成这件大好事,可就真的而是功德无量了。”
    代善一口流利的汉话,让戴承恩嘴角直抽抽,人家一开始和他说满语,他也只能用满语回答。
    可真的见了好处,人家也不是不可以用汉话来说话的。
    不但说的流利,还能引经据典。
    若是去大明考科举的话,或许也能榜上有名。
    当然那是以前的科举方式,对于现在崇祯弄出来的科考方式,戴承恩是得到过一份试题的,曾天真的试着作答,却是在书本上连答案都找不到。
    像什么一个池子进水出水问题,都快要把他绕晕了,也不知道那一个无聊的人,建个水池子,是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
    漏水还差不多,可那样的池子有用吗?
    “大明现在缺少的是耕牛和战马,若是你们大清能够提供这两样畜生的话,这个边市应该是能够组建起来的。”
    戴承恩透漏着大明的底子,一点也没有因为这样说了,到时候人家会因此而提价有什么愧疚的心思。
    “那么我们大清能够得到什么?粮食?生铁,还是那些神奇的火枪?”
    代善可不像戴承恩那么混账,自己明明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火枪,可偏要放在最后面提起。
    “这就要看你们的诚意了。”
    戴承恩也不知道,崇祯会不会答应这些条件,想来是不会拒绝的吧。
    他的想法还是以前的想法,根本就没有转变过来,还以为朝廷还是原来的那个朝廷。
    “我们的诚意很足,马匹和牛羊都可以,价格也可以用最低价来买卖,你可以准确的恢复袁崇焕,若是能够弄到一杆火枪,我大清出价一千两银子收购。”
    代善的气魄很足,他们也有人在研究火枪和火药,到现在为止根本就打不到大明火枪的那种威力,而且炸膛的居多。
    已经让他们好多勇士被炸得残废了。
    两人又谈论了一些其他的琐碎事情,双方才分开。
    接下来戴承恩要见的就是大清汉人中,最受皇太极宠信的宁完我。
    自那一次在朝会上,宁完我完善了大清的政务机构,立刻就把黄立极给比了下去,从而成为了汉臣中的第一人。
    温体仁,周延儒,傅木魁等等几乎所有的叛臣,都蜂拥而至。
    只有黄立极一人落寞的被边缘化,若不是皇太极需要一个千金买来的马骨头,黄立极很可能也是众多奴隶中的一员了。
    没有价值的人,皇太极凭什么花费大代价养着吃闲饭。
    然而找了许久,都没有找到可以见面机会。
    “别想了,哪怕你三顾茅庐,人家现在都不会稀罕你一个袁崇焕身边的小军师。”
    拐角处黄立极摇着一柄羽毛扇,到了辽东大清的地方,他也要投其所好,既然整个满人都喜欢读三国,他自然也就要装成诸葛亮的样子。
    而这种风气,从他开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只要是大明的那些叛臣,几乎手上都是人手一把羽毛扇。
    若是诸葛亮有在天之灵的话,一定会从棺材里爬出来,喷死这一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混蛋。
    免得沾污了他的美名。
    “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见到大清的皇上?”
    戴承恩在碰壁几次之后,就已经有些病急乱投医了,若是事情办不成,那么夹在大明和大清之间的他们,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
    从没有这一次这么后悔过,为何要放这些混账玩意,越过宁锦防线呢。
    “什么办法都不好使,除非你身上有更大的价值。”
    黄立极是深有体会,这里的人可不管你的之乎者也,论语中庸。
    戴承恩有什么价值?
    和大明近乎失去联系,对中原的消息,也是直到的很模糊,就连现在他们还统领的士兵,都在一块块的新钱币的饷银下,彻底的倒向了大明。
    时间要是拖得就一些,宁锦防线就要换人了。
    “哼!你要是有机会见到皇太极,就告诉他,若是他不能帮我家总督渡过难关,那么大明就会重新换人接管拐外辽东,到时候,大清面对的就是大明的火枪兵了。”
    戴承恩也不想在磨蹭下去,干脆把话挑明。
    看看大清是想要面对袁崇焕,还是重新派来的大明武官。
    说完戴承恩就回到了他的住处,他只需要等一晚上,若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么就要做好彻底倒向崇祯的准备。
    黄立极诡异的一笑。
    他的谋划很简单,就是要让皇太极记住他这个人,而最简答的办法则是,像三国演义之中的蜀中法正他们一样。
    作为一个能够拿到巨大好处的带-路-党。
    只要大清的地盘扩大,总是需要他们这些文人前去治理的。
    到时候还是一身官身。
    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大清,似乎都没什么分别。
    此时的袁崇焕,刚好就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
    一个愿意投靠皇太极,却总是找不到门路,一个也想要拿着这一份礼物,加深皇太极对他的印象。
    毕竟那一次在大清的朝堂之上,他的表现真的糟糕了一些。
    黄立极的想法很好。
    当天他就见到了皇太极。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能够像正常人在院子里散步了。
    “你说的这些我以知道。”
    皇太极的回答很平淡,这让自以为能够拿到一份功劳的黄立极,内心分外难受,他不敢去问为什么。
    还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而像他这样做过大明内阁首辅的人,还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错误的经历,在以前即便他提出的设想和办法,最后证明是错的。
    那也是皇上的错误。
    而且他们也能联合起来让皇上深刻的认识到,就是皇上不够仁德,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换了一片儒生贫瘠的地方,却发现做什么事情,都很憋屈。
    怏怏的回到了住处,也没有心情去见戴承恩讨论后续的问题。
    “皇上是发现了什么不对的地方?”
    隐藏在院子里面的代善,走了出来问道。
    “袁崇焕要是在锦州,确实对大清有好处,可他错就错在,错过了最好的投靠机会。”
    皇太极在宁锦那一片地方和,也是有着不少的探子的。
    从秘密获得的消息中,有一个消息很重要,就是从大明来的后勤部。
    人数虽然稀少,可装备精良,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带着粮饷来,收买人心并不一定是收买的那些总督官员。
    还有可能是那些士兵。
    从成本来说,收买士兵的花费更大,可从效果来说,士兵没办法更换,可总督之类的官员随时都可以替换掉。
    这不是他自己能够想到的。
    而说给他听的那个人就是宁完我,顺便还推荐了另外一人鲍承先。
    鲍承先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跟从总兵贺世贤、李秉诚守卫沈阳,当然现在的沈阳已经改名为盛京了。
    天命八年,他投降后金,仍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